严乾龙 彭辰阳
79年前发生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海河镇海河北岸边的塌港(现烈士村)伏击战中,新四军1个排为掩护大部队转移牺牲了18位战士,还有两位负伤的战士艰难撤退,其中1人肠子流出来还爬了三四公里,身后留下了一路殷红的血迹……这个排堪称新四军中的“绝命后卫排”。
一
1944年6月29日,新四军3师7旅旅长彭明治(1955年授中将军衔)、政委郭成柱(1955年授少将军衔)在射阳县大兴镇指挥攻克合顺仓战斗,只用30分钟时间,便完成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海匪陈浩天部被我军全歼,毙伤偽军100余名,俘伪警备团长以下200余名,缴获轻机枪5挺、钢炮1门、手炮3门、步枪137支、短枪16支、各种枪弹5600余发,以及摩托车、望远镜等……
当日黄昏,战斗结束后,7旅20团团长黄炜华(1955年授少将军衔)率领部队连夜向近百公里外的阜宁县西乡转移,当晚团部设在塌港西北方向3公里左右的老圩头(现海河镇三河村),担任大部队掩护任务的3营10连某排30多人在塌港村宿营警戒。
30日拂晓,海河上游传来日寇的汽笛声。排长和几十名战士早已隐蔽在乱坟场、茅屋里,注视着河里的动静。
汽笛声越响越近了。敌人好像是要吓倒哪个似的,汽笛按得特别响。我军几十个战士的心,也越来越沸腾。这时,塌港庄显得更静悄了。刹那间,一艘汽艇、两艘民船已看得一清二楚了,特别是敌人船头上的瞭望哨兵,手持望远镜,高傲地东张西望。
驶来的3艘敌船,装着密密麻麻的日本鬼子和伪军,兵力是我方的五六倍。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发誓要把敌人消灭掉。敌船刚刚驶进伏击地,几个战士就冲到河边,机枪、步枪一起开火,手榴弹在敌人船上、头上爆炸。几分钟内,只见敌人纷纷从船上翻入水中。敌人的钢盔在水上飞旋,水面上不断翻起敌人的死尸,顺流漂去。
剩下的敌人在汽艇火力掩护下,涉水向岸边冲来。两艘民船上的几十个敌人,没到岸边就被我军消灭了。但是,汽艇上的日寇很狡猾,把汽艇远远地停下来,从右(西)侧绕到我军后侧,用机枪扫射。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新四军战士们没有退却,直到手榴弹、子弹快打光了,伤亡过半,还不撤退。1班长在最接近敌人的地方,一个人打死10多个鬼子。肉搏战开始了,刀对刀,枪对枪,战士们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打,个个是刚强铁汉。机枪手史方壮的枪打不响,便带上两只手榴弹冲过去,炸死8个敌人,自己也牺牲了。另一名机枪手孙龙祥负了重伤,临牺牲还对排长说:“排长!我牺牲了,枪要带回去!”1班长、3班长也都因寡不敌众牺牲了。
但是,全排30多人始终是一个决心——消灭敌人。1班只剩下徐盘友一个战士,还紧握手榴弹,喊道:“同志们,冲啊!和敌人血战到底啊!”终于,战士们用铁和血打退了优势的敌人。这次伏击战,我军仅1个排的兵力,打死敌小田一郎大尉以下40多个日本鬼子和伪军。我军18名战士英勇牺牲,最小的只有17岁。他们用血肉之躯,保证了大部队的安全转移。战后,战场附近到处是血水、尸体、弹洞,部队领导和当地百姓整理烈士遗体时泣不成声……
二
当天晚上,2名伤员于天明和郭焕章转移到离塌港三四公里的老圩头(现海河镇三河村),寻找团部。1名战士腹部受伤,肠子流出体外仍爬到村头,路上留下了一串殷红的血迹。党员、武工队长路曰恒叫上几个民兵,把这2个伤员用门板抬回家,用棉花蘸盐水为他们清洗伤口,轻轻地把那个战士流出来的肠子塞进肚子,让他在床上半躺着。好在子弹是侧面擦过肚皮,没有伤及内脏,他半躺着,身体弯曲,伤口也就上下吻合在一起。老乡又找来有助骨伤恢复的地蟞虫在碗里捣烂,让伤兵用烧酒冲服,还从中药店买来止血止痛、敛血生肌效果极好的血竭,涂在伤口上。路曰恒妻子姚贵贞还杀了家中的老母鸡为伤员补身子。由于精心调理,再加上年轻,3个多月后,2位伤员都痊愈了。老圩头所在的陡港乡群众,把他们护送回了部队。
当时的塌港和老圩头都隶属于陡港乡梅舍村。18烈士牺牲的第二天,路曰恒和乡里十几名党员、民兵一起掩埋烈士遗体。坑挖好了,他们先把日寇小田一郎的尸体脸朝下扔进坑里,给18烈士“垫棺材底”。
路曰恒枪法准、水性好。安葬完烈士遗体,他又“吃猛子”潜入河底,摸起一支日军三八大盖步枪。后来,6区区长戴歉写信给路曰恒,说主力部队缺少武器,希望他能把这支步枪献出来,送信人施从九还带来60块大洋奖励他。路曰恒不仅爽快地献出了枪,大洋也一分没收。
三
塌港伏击战后第9天,1944年7月9日,盐阜地委机关报《盐阜报》 刊登了战地报道 《塌港伏击战》,详细报道了这次战斗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伤亡,特别是18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其中3人的名字,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为了表彰烈士们的功绩,1959年,相关部门将烈士当年牺牲的塌港村改为“烈士大队”。1967年,射阳县人民政府又在烈士牺牲地方修建了“十八烈士墓”。1983年,烈士大队改名烈士村。现在,“十八烈士墓”是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当年,家离战斗发生地只有百十米远的目击者孙志灿老人回忆说,“十八烈士”其实是19位。孙志灿清楚地记得,战斗那天是农历五月初十(公历6月30日)。战斗结束后第二天,当地埋葬了18烈士遗体。又过了几天,群众在芦苇丛里又发现了一具战士遗体,军属朱老爹向孙家要了两张芦蓆,把遗体安葬在十八烈士坑旁。
7旅前身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997年改编为全军第一个轻型机械化步兵师——127师,经多次转隶,现在是中部战区某旅,被誉为“军魂发源之旅”。90多年来,他们从井冈山到陕北、华北、苏北、东北、两广、海南岛……打遍了全中国。今年清明节前的3月30日,该旅官兵代表、“英雄冲杀连”第36任指导员张嘉成带战友专程赴射阳县,为烈士扫墓。张嘉成在悼词中庄严地告诉先烈:“我们的连队多年来秉持‘英勇冲杀,决战决胜的连魂,获得了‘英雄冲杀连称号,你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将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