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激发各民族企业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2023-07-28 20:41
关键词:民族团结企业家共同体

高 阔

(中央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历史上,各民族经营者一直都是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实现经济上优势互补、文化上交流互鉴的重要推动力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充分激发各民族企业家特别是少数民族企业家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内关于各民族企业家精神特质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纵向研究是对某一个民族企业家进行系统性研究,涉及该民族企业家群体的发展历程、身份认同、社会作用、经营特点等。横向研究更多是以地域性总体化的视角去研究各民族企业家。笔者将我国各民族企业家作为一个整体,将史料分析与访谈分析有机结合,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描述,充分展现各民族企业家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念的产生、发展和巩固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上的民族贸易与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自古以来,各民族经营者、手工业者都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传统中国,“末”是商人、手工业、商业的代名词,但事实上,商贾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如《史记》称“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1]唐代李翱认为:“由是豪家大商,皆多积钱以逐轻重,故农人日困,末业日增。”[2]这均是对商业发展和商人群体壮大的历史记载。《资治通鉴》也有“互市印马不过千匹,无得携中国人及商胡出塞”[3]的记载。夏、商、周时期华夏就已与“四夷”各民族发生包括经济文化在内的多层次联系。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大大促进了更广袤地域内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就已将内地生产的丝绸远销国外。汉魏时期,骆越能铸造图案多样、花纹精细的铜鼓;西南夷能开采当地储藏丰富的铜、铁、铝、锡、金、银、朱砂等矿产,会制作精美的金银镂刻、玉石镶嵌的各类金玉器物;乌桓妇女能刺绣、织毛毯;壮族“木棉布”销往中原,被誉为“衣被天下”。除擅长制作弓、矢、刀、铁剑、铜簇等兵器外,游牧民族的畜牧业特别是养马业非常发达,马匹买卖等经营活动频繁,贸易量也较为可观。突厥在和隋朝的贸易交换中,一次就能够卖出马万匹、羊二万只;唐朝每年用来交换突厥马匹的缣帛就达数十万匹之多;明神宗时期,蒙古族仅在张家口一处,每年就向市场提供马三万六千多匹;清代,蒙古喀尔喀部一次就向清廷交换了马十万匹、羊五十万只[4]。鲜卑非常依赖与中原汉族的贸易,经常用牛马、皮革换取铁器、缣帛等。汉安帝永初年间,东汉不仅允许鲜卑在上谷的宁城进行贸易,还专门修建宾馆接待他们。高句丽也与汉朝建立了互市关系,吐谷浑则与北朝的贸易规模很大。

除建立正常的贸易关系外,朝贡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双方在朝贡过程中各取所需。例如,回纥以朝贡方式向唐朝进贡马匹、毛皮等土特产,唐廷回赐绢帛等中原物品。自玄宗至文宗的129年间,见于文献记录的朝贡不少于41次。“异时使多私赍,以市马规利人”,双方官吏利用出使机会私贩入境或出境的贸易量也相当可观,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回纥可汗养子药罗葛灵入唐,就私自带来大批马匹出售,易绢7万匹[5]。

除了重视与中原政权进行贸易外,各少数民族之间也进行着不同形式的贸易。党项部落不仅和宋朝有着密切的贸易交往,和吐蕃、回鹘等也进行交易。清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和日常交流往来更加密切,彼此关系也更加紧密。在贵州与湖南交界处的民族地区,有苗民“在大途旁开店贸易者,黔楚客民贩牛经过,投宿其家,与外间逆旅无异。知敬客民薪水,以及往宿,钱取值甚廉,无盘剥客民之习。客或早行,邀其相送,持矛枪护至数十里”[6]。正是在各民族的贸易往来中,在“交”你所需、“易”我所短的货物交易中,各民族之间加深了了解认识,密切了交互往来,形成了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和文化生活共同体,扎实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稳固。

在从事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有的民族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些特点。比如在经商态度方面,有的少数民族自古便热衷和善于经营,有的则恰恰相反。据《国史大纲》载,元朝时期,因“蒙古人长于战阵,而不善于理财”,“故赋敛之事则多委之色目、回人”,“多用回人为之经营财利、剥削生意”,“只是以银与回回,令其自去贾贩以纳息。回回或自转贷与人,或自多方贾贩”,“自鞑主以至伪诸王、伪太子、伪公主等,皆付回回以银”。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年),“富人刘廷玉等请以银一百四十万扑买天下课税,以耶律楚材谏而止。后回回人奥都刺合蛮请以二百二十万两扑买,楚才虽力争,竟不得”。正是因为在经营和财政税收方面的重要作用,成吉思汗颁布法令:“杀一回教徒罚黄金四十八里失。”[7]我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自然环境多样,文化多姿多彩,民族生计方式也多种多样,在对经营活动的态度表现出差异性外,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贸易经营活动中也逐渐形成了民族学领域所说的采集渔猎、畜牧、农耕等经济文化类型[8]。由经济文化类型所决定,进而产生了一些民族的传统优势产业,比如蒙古族的畜牧业,赫哲族的渔业,回族、撒拉族、维吾尔族等的清真餐饮产业,还有与苗族、侗族、布依族、藏族等民族相关的特色服饰、民族医药产业,等等。

随着历史上各民族经营者群体的不断成长壮大,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发展,带动了各民族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念的产生、发展和巩固。

二、改革开放以来各族企业家对民族事务治理的参与

1.各民族企业家是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推动力量之一。首先,他们通过影响各族群众的价值观、社会行为等带动民族整体的发展进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初期,少数民族企业家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观念的更新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起到了重要带动引领作用。他们不仅带头将现代化的知识、技术、理念引入民族地区,还带领各族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的浪潮,让很多人改变了长期封闭落后的观念,迈出了追求现代化和小康生活的第一步。例如,有学者在对彝族企业家的调研中发现,彝族企业家越来越成为“进步”的带头人。他们不仅是市场经济和技术进步的代表,而且发展成为各自家支以及族群中名望显赫的人物。同时,他们还积极促进彝族文化的传承和更新。很多彝族企业家崇尚道德经济,这有助于避免单纯追求利润造成的社会规范的松弛。

其次,他们创办的企业解决了大量的群众就业问题。这些企业吸纳了大量各民族员工,让他们实现了稳定的就业,拥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调研发现在一些少数民族企业家创办的企业中,虽然员工民族成分较为多元,但是企业在员工招聘、薪资待遇和管理提拔等各方面,对不同民族员工均能做到一视同仁。这是企业家对中华民族的整体民族责任感的一种鲜明体现。笔者在对陕西从事餐饮行业的一位少数民族企业家访谈时了解到,该企业员工总计600余人,涉及汉族、回族、塔吉克族、东乡族、纳西族、满族、苗族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80人,为就业减轻了负担,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该企业家表示:“要把企业里的各族员工都培养好照顾好,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对生活有盼头,大家都要过上好日子。”

最后,在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各民族企业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扶危救困,为地区公共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捐钱捐物,推动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另一方面,各民族企业家的努力经营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他们将更好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特殊需求,丰富各族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积极研发能够更好满足各族群众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极大拓展了各族群众的选择空间。虽然目前面临消费群体规模小、市场需求少、经济效益低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特别是受疫情冲击,部分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但是不少企业家依然坚持开展民族医药、民族服饰、清真食品生产和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等。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评选中,均有这类企业家的身影,这是对他们在经济领域和民族工作方面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

2.各民族企业家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促进力量。历史上,与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不同,因为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高原、山地、草场之上,故在从事牛羊等贩卖生意的商人中,少数民族商人占据了主要位置。少数民族需要汉族的粮食,汉族需要少数民族养殖的牲畜,这就为双方的贸易往来奠定了基础。随着北方民族多次进入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汉族也不断向外扩散,逐步汇合成长城内外的农牧两大统一体。通过不断通商,扩大贸易往来,进行屯垦移民等,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一自在的民族实体[9]。如今,各民族企业家通过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发展和扩大经济贸易往来,进一步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一方面,他们通过开展经贸往来活动,特别是通过开展民族贸易,发展民族地区文旅产业,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进一步加深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与认知,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参与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扶持各民族贫困人口等,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中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3.各民族企业家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维护力量。长期以来,各民族企业家除了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促进力量,也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维护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各民族企业家中,少数民族企业家对民族团结的感触格外深刻。例如,某位少数民族企业家总结道:“只有民族团结了,社会才能稳定。社会稳定了,企业才能发展好。”当前,各民族企业家对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积极投身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当中,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股重要推动力量。浙江某少数民族企业家在从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同时,主动配合属地政府参与民族宗教事务治理,协调解决涉民族宗教矛盾纠纷,说话权威、办事公道,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赢得了各族群众广泛认可,增进了认同,取得较好效果。山西太原市某少数民族企业家不仅主动帮扶各族困难群众,还积极协助政府做好棚户区改造、道路建设等过程中涉及少数民族群众利益纠纷的调解工作,受到当地政府肯定和群众的认可,并获得了全国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在传统节日前夕,部分地区统战或是民族宗教部门通常都会对各民族企业家进行走访慰问,对其在民族宗教工作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和积极贡献以及由此展现出的坚定政治立场、强烈的爱国主义信仰和家国情怀等给予肯定,并勉励其继续发挥好自身独特作用,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新时代各民族企业家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着眼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相结合”“改善民生与凝聚民心相结合”[10]。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除了从经济学视角去关注和探讨各民族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等共同性特点之外,还应着眼于各民族企业家特别是少数民族企业家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站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将政治性、经济性相结合,从综合性视角去研究和探讨该群体特点和社会责任感的发挥。通过对北京、山西、辽宁、浙江、西藏、陕西、青海、宁夏等地部分朝鲜族、回族、藏族、锡伯族企业家进行访谈(为突出受访对象的示范性,部分受访企业家是全国或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和赴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发挥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自身行为引领;二是企业文化带动;三是产品服务宣传。

1.通过自身行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企业家通常被认为是家乡的优秀代表,更被认为是本民族的优秀代表,进而在家乡和民族内部逐渐确立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号召力,也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这种自豪感和责任感,一方面来源于借助民族身份特点,在特色行业经营、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方面占有一定先机,企业获得了发展上的优势,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企业发展壮大后,基于其所取得的成就和为社会作出的贡献,社会有关方面以及本民族群体内部对其给予的充分肯定。就少数民族企业家而言,在一定程度上,社会责任感是伴随民族自豪感而产生和不断增强的,民族自豪感又与其经营成就、社会贡献以及所得到的社会认可相联系。民族自豪感越强,社会责任感也越大,投身民族事务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越强。这是少数民族企业家主动参与民族事务治理的基本逻辑。在当前形势下,基于爱国主义信仰和家国情怀的传承,随着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不断增强,凭借对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理解的持续深入,借助在本民族本地区当中形成的独特影响力和号召力,各民族企业家始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自觉地贯彻到自身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自身行为表率引领作用,既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努力维护和营造民族团结大好局面。我国部分地区组建的少数民族企业家协会等组织,也将维护民族团结作为协会的宗旨之一,致力于在少数民族企业家群体中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导向,发挥少数民族企业家模范引领作用,为新时代各项事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2.通过企业文化带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等的集中表现。各民族企业家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注重涵养和培育蕴含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企业文化,教育引导各族员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少数民族企业家来说,由于他们所经营的企业通常民族成分较多,加之自身民族身份特点,因此,这些企业除了具备生产经营功能之外,在民族宗教事务治理方面还具备特殊功能。山西、陕西等地一些少数民族企业家在受访时表示,在企业经营管理当中除了始终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外,还会在自己企业内部通过定期组织召开学习会议、交流会议、开展培训等方式,在全体员工中传达学习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正是得益于企业创办人的带头引领和企业文化的宣传熏陶、点滴灌输,相较于其他企业而言,这类企业内部的各民族员工对民族团结具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都非常强烈,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3.通过产品服务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企业家除了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民族事务治理,培育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企业文化外,他们还结合行业特点、企业产品和服务特色,广泛宣传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例如,辽宁某少数民族企业家通过发展创意农业产业园,引进彩色水稻,打造神奇美丽的稻田画,在展现锡伯族文化特色的同时,突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理念的宣传,被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作为取景地,目前,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旅游目的地。西藏部分从事藏族唐卡制作的少数民族企业家,在传承传统唐卡制作技艺的同时,还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创作理念,深度融入民族团结题材,积极研发符合新时代各族群众审美标准的作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从事清真餐饮、民族医药等行业的少数民族企业家们致力于丰富各族群众餐桌,努力守护各族群众身体健康,传播各民族优秀文化,让各民族的优质产品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落地生根。

总之,正是凭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性的深刻认知,包括少数民族企业家在内的各民族企业家已经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践行者和行为引领者。发挥各民族企业家重要作用,将有助于与当前学校教育、社会宣传形成合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方面,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通过持续化的制度性力量,充分激发各民族企业家积极性。可在“东西部协作”“三项计划”等项目中广泛吸纳各民族企业家参与。另一方面,企业家要主动担当,强化“修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主动肩负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自身行为引领、企业文化带动、产品服务宣传等重要作用,春风化雨般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群众中生根发芽。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企业家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民族团结之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