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宝林 黄海萍
(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职院校大学文科数学课程是面向文科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职责,承载着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载体,通过深入学习,为后续课程以及扩展数学知识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自202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来,高职院校大刀阔斧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成绩是斐然的,但在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中,教师是否从教学内容出发,挖掘教学内容中渗透的思政元素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是否产生了实际效果等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和探索,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大学文科数学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探索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检验其课程思政落实情况,进一步优化数学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自2004 年开始,历经数十年,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文件中均强调指出: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有效发挥课堂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引导功能,将各学科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通过不断发掘、提炼和运用,适应新时代要求,优化思想教育方式。2018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首次提出了“课程思政”概念,标志着课程思政正式被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2020 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思政的制度化建构标志着教育领域一种综合育人理念的形成,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2020 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纷纷针对不同课程,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结合现有文献分析,发现当前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层面:一是对课程思政“是什么”的问题研究,二是对课程思政“怎么做”的路径和模式研究,三是对课程思政的“谁去做”的开发研究,四是对课程思政的“怎么改”的提升策略研究。还有部分学者,从微观层面结合所授课程的教学实践,归纳整理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课程思政实施策略和教学设计案例。综上所述,研究者对课程思政的研究既有宏观大方向的把握,又有微观上的细致入微的司实践,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效度。
立足于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评价进行分析,沈丽巍以“教育生态学”为研究视角,分析了课程思政与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运行情况,以及强调高校课程思政遵循复杂性、整体性、平衡性的原则。许耀元指出要建立“反馈评价”,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层面,对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曹松玉等指出了要将专业知识和思政要素融会贯通,结果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并重,并提出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多维度等特点。陆道坤分析了课程思政评价的原则、特征与路线。鄢显俊以“四个自信”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实践误区,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构建了课程思政育人成效逻辑框架图。
对现有文献分析,王岳喜以“学生”“教师”“专业”“课程”和“学校”为整体,搭建起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并详细阐述了不同评价主体运用上述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方法。谭红岩等从学校、学院和教师层面出发构建了高校课程思政评估指标体系。秦邦辉等以药学类专课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了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包括教师素养、教学技能、教学内容、课程传授、教学效果5 个维度的药学类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谢晗进等对课程思政的机制进行研究,构建了以“师德师风”“备课思政化”“授课思政化”和“学生课程思政接受程度”为研究维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并由多个主体进行评价”的原则。
虽然全国各高校已广泛开展了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大学文科数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研究涉足不多,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数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有关数学课程思政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减少的态势, 关注度在降低,2020 年发文量为213篇,2021 年发文量为384 篇,2022 年发文量为311 篇。检索出的文献集中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领域,关于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思政的研究文献只有226篇,占发文量的12.28%。显然,这一现象与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地位是很不相匹配的,急需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思政的研究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从数学课程思政高频关键词主要主题,发现有关数学课程思政关键词的拟定比较随意,概念界定不统一,分布比较分散,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除“课程思政”这个关键词之外,没有明显地形成其他凝聚中心。这也就是说,有关数学课程思政的研究不够全面系统,存在明显的散在性和自发性。
当前有关数学课程思政的研究多从理论或实践的具体操作层面展开,一般就数学某个知识单元,通过结合相关的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等内容来融入相关的思政元素,但对引入的内容是否符合课程需要、是否达到“自然融入”的教学效果等,缺少具体的评判标准。就数学课程思政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面的文献不多,而且仅立足个案,缺少综合评价的整体观,缺少交叉融合的发展观,缺少完善提升的大局观。
构建职业院校大学文科数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更好的发展大学文科数学的教育和发展,通过对调查问卷以及评价表的编制,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了解大学文科数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现状,倒逼教师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和综合能力,让“数学课程”与“课程思政”水乳交融,“教书”与“育人”互促,使其让数学课程的老师成为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立足现有基础,坚持发展理念,通过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适时开展大学文科数学课程思政元素引入合理性的评判,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效果的评判,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想元素的把握评判,以及学生对大学文科数学课程思政的融合情况评判等。教师要立足发展的视角,遵循教育规律,通过有效的评判,在反思中完善和提升,将大学文科数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开展与学校发展优势、专业建设特色相结合,不断的调整和创新,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活动过程。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教学生的活动,为了能有效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效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功能,搭建并形成高水平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重视“课程思政”实施与建设中的“责任人”的职责,扛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任,既要不断将知识与价值融会贯通到教学中,又要不断加强教师思政教育的理论和能力素养,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如盐入水、有味无痕”。
坚持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教育理念的引导上,将“单车道”的“教书匠”转变为“多车道”并行的“四有教师”的行动上;在与学生的关系格局上,由“一言堂”“说教型”逐渐向“合作型”“互促型”转变。为了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发挥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格局,实现大学文科数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构建大学文科数学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关注课程发展中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要关注学生成长中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要关注教师发展中的突破和转型升级,既对大学文科数学课程思政教学进行科学、客观和准确的评价,又能发挥出为专家督查提供佐证,为同行同发展提供借鉴,所以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应尽可能地完备和全面,即整体性原则;坚持指标描述应该简洁、清晰,使课程思政评价目标具体化,即可操作性原则;坚持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应重点关注课程的发展,强调指标条目的前瞻性,充分发挥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即发展性原则。
大学文科数学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的根本问题,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形成如下建设框架:一是目标理念的评价,针对课程目标定位以及课程设计理念的正确性进行评判;二是师资队伍的评价,针对课程负责人的选聘、师资队伍的组建、教师思政素养等进行评判;三是课程资源的评价,针对教学的选用、思政素材资源库的构建、实践教学资源的创建等进行评判;四是教学实施的评价,针对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开展评价;五是教学效果的评价,分别针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开展评价。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以大学文科数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立足于“学生为中心”“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秉持一切为学生发展的理念,理顺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学生希望教师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等方面,通过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亲身感受,关注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课程结束后学生的学习效果,突破以教材为纲的呆板线性教学模式,强化思政教育理论知识与大学文科数学教学实践的结合,切实提高教学中思政教育渗透的有效性,形成标准更加多元,操作性更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引导我们将教学评价的出发点落实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充分发挥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
教育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是为了更好地做教育。要发挥好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关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之后的反思,要剖析根源,全面系统抓整改。既要举一反三、全面整改,又要突出重点、集中发力,深入研究制约发展的核心问题;又要固强补弱,扩大战果,持续深入抓整改。要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层层递进,共同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和提高。要准确定位高职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新精神,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有效发挥评价带动教学发展的功能,让更多优秀教师“动”起来,让更多优秀的学生“忙”起来,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活”起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质量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教学质量保证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才培养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持续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提升,建立并运行高职院校大学文科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做好高职院校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工作,是落实《纲要》的实际行动,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履行教学主体责任,主动求变,自觉提升,成为学生发展路上的引路人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