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卿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 100846)
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于1924年发表了《管理的哲学》,该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词汇,即“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概念。1953年,Howard R·Bowen定义了企业社会责任,认为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制定政策、进行决策、采取行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标准化组织都对其进行了定义。综合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和自身发展的同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关注员工、消费者、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和福利。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将人的价值放在公司经营活动的首要方面,重视企业对消费者和环境的社会价值贡献,注重企业对社会的价值贡献,追求协调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从而实现企业与社会的互惠共赢。
E、S、G即Environment(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mance(治理)的缩写,旨在将环境和社会治理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和企业经营可持续发展。2006年,联合国建立了一个组织,即责任投资原则,并提出了ESG投资的六项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在进行投资和决策的过程中融入ESG问题;所有者要积极主动地在政策制定和实践过程中融入ESG;要求被投资方科学合理地披露与ESG相关的内容;在投资过程中贯彻落实负责任投资的原则;协同合作,共同提高责任投资原则的实施效果;实时关注并跟进责任投资的实施进程。近年来,多个国家和证券交易所相继出台了ESG政策和指引,越来越多以大公司、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合规要求的规制和引导下,积极践行ESG并披露相关信息。
ESG在CSR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促使CSR最终发展成为ESG的外部因素主要是资本市场对ESG信息的强大需求、联合国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推动、国际组织对ESG标准制定的不懈尝试。ESG在CSR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引导企业在关注经济利益的同时,关注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两者的核心内涵都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它们强调企业除了追求获得经济利益外,还应关注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期创造更加长期、可持续的企业价值,并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逐渐各有侧重,差异逐渐显现。
一是范围及侧重点不同,ESG某种程度上是 CSR 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延伸,以为提供投资参考为导向,更侧重经济性、强制性、可量化;而CSR涉及范围相对更广,相关研究及发展也为ESG提供了基础;二是目标对象不同,CSR主要面向包含政府、投资者、员工、公众多个利益相关方,而ESG报告主要面向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旨在协助确定投资方向和监督标准;三是披露内容和评价标准不同,CSR报告涉及范围更广,披露的事项更多、更丰富,而ESG报告还应遵循《ESG报告指引》等相关政策标准的要求,在具体内容上也更加侧重风险的识别、管控的信息及可量化的绩效数据。
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一是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和国际交流必备话语体系的环境下,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是新常态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二是塑造新时代国家工业新形象,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必须在中国的企业和产品中加入企业社会责任的元素。
在当前经济社会形势下,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环境保护的责任愈发重要,迫在眉睫。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有助于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有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既是破解我国发展资源瓶颈的需要,又是当前绿色发展的需要。企业只有将自身的发展调整到绿色发展战略中,不断加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建设,才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进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备受国际社会的重视,而评价企业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责任的履行成效。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做好与国际接轨、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传播中国企业的正能量,对树立中国国家形象、树立负责任的中国企业形象、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高质量发展不仅意味着持续的经济繁荣,还需要解决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中的各种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至关重要,不仅要关注自身利益,还要承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通过积极的行动创造共同发展的价值。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充分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公司生产经营和企业文化中,能够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有效激发创造活力、提升品牌形象,进而提高职工素质、企业凝聚力。
一是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印发的政策指导、评级按标准多数为行业性、地方性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共政策缺乏高层统筹指导。同时,存在政策法规相对混乱竞合、没有对应的信息披露法律监督制度等问题。
二是缺乏广泛认可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当前,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国际组织出台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冗杂不一,特别是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涉及面较广,加之企业在实践中存在转化对接的具体适用,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一个能够为企业和社会普遍认可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三是国际对接存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出很多标准,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中国企业海外责任愈发受到关注,中国企业在国际交流中直接受到这些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影响,但在实践中,国外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在中国的适用性普遍较差。
从国际经验来看,西方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主要是由民间自律性组织共同发起和推进的,强大的公民社会是其社会基础。中国公民社会起步较晚,推动力量有限,需要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推进中担负引导角色。企业内部社会责任主管部门多由其他部门兼任,缺乏独立管理机构,即使有些企业成立了专门的管理结构,也由其他部门负责人兼任,组织模式实践效果不理想。当前,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国际之间缺乏有力的交流合作平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造成了制约。
随着新环保法的正式施行,根据“按日连续处罚”等一系列规定的要求,企业环境违法成本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及拟议中的“巴黎协议”将推动能源与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按日连续处罚”新规出台,新环保法在很多方面较以往更加严厉,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机构合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了资金支持,见证了多年来外企在中国受到的责任监督,中国企业也开始在海外亲身接受同样的考验。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内非政府组织亦亟须得到专业机构的帮助,并最终实现和企业一起“走出去”,成为国家“软实力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智能化技术让CSR更“交互”,有利于开展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监控和研究分析;二是互联网的发展使虚拟社区责任成为CSR的新要求;三是CSR经理人群的自组织不断加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较快的地区,社会责任经理人自发组建在线沟通社群,共同探寻一些宏观命题和实操层面的解决方案。
在国际上,金融资本已将ESG作为长期投资的原则纳入其投资理念和策略,目前相关金融体系的完善、升级和创新已相对成熟。在我国,ESG在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下不断发展,产业升级令世界瞩目,但总体上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基础研究相对缺乏。专业报告数量相对较少、质量亟待提高,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在评价标准的出台、优化及ESG体系化建设方面亟待加强。
从驱动因素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机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盈利能力的需求、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及良好企业文化的要求。企业社会责任外部压力机制因素包括法律约束力、社会舆论、贸易壁垒等因素。从具体实现机制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更加倡导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等价值观的整体社会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愈发受到关注。激励机制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约束机制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因此企业应在履行自身利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企业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激励机制既包括物质激励,又包括精神激励;而约束机制通过限制企业行为、限制企业行为的各种条件发挥作用,主要包括市场约束、法律约束和行政约束等途径。
企业社会责任需求机制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行为,促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同时促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对话和互动合作,进一步明确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需求,提高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对利益相关方的有效供给。需求机制主要包括需求意识和需求行为两个基本要素,完善请求机制需从这两个方面切入,不断推进和优化。
强制信息披露机制侧重于通过行政手段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及具体内容。自愿性披露信息相对强制披露信息而言,强调除了依据强制披露规则要求之外,公司管理层还会独立提供有关公司财务和公司发展的其他信息,自愿性信息披露下能够补充强制披露模式中的信息不足。目前,除了对上市公司有强制性披露的要求外,其余中国企业主要采用自愿披露的方式。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认证机制是指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和履行来监督企业行为。这一机制的运行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主体的问题;二是应该制定什么样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体系的问题。在评价主体方面,可以是政府、消费者、商业伙伴、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主体本身。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方面,仍需根据行业发展和信息化程度,制定具体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同时要在标准制定中注重与国际接轨。
工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方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1)直接推进方式,即直接能够相互对应、直接产生作用方式,即工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环境产生影响,同时先进的工业文化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及更多经济价值的产出。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所起到的作用会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企业应担负的社会责任也会随之变得重要起来。间接推进方式是指,工业文化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时,必须借助某个中介因素的情况,例如依托“传统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文化因素,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走向。
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完善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能够为企业认真有效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制度保障。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该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其中重要的一项是推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良性发展。在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治理机制中,确保有效、透明和负责任的企业行为非常重要。为此,企业不仅需要依靠党委、工会、职代会这“老三会”,还需要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这“新三会”上建立更完善的制度,实现内部权力制衡和相互监督。在此机制中,股东和员工是与企业关系最密切的利益相关者,组织经营和决策必须兼顾股东和员工的利益和需求。
一是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职能,紧抓领域特点,提升政策高度,从整体上探讨责任推动的主要路径、关键议题和优先顺位,从运行结构、监管程序、评估标准和市场化机制、产业转移区域平衡等方面统一规划;二是运用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税率降减、信贷支持等方式,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运营推广,整合利用已有财经政策,如加计扣除、公益费用税收减免等支持政策,同时争取更多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三是完善评价体系和信用体系,夯实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的理论研究基础,充分考虑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的协调、行业标准与企业标准的适配,同时考虑线上标准与线下标准的兼容性,对接先进国际标准体系,并对标准体系进行整合,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推广普及。
一是搭建管理和评估平台,进行工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管理和评估分析;二是建设呈现和监督平台促进会责任建设较好的企业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企业经营和社会发展的共赢;三是搭建交流及合作平台,建设政府与行业企业及研究机构,研究机构与企业,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
一是区分行业特点进行分类指导。不同的行业领域,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差异显著、情况复杂。因此,需要充分区分行业特点、不同行业的企业情况,根据不同实践状况,分类进行指导和推进;二是区分区域特点予以分类指导。由于各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与资源禀赋的不同,在中央的宏观指导下,各地方可以根据自身区域特点精准有力地推进本地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三是区分企业类型特点进行分类指导。根据企业规模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充分发挥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建立大企业帮带小企业,体制内企业帮带体制外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促进机制。
一是加强政策标准对接,同时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以更好地提升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二是注重提升涉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及履责水平。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责任培训等方式,提升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水平;三是促进中国海外运营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在海外推行的社会责任相关活动,进行相关培训和平台搭建,将其作为工业企业国际化战略举措,提高我国工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是统筹宣传与形象打造,在工业转型升级和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双重推动下,从软实力角度提升工业企业形象;二是行业企业宣传交流。工业和信息化各行业领域不间断,周期性的调研、发布行业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履责理念与方案,指导企业进一步根据自身实情,提出关联度高、特色分明的CSR履责理念与方案;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加强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使社会责任相关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企业社会责任得到更好的实践。
ESG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诞生并演变,两者的内涵和目标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要实现落后产能迭代升级,最终需要各利益相关方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金融机构的加入,规模化补齐公共资金缺口,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发挥ESG投资的引导作用。金融投资机构不仅要关注财务报表,还要关注企业的社会价值,贯彻投资长期主义理念、运用金融杠杆功能和优化资本考评机制,在投资中综合考虑企业的战略实践、管理方式、长期发展的机制和人才配备等因素。由此可以激励和规范目标企业,加强它们对可持续长期发展和相关方利益的重视,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有效提升。同时,提高各行业产业生态的发展质量,推动达成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