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坚持问题导向和破题思维,科学开展量化考核、综合评定,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
量化考核标准。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职能特点,聚焦《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中明确的7 种渠道、15 种情形,进一步分类设定“上”和“下”的标准,实行量化赋分。帮助组织清晰甄别、干部对照自查。
优化考评方式。建立“专项考核+一线考核+年度考核+常态化督导”综合考核评价模式。开展换届后领导班子运转情况专项考核;深入一线开展实战实绩考核;将年度工作实绩纳入干部培养档案,作为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据;组建7 个常态化督导组了解干部履职情况。
突出结果运用。以量化考核结果为依据,加权评定领导干部综合分值,量化打分排名,综合分析研判,及时准确调整“上”和“下”人选,构建形成了干部队伍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
本溪市溪湖区强化作风建设,坚持严在日常、管在经常,抓常态化日常监督。
在全区“两代表一委员”、机关干部和有威望的基层群众中特邀50 名作风建设监察员,以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了解干部的工作圈、社交圈、朋友圈,对干部表现“把脉问诊”,切实做到由组织监督向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延伸拓展。
建立领导干部日常提醒谈话管理制度,对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及时谈话提醒,做到“未病先防”。
全面加强干部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综合研判,做好材料归档留存,为干部选用、考核、奖惩提供第一手资料。让“不作为”没有藏身之处,让“老黄牛”有成长空间,实现干部监督全天候、全覆盖、不打烊。
锦州市太和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发现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构建“三优”机制,着力优化年轻干部成长路径。
构建“优选”机制。采取基层推、集中审、实地察方式,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梯次接续的120 人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同时,年轻干部名单实行“缺一补一、优留劣汰”动态管理,根据工作实际随补随退,确保年轻干部队伍始终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结构合理。
构建“优培”机制。坚持把基层实践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主阵地,2022 年以来,共优选2 名年轻干部到街道领导班子挂职锻炼;选派14 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分4 批次抽调98 名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维护稳定、环境整治等岗位历练,对表现突出的26 名年轻干部进行表彰表扬,推动年轻干部快速成长、独当一面。
构建“优用”机制。强化年轻干部考核管理,将年轻干部考核纳入区管干部考核体系,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重点掌握年轻干部的政治表现、履职担当和工作作风等情况。健全年轻干部激励机制,畅通干部成长“快车道”,对区直部门、街道领导班子和专业化工作岗位注重优先选配年轻干部,晋升职级76 人,重点提拔23 人,有效激发了年轻干部担当作为。
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区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困难群众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对困难群众的结对帮扶和责任包保,精准帮扶困难群众,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制订差异化帮扶方案,“一人一策”确保精准帮扶。建立动态工作台账,详细记录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包括走访慰问时间、对象、方式,以及困难群众的生活经济状况,全面掌握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效果,并作为抽查和考核的有效依据。
推动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困难群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紧盯群众的“小难事”,办好民生的“大实事”,在全区形成关爱群众、服务群众的浓厚氛围,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全区230 名干部已与208 名困难群众“结对子”,通过听民声、解民忧、献爱心、纾民困,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鞍山市铁西区在全区上下持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铁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按照“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学透一些”要求,区委组织部机关全体干部逐字逐句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开展专题学习研讨,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工作重点任务再梳理、再谋划、再完善。
区委常委会会议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常态化议题,制订系统学习计划,列出专题深入研讨,区级领导到分管领域和基层联系点,与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学习体会,确保全面准确系统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各基层党组织认真组织开展“八个一”系列活动送学上门。组建“文艺轻骑兵”,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千家万户。
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丹东市振安区制订“头雁育苗行动”工作方案,激活“雁阵效应”,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选优配强乡村振兴“头雁”。选拔6 名在基层一线经受重大斗争实践考验的优秀“五方面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在村“两委”换届中,35 名致富能人当选为村党组织书记,并吸纳65 名致富带头人、乡土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
大力扶持领航“头雁”返乡创业。深入实施“名校优生”和“归巢”计划,围绕蓝莓、水果萝卜等特色产业成立区创业孵化基地,加大对返乡创业人才扶持力度。目前,申报区创业孵化基地3 家,审核创业场地补贴37 人,发放创业场地补贴11.1 万元。
以技术“头雁”带动农村实用人才整体水平提升。以“田间学校”“村书记示范课”等形式,开展种植技术、农村电商、产品加工等大规模多层次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164 人,培训技术骨干、回乡创业人才、村社干部等“土专家”“田秀才”400 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