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健,韩文峰,申屠基康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042)
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头足纲(Cephalopoda),十腕目(Decapoda),乌贼科(Sepiidae),乌贼属(Sepia)[1],俗称花枝,广泛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等海域,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海、东海以及台湾地区[2]。具有生长速度快,生活周期短、难受性高,抵抗力强,食性广等特点,由于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3-5]。
国内外对虎斑乌贼实现人工化育苗和养殖均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国外早在1978 年就探讨其繁育和人工养殖技术的可行性,并对其规模化养殖、室内多代养殖条件下的生物学特征及养殖生态进行初步观察[6-7];而国内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因过度捕捞,导致其自然资源衰退[3,8]。近年来,为了恢复其种质资源,逐渐开展了虎斑乌贼的人工育苗及养殖,并首获成功[9-10]。文献[11-12]对虎斑乌贼的高位池人工养殖的研究成果颇丰。在虎斑乌贼的整个养殖过程中,其生长发育受盐度[4,13]、温度[3-4,13]、pH值[4]、溶解氧[14]、铵态氮[15]、光照强度及光周期[16-17]、投喂策略[18]、饵料种类[13]、社会等级[19]等因素的影响。现开展虎斑乌贼室内高位池养殖试验,以期为虎斑乌贼的高位池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2022 年5 月12 日—8 月12 日,试验地位于宁波市海洋渔业科技创新基地。
4 月28 日,从浙江省宁波市乌贼保种场(象山来发水产育苗场),选择同一时间出膜、规格整齐、活力好、体表健康的虎斑乌贼幼苗5 000 只,胴长(2.0±0.2)cm,体质量(1.5±0.3)g,暂养15 d 以适应新环境。该批幼苗已完成冰鲜饵料的人工驯化。
育苗车间高位池为3.5 m×6.5 m×1.5 m,用50 mg/L漂白粉消毒杀菌,车间顶部铺设遮阳网,第14 天时,悬挂遮光黑膜(防止乌贼夜间见光产生应激反应)。所有高位池为独立进排水,并铺设三排增氧管。养殖用水取自象山港海区,经沉淀曝晒、砂滤、静置、经孔径为0.180 mm 筛绢袋过滤后使用。养殖期间,水位为80~100 cm,水体盐度为1.7%~2.2%,ρ(溶解氧)>5 mg/L,ρ(氨氮)<0.01 mg/L,pH 值为(8.1±0.3)。因养殖前期室外水温过低,需通过加温至22 ℃。水温变化见图1。
图1 虎斑乌贼养殖高位池水温变化
5 月12 日—6 月12 日,依据虎斑乌贼摄食习惯和水温,每日07:00,12:00,17:00 分别投喂1 次;6 月12 日—8 月12 日,07:00,17:00 分别投喂1 次。投喂量为虎斑乌贼体质量的1%~3%,具体投喂量根据打样的数据和每日摄食情况及时调整。需均匀投喂,且每次待乌贼饱食30 min 后,及时捞出残饵,防止残饵堆积导致水质变坏。每日06:00、16:00 分别换水1 次,换水量为池水量的80%。水位排至30 cm 时,关闭充气增氧,清扫残饵和粪便,清扫结束后,加水至80~100 cm(高温天加高水位),并开启增氧管连续充气。虎斑乌贼养殖15 d 左右时,需翻池1 次,翻池时将大小虎斑乌贼分级养殖,养殖标准见表1。每次翻池时,备用池(虎斑乌贼养殖倒池所用)和养殖池均需用50 mg/L 的漂白粉进行消毒杀菌。
表1 饵料种类、投饵量和养殖密度
每间隔30 d,从所有养殖池中随机捞取虎斑乌贼50 只,用干毛巾轻轻擦去体表水分,采用电子天平称其体质量(精确到0.01 g),游标卡尺测量胴长(精确到0.01 cm)。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均使用Excel 2016,按以下公式进行处理:
式中:Wi——第i 只乌贼的体质量,g;
n——样品数量;
WLi——第i 只乌贼的胴长,cm;
t1、t2——分别为前一次采样时间和后一次采样时间,d;
W1、W2——t1、t2时乌贼的平均体质量,g;
WL1、WL2——t1、t2时乌贼的平均胴长,cm。
虎斑乌贼体质量和胴长与养殖时间的关系见图2。由图2 可见,整个养殖周期,虎斑乌贼体质量随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体质量与养殖时间呈线性增长,与函数W=0.548 9d+21.298 0(R2=0.952 9)拟合。初放虎斑乌贼幼苗平均体质量1.5 g,养殖90 d 后,平均体质量为30.8 g,最大体质量可达66.6 g。虎斑乌贼胴长与养殖时间的关系与体质量类似,拟合函数为WL=0.355 8d-0.363 0(R2=0.942 2),初放虎斑乌贼幼苗平均胴长2 cm,养殖90 d 后,平均胴长为6.7 cm,最大体长可达8.8 cm。日均增质量和日均增长量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均先上升后下降,且日均增质量为(0.21~0.62)g,日均增长量则为(0.18~0.82)cm(图3)。
图2 虎斑乌贼体质量和胴长与养殖时间的关系
图3 虎斑乌贼日均增质量和日均增长量
虎斑乌贼的胴长与体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体质量与胴长呈幂函数关系,回归曲线及方程[W=0.5(R2=0.999 5)]见图4,其中回归系数为2.558 2,R2为0.995 0,拟合程度极好。当胴长为1.5 cm 时,体质量为2 g,当胴长为6.7 cm 时,体质量为30.8 g。
图4 虎斑乌贼体质量与胴长的关系
水产养殖品种的种质质量和生长性能的优劣,常使用体质量和体长等指标来判断[20-21]。虎斑乌贼的体质量和胴长随养殖时间均呈线性增长,而胴长与养殖时间的线性增长与李建平[12]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因养殖环境不同所导致。描述体质量和体长特征关系应用最多为幂函数关系式[22-23],本试验发现,虎斑乌贼体质量与胴长呈幂函数关系:W=0.5WL2.5582,回归系数b 值阐释质量增加系数与长度增加系数的关系比例[22-23],其中b=2.558 2<3,表明体质量增长慢于胴长增长,满足负异速增长关系。其原因可能是在虎斑乌贼迅速生长阶段,体质量的增长可能需要先有胴长增长到一定程度作为基础[23]。
日均增长量、日均增质量以及特定生长率等是衡量乌贼生长的重要指标,其数值越大,表明其增长速度越快[21]。本试验中,日均增长量和日均增质量均是先上升后下降,其中5—7 月是持续上升,表明此段时间虎斑乌贼长势更优,而7—8 月明显下降,相较前期长势较劣。由图1 可见,7—8 月温度高至34 ℃,而温度是影响生物体存活和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因此虎斑乌贼为温度变化调节能力较弱的狭温性贝类[24]。研究表明[12],虎斑乌贼养殖的最适温度为20~32 ℃,当超过33 ℃时,会减缓虎斑乌贼的生长速度和加剧其死亡。这与拟目乌贼(Sepia lycidas)[25]和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26]的非耐受温度下的生长情况类似,故而此次试验期间的高温,是导致虎斑乌贼7—8 月长势更劣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