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唯嘉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威海) 山东 威海 264200)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建立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16岁以下儿童的智力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1]。国内外学者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教育教学水平和相关社会服务行业,对儿童绘本领域的应用有待探索(见表1)。
表1 认知阶段理论表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3~6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相对具体,对具体形式的接受能力强于抽象形式,具有特定特征的具象物体往往更有助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超过了形式感知能力,对蓝、红、绿、紫和黄等明快、活泼的颜色特别偏爱。色彩丰富的绘本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促进他们的具体想象力[3]。基于此,在面向3~6岁儿童的绘本设计中,应融合具体形象,且色彩风格鲜明活泼,以此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郭沫若先生曾说:“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明清两代是中国陶瓷繁荣的顶峰期之一。这一时期,陶瓷釉色种类更加丰富,在瓷器上绘画也成了瓷器装饰的主要手段之一[4]。明代瓷器的装饰图案包含了许多外国文化交流的元素,技术和经验上的重大改进为清朝追求小而精的陶瓷造型艺术提供了基础。清代中,康熙、雍正、乾隆3朝被誉为最辉煌的时期,产品技术精湛,色彩光泽丰富。且不同时代的瓷器造型特点与该时代的发展状态相呼应,如康熙时的瓷器造型具有敦厚、大气的特点,一如康熙帝王在政治上的一展宏图;雍正时期,瓷器精巧考究,工艺典雅,贴合雍正帝王缜密审慎之朝风;乾隆时期瓷器形制多样,装饰工艺变得繁缛,色彩浓丽,与乾隆喜爱花团锦簇、自喻“十全老人”的形象相符合。清代还出现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品种,更加丰富了中国的陶瓷文化[5]。
陶瓷见证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诉说着时代的更替和文明的交融。而科普类儿童绘本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将儿童绘本设计中融入陶瓷文化,能够助力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继承与发展,同时能促进儿童绘本文化事业的不断完善。
一本儿童科普绘本不仅能够为儿童打造一座通往知识的桥梁,更能够使儿童在阅读中提升专注力、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绘本主题和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吸收什么样的生活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著名儿童绘本设计师熊亮曾经说过:“一个人小时候看过听过的东西他永远不会忘,这就是我做中国绘本的原因,要给予我们孩子一个可记忆的中国。”[6]儿童阶段是健全人格和塑造思想观念重要时期。形式多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普遍存在于儿童绘本中,对陶冶孩子情操和身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7]。
除了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促进儿童对于绘本内容的理解、激发孩子的想象力、锻炼其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也是一本好的绘本所需要具备的要素。因此,如何将传统文化和锻炼儿童各方面能力相融合,将成为一门重要课题。凝聚了这两方面的绘本,能够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满足和愉悦,提高对于阅读的兴趣,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故而在绘本题材的选择上,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的兴趣点,选取合适的传统文化题材和表达方式辅以改编,让重新包装的传统文化科普绘本能够切合儿童真正的需求,让他们汲取到真正的营养。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优秀的作品代表了中华民族流传至今的文化和智慧,构成了强大的文化遗产。今天,随着人们对儿童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儿童绘本通过视觉设计对这些历史和民间故事进行了重新诠释。它们丰富并提高了儿童的阅读素养,且对儿童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目前国内的儿童绘本还存在着很多问题。①儿童绘本中的中国传统元素非常少,缺乏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整合。②绘本形式雷同,内容缺乏趣味性,部分绘本说教现象严重,致使无法有效挑起儿童的阅读兴趣。③绘本的设计缺乏人性化。绘本的制作本质上是为了提高儿童的阅读和语言能力,但目前一些绘本的设计没有考虑到一定年龄段儿童的实际认知情况,所以有些儿童在阅读时需要家长的帮助。
陶瓷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而明清时期是陶瓷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将这一传统文化遗产与当代儿童绘本相结合,使陶瓷带给人们的象征意义得以在传承中保持、交融。通过儿童认知特点与民族特色的结合,将明清时期陶瓷造型艺术的魅力呈现在有吸引力的儿童绘本中,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符合与时俱进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让儿童通过阅读图画书感受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让陶瓷文化在交融中延续下去。
美国著名的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研究者加德纳认为,儿童喜欢色彩鲜艳的艺术作品。明亮的色彩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需求,这在皮亚杰的理论中也有所体现。
色彩在绘本视觉设计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儿童能够直接且强烈感受到的,也保证了绘本呈现的多样性。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阅读图画书时对色彩的感知是最本能的,而且他们对色彩的感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因此,在儿童绘本设计中需要更谨慎地选择色彩。绘本中,更强烈的色彩对比可以增加儿童的注意力和阅读兴趣,如约书亚-乔治(Joshua George)的《Colord&Shapes》就采用了不同颜色图案的大胆拼接,让儿童在绘本的插图中体验不同的场景和物体的转换。绘本中人物的眼睛和动作都很明亮生动,场景充满了生命力与生活感。
此外,儿童的情感情绪也会因绘本的颜色不同而大不相同。在实践中,应注重让绘本中的主要情感元素更加明显,利用色彩创造视觉上的审美共鸣。让故事的大方向、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以及场景的变化更加容易理解且一致,给儿童带来更好阅读体验。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儿童的审美感觉和想象力。
儿童绘本的目标读者仍然是儿童。因此,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时,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了解儿童的兴趣特点,灵活地调整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创作出契合儿童认知能力图书,但同时也要避免因内容复杂而造成儿童阅读焦虑的现象。为了控制儿童的兴趣,可以考虑以下2个方面:
(1)儿童的知识概念比较模糊,理论知识储备较少,所以他们在阅读图书时往往以形象欣赏、拼音朗读和触觉感受为判断依据。因此,要把书中的人物塑造成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这样可以减少与儿童之间的陌生与不适感,缩短磨合期,是获得良好阅读体验的重要前提。例如,在《晚安宝贝 数字认知》中,数字符号被描绘成俏皮可爱的小熊,使儿童在学习数学时,减少感到厌烦和疲劳的感觉,吸引其兴趣。同时,卡通化的数字符号处于不同的画面中,可以锻炼儿童的眼球转移能力与比较能力,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其对于绘本内容的探究欲。
(2)涉及传统文化故事的绘本往往只是改写了传统文化作品的片段,往往不适合3~6岁的幼儿阅读。因此,要使绘本真正被阅读,作者需要考虑到目标年龄段的各类儿童的认知特点。首先,将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与激发儿童好奇心的游戏元素相结合,将绘本中的故事游戏化,贴近儿童的生活,可以使绘本具有儿童性,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其次,绘本作者应注重提炼传统文化元素的核心,抓住传统故事的教育意图和精髓,并将这种精髓以更贴近当代儿童当代的形式传达出来,从而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合至绘本创作中。
AR 和VR 等技术与传统印刷媒体的结合为读者提供了新的互动场景。绘本的互动性使其对儿童来说更具沉浸感——儿童可以通过电子屏幕进行绘本内容的干预,绘本作者也能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带入对图像的解释中。
AR 技术提供了互动元素、游戏、音频、视频和其他数字内容,将纸质图画书的平面、单一的表现形式向各个方向延伸。此时,人与书之间产生了互动,互动场景结合了真实和想象的3D 场景,通过视听和触觉的互动操作,儿童在吸收信息时更加主动和专注,能够锻炼他们更深入和更活跃的探究精神。
在互动的背景下,儿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知识,增强他们的阅读体验。通过激发儿童的兴趣,他们可以从被动到主动吸收信息,亦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阅读。
激发儿童观察视觉形象和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是为儿童创作绘本的前提条件。根据皮亚杰的《学前儿童认知能力和创造力发展理论》,在进行《嫦娥的瓷器店》绘本设计实践中,将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充分渗透到注重视觉和色彩的传统手绘绘本插画的基础知识中,使绘本手绘插画更符合儿童成长认知心理需求。如图1所示。
图1 《嫦娥的瓷器店》绘本色彩呈现
儿童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独特想象力和思维特点,这在设计绘本之初便要综合考虑。学龄前的儿童正处于早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根据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和语言理解能力,鲜明的故事主题和单纯的叙事内容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和理解[8]。
绘本内容中,语言表达、故事节奏和互动情节的营造是否易于儿童理解是需要着重考究的点。在故事情节上,应能够促进儿童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倡导正能量,同时尽量简练清晰,不用冗余繁复的表达方式。视觉上,要切合儿童的色彩认知特点,通过鲜艳的色彩和简单的画面营造生动氛围。
根据儿童色彩感知的原则,绘本采用低强度、明亮、欢快的色彩,背景留白,突出中式传统构图特色。通过明清传统陶瓷文化在儿童科普绘本中的融入,来丰富和创新非遗文化。
学龄前儿童尚未达到智力成熟阶段,但正处于开始理解相对抽象概念的萌芽期。根据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儿童对形状的感知会经过“点-斜线-弧线-垂直与水平线-乱线-涡线-圆”的过程,从简单发展到复杂。3~6岁儿童对平面图形的一般识别顺序如下:圆、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和梯形。因此,在绘制绘本时,各类图形最好使用圆形的外轮廓。使用鲜艳的色彩营造情景气氛,简单明了的结构使绘本的表达更加直观,拉近儿童与绘本的距离。
绘本中角色形象的设计应以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启迪儿童的智慧、形成儿童的个性为目标,故而以椭圆形和拱形为大致轮廓。圆形的形状营造出一种亲切感,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明亮的色调有助于儿童认识物体的细节,刺激儿童的阅读兴趣(见图2)。
图2 《嫦娥的瓷器店》绘本角色形象呈现
科普绘本应该把知识、背景、故事、美感和趣味结合起来,在科学性、游戏性和艺术性之间取得平衡,使儿童不至于一直被动地进行枯燥阅读而妨碍理解,也不至于过分关注趣味和美感而把科普的严肃知识抛在脑后。在开发儿童绘本的互动形式时,必须考虑到儿童的智力和情感需求,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捕捉儿童的想象力。互动形式的绘本让儿童能够参与其中,通过指一指、划一划、摇一摇、动一动、改变不同的角度等,与绘本内容进行互动。与纸质图画书通过字母、形状、形式和材料传递信息相比,AR 科普绘本通过多媒体传递信息,更符合儿童的心理,调动了儿童的多感官参与,提升了科普绘本的艺术性,为数字时代的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见图3)。
图3 《嫦娥的瓷器店》绘本AR 互动呈现
绘本的故事情节以嫦娥、红孩儿和小花猫的对话开始,嫦娥对陶瓷知识的科普以点击的互动方式得以展现,同时小花猫和红孩儿的声音也被播放出来。通过加强绘本的视觉和听觉吸引力,提高了儿童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也提升了互动绘本的价值。此外,通过屏幕点击和滑动等方式展现立体的陶瓷造型,符合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即3~6岁的儿童对具体形象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让他们从不同角度观赏到明清传统陶瓷的风格特点,具有一定的科普价值。
学前教育的最初几年(3~6岁)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最佳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不论是抽象思维能力还是独立生活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将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充分渗透到手绘绘本插画中,注重视觉形象的塑造和色彩的丰富变化,能够使手绘绘本更好地满足儿童认知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目前,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的绘本是学前教育的主要社会热点之一。从儿童心理角度出发,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儿童绘本的制作过程中,不仅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极大发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而且也将儿童绘本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保证儿童从小就了解并接受传统文化,提高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要有效结合传统文化元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认知特点,科学地选择绘本表现形式,从而创作出最契合儿童认知水平的科普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