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少峰 刘晗 伍敏静
项目简介
项目核心问题为“如何便捷、智能地测量土壤湿度,为现代智慧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如何根据采集到的作物生长环境数据,智能地进行决策,为农民解忧?”引导学生围绕2 个核心问题,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协助学生实现深层次学习,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和高阶思维技能形成。本项目的学科核心概念及认知目标见图1。
项目规划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到能与广东科技出版社《信息技术》5 年级下册第6 课《物联网》结合的生长点,确定项目式学习主题——AI 助力豆苗种植;围绕“现状与创意—探索与创新—交流与反思”主线引导学生实施项目。
项目目标
问题解决
通过思考、自主设计、小组讨论,让创意在“批判”与“接受”的过程中实现。
创造物化
了解“智慧农业”基础性、常识性知识;掌握设计草图绘制、掌控板、物联网(SIoT)、开源硬件编程、机器学习等相关技术;完成活动内容和作品;完成科学记录。
责任担当
遵守活动现场纪律,合理安排活动秩序,尊重他人想法,学会用更好的方式与人交流。
价值体认
学生积极参加科技体验活动,体验创意的乐趣,收获快乐的創客体验。
项目实施
自制土壤湿度信息采集装置
土壤湿度信息采集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①构思与设计。小组围绕项目核心问题“如何便捷、智能地测量土壤湿度”展开讨论:需要什么工具、材料、软件,并根据讨论结果,绘制设计图、线路图等,同时准备工具、材料。②添加物联网扩展、编写程序。在Mind+ 扩展模块添加主控板、掌控板,网络服务添加MQTT、Wi-Fi。学生通过编写程序,实现土壤湿度传感器数据实时上传物联网SIoT 平台,同时,掌控板OLED 屏幕显示种子发芽实验,A、B 杯实时显示湿度数值。
种子萌发实验
①筛选种子。选取颗粒饱满的绿豆种子,先浸泡1 天,为发芽作准备。②设置对比实验的条件。将土倒入塑料杯,贴上标签,每个杯子倒入不同量的水搅拌均匀,并放入14 颗绿豆种子。③安装土壤湿度传感器并校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调整土壤湿度传感器插入土壤的深度,并反复测试向土壤倒入不同水量(200 mL、100 mL、50 mL)后的土壤湿度读数,并调整装置,提高土壤湿度检测的准确率。④监测土壤湿度。向A 杯倒入1 杯水,B 杯倒入1/3 杯水,观察并记录掌控板显示的数值。2 ~ 3 天后,查看绿豆种子是否发芽。
数据收集与归纳
①采集土壤湿度数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启动SIoT物联网平台,查看设备列表:A 杯土壤湿度,点击查看消息,显示图表,以点线图的方式实时刷新信息,在窗口观察A 杯土壤湿度传感器采集的数值。用同样的方法观察B杯土壤湿度传感器采集的数值。②导出实验数据。完成数据测量后导出结果,并下载至电脑。③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学生利用Excel 表格预测种子发芽率高的土壤湿度范围,并得出结论:相同环境下,土壤湿度不同,种子发芽率不同,随着发芽数量增多,土壤湿度快速降低。
分享与交流
①土壤湿度检测装置功能演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讨论会或展览的形式,展示、分享作品。小组分工可包括但不限于PPT 制作组、解说组、产品组及外联组等。②开展作品的问卷调查。学生在展示分享作品过程中,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包括有哪些不足需要改正、哪些地方可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哪些地方很满意等,进一步发现本组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机器学习和ID3 算法助力豆苗种植
预测出种子发芽率高的土壤湿度范围,只成功了一半,豆苗生长还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虫害、温度、阳光等。因此,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Mind+ 机器学习,让电脑摄像头识别豆苗长势,并作好KNN 分类。当AI 检测到豆苗长势不佳时,电脑便根据实时采集到的各种数据(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运用ID3 算法,帮助菜农及时作出科学决策。
采集数据
①土壤湿度传感器通过模拟引脚把实时湿度数据传送给掌控板。同时,通过编程,掌控板将实时湿度数据上传物联网SIOT 平台,以便进行土壤湿度的实时远程监测。②通过Mind+ 扩展中的“获取天气”服务,实时采集气温等天气数据。③通过USB 摄像头实时采集豆苗图像(为Mind+ 提供KNN 分类训练,判断豆苗的生长状态)。
数据标注
①在Mind+ 编程平台中,通过建立各种变量标注所采集的数据,如湿度、温度、天晴、多云等。②通过KNN图片分类,实现对豆苗长势的数据标注,如长势良好、长势一般、长势差、有虫害,将摄像头拍摄到的豆苗状态变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信息。
机器学习
学生通过“喂图片数据”,让Mind+ 进行机器学习,为Mind+ 提供KNN 分类训练,判断豆苗的生长状态。
推理决策
①通过采集各种土壤样本湿度信息,并对照各土壤的绿豆发芽率,得出最适合绿豆发芽的土壤湿度。②在种植豆苗过程中,通过对豆苗生长状态、土壤湿度、天气等数据进行处理,利用ID3 算法(决策树)为劳动者提供种植绿豆芽的智能决策。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了解了ID3 算法,最终采用Mind+ 自带的AI 扩展——ML5 机器学习,让机器反复学习不同长势的豆苗图片(1 000 多张),力求达到仅用1 个USB 摄像头连接电脑就能准确判断豆苗长势的效果。④为了进一步验证技术方案的可靠性,学生开展了对比实验,准备4 盆豆苗(非图片):正常、有虫害、缺水、缺光照,让电脑识别各豆苗的生长状态。结果表明,机器学习和ID3 算法识别豆苗长势比较准确,能为农民提供较为科学的决策指导。
项目评价
活动过程中及完成后,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以衡量项目的实施效果。评价采取自评、小组互评、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