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娟 谭福河
[摘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职业院校助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探索质量新内涵与实践路径。基于对47所学校服务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行动研究,从群体关切、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实现维度、创新逻辑五个方面归纳职业院校赋能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认识困境、规划困境、效能困境是阻碍职业院校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互促进的主要约束,因此,应着眼高质量发展,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亲农型质量评价体系、点群式校地职教联盟、集团化县域产教综合体,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杨莉娟(1975- ),女,山西阳城人,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山西 太原 030024)谭福河(1975- ),男,山东莱州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广东 广州 51148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华职业教育社2023年度规划委托课题 “职业院校高质量赋能农村职业教育实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S2023YB14 ,项目主持人:杨莉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4-0085-06
一、问题的提出
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賦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新要求、需要新探索。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提出了“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战略任务。无论是在省域层面、市域层面还是行业层面,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均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其地位更为重要、意义更为重大。总结与反思职业院校面向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服务工作,厘清新时代背景下指导工作走深走实的质量观,探析质量优化路径,促进职业院校与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协同发展,对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质量内涵是质量观的核心内容,对质量内涵的界定需要回应利益相关方的诉求、设定质量控制目标、规划达成质量追求过程中的价值遵循、明确评测质量成效的主要维度、提出质量持续创新的基本逻辑。职业院校是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力量,其质量观需要与国家战略方向保持一致,内化于全校师生的思想认识,外显于同国家战略相匹配的教育教学措施,通过学生等主要利益相关群体的具体收获得到验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文章尝试对职业院校助力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内涵提出新解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访谈调研梳理部分学校的行动实践,总结职业院校在服务农村职业教育方面的主要做法与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破解困境的具体路径。本研究受访对象有47所学校,均是全国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联盟的成员单位,其中有4所技师学校、4所职业本科学校、10所中职学校、29所高职学校,高职学校中有18所“双高”院校。考虑到电子商务在乡村振兴中的特殊地位以及职业院校以电子商务服务乡村振兴的普遍性,调查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旅游等专业群作为重点访问对象,具体涉及农林牧渔、资源环境与安全、生物与化工、轻工纺织、食品药品与粮食、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新闻传播9个专业大类。
二、职业院校赋能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彼此呼应,并因服务群体的特殊性而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与独特的战略意义,共同昭示了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以怎样的方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职业院校赋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也必然由此生成新的内涵。
(一)群体关切:回应来自农村学生的发展需求
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探讨应当以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为基本参照。对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内涵的理解应当以职业教育所服务的社会群体为根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守正和创新应当直面其所服务群体的关键需求。《意见》重申了职业教育的定位,要求新时期职业教育功能定位要将德技并修中“德”的内涵做实,更加注重以德育人、以德立业。据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他们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群众基础,也是决定共同富裕实现程度的关键力量。可以说,对这部分学生的服务情况能够从本质上证明职业学校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真正水平。职业院校只有从“离农”走向“亲农”,充分关切本校来自农村的学生,在提升此类学生发展质量方面有系统谋划与切实举措,让所培养的人才真正扎根乡村、安守乡村、服务乡村、建设乡村,促进乡村社会的发展,才能扎稳赋能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之根、守住职业教育以人为本之魂。
(二)目标追求:重塑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具有高贡献率的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存在高度耦合性,且职业教育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起持续性、渐强性作用。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能适应乡村振兴发展需要,限制了职业教育与农村社会之间融合共生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已经成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矛盾,并上升为国家政策的着力点。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相继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实用人才;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明要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因此,职业院校务必围绕重塑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这一目标开展工作。
(三)价值取向:增强职业教育包容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从价值取向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平正义观,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和谐。也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规定了发展路径的质量属性,即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新发展理念,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教育公平正义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教育包容则是社会更具包容性的前提。包容性职业教育主张权利平等、倡导机会公平、提倡保护差异性、强调可持续性,契合国情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之初,职业院校突出以包容性为新内涵的赋能服务,对促进城乡之间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保证代际间的包容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四)实现维度:规模化培养乡村振兴领军人才
我国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在农业农村领域,留不住青年大学生的现象仍然突出,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循环仍然存在“梗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突出了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的关键地位。如前文所述,职业院校中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这说明职业院校在面向农村人口提供学习机会方面的工作已经卓有成效。但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质量能否再上一个台阶,则取决于能培养出多少引领乡村振兴的工匠与高技能人才。这种更高一层的要求,一方面体现在具有匹配农业大国的人才供给的规模化效应上,另一方面体现为对人才供给能力持续性的要求。因此,对职业院校服务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质量评测需要以人才与产业、就业与创业、城市与乡村等多方面联动为基础,充分关注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的规模性与持续性。
(五)创新逻辑:扎根区域开展校地互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为职业院校高质量服务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哲学指引与行动逻辑。扎根具体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既是马克思主义得以进入新境界的路径,同时也是保持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条件。职业院校有鲜明的地域性,开展立地研究与实践既是其内在要求,也是保持其办学活力的基本保障。这一点在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具体表达是,在体制机制上将学校办学同地方尤其是县域层面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实践充分衔接。因此,职业院校需要转变将城市模式移植到乡村的做法,坚持以面向地方、依靠地方、为了地方的思路构建适合区域禀赋的职业教育,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由职业教育转化为乡村振兴具体成效,转化为一方百姓的具体福祉。
三、职业院校赋能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
职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容、形式和路径与国家农业农村政策紧密相关。但从近几年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情况看,职业院校仍然没有跳出脱贫阶段的思维与行动惯性,需要破解认识、规划、效能三方面困境。
(一)认识困境:改革践行缺乏全面性
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调整,职业院校需要依托与乡村振兴的共生关系,形成适应新形势的思想认识。然而,在47所受访学校中,98%的受访者认为乡村振兴服务要将深入农村或涉农企业开展服务作为重点,但对于本校来自农村学生的育人与服务体系缺少充分关注;参与调查的专业(群)普遍将协助农产品市场化作为重点,但在提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能力方面缺少充分关注,仅有15个受访对象以中高职衔接的方式与地方中职开展学生联合培养,多数高职院校表示没有主动意愿与县域中职学校开展专业共建;75%的高职院校正在或准备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但基本以短期培训班形式为主,与地方政府部门缺少长期共建机制。上述现象表明,在落实国家战略层面上,职业院校对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追求、方向、内容等一些关键问题的认识并没有与时俱进,尚未形成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性思考,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有一定差距,在多个方面上与质量新内涵存在明显错位。
(二)规划困境:行动方案缺乏先进性
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职业教育中坚力量的职业院校需要与时俱进,跳出原有的行動理路,做好系统设计与具体落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从振兴乡村教育的角度看,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启动的初始阶段,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是否得以巩固、同乡村振兴是否实现有效衔接,可被视为观察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两个重要维度。职业院校需要用系统规划落实振兴乡村教育责任,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得以巩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但在47家受访学校中,仅有9所学校有校级层面的规划,其他单位则将乡村振兴服务工作置于系部或专业层面。另外,这9所学校的规划更侧重于以专业技术支持涉农企业,而非农村职业教育;部分学校虽然成立了由主要校领导领衔的工作组,在选派驻镇帮扶人员、运用集体采购支持农产品销售方面也有具体落实,但在将乡村振兴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中高职一体化等工作的结合方面缺少系统筹划与具体安排,工作方式与工作内容依然停留在脱贫助困阶段,与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工作要求相去甚远,致使职业院校赋能农村职业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均难有令人满意的表现。
(三)效能困境:质量提升缺乏长效性
从技术技能角度观察,职业院校赋能农村职业教育的效能可以从服务的延展性、创新性和持续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服务延展性是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服务范围的大小,服务创新性是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服务水平的高低,服务持续性是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服务效力的强弱。延展性方面效能不高的典型表现是职业院校面向农业农村的服务以开展农民培训为主,还没有形成覆盖农村职业教育全链条的宽领域服务模式。在培训方面,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培训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者、农业职业化的执业者、农业绿色化的研究者以及农业生态化的保护者等多重角色复合的新趋势关注不足,所提供培训存在视域狭小的问题。创新性方面的问题集中体现为技术技能服务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均存在落后于生产实践的情况。如受访对象普遍将传统电商平台应用作为面向农业种养户的教学重点,而传统电商平台对大多数农业种养户存在运维成本高、技能门槛高、管理要求高等问题。相较而言,直播带货、内容营销等新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营销、产品与品牌开发、供应链运营等更适合解决大多数种养户技术技能供给不足的问题。持续性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参与群体的不稳定性。从调查情况看,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参与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职业院校开展立地服务缺少稳定的产教融合平台,没有将地方企业方面的职业培训资源整合起来;学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是技术技能服务的主体,来自企业的“名匠”与来自学校的“名师”参与程度比较低,团队存在非常大的不稳定性;高职院校与县域中职学校合作受到中高职衔接政策调整的影响,长期合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服务延展性、创新性、持续性方面的问题,致使职业院校在县域社会经济体系的表层低水平运行,没有与地方职业教育力量形成规模化、持续化的人才培养能力。
四、职业院校赋能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破解路径
职业教育以城市群为基础进行布局,而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以县域为重心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致使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布局、功能、资源配置等多个维度上存在冲突。因此,职业院校赋能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经系统化、稳定性、导向型的设计,通过培养体系、评价体系、产教融合体系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建立以城市群为依托的职业院校与县域职业教育力量的紧密联系,将对质量新内涵的追求落到实处。
(一)建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促进职业院校全面赋能农村职业教育
新型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必然要突破原有地域局限,与开放的社会职业教育体系全面融会贯通,才能适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数字化技术为职业院校参与构建新型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性与更多的可能性,有助于职业院校在更大的范围内与农村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我国在以数字化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在支持教育均衡配置的基础架构建设方面夯实了教育新生态的“数字”底座。以此为基础,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围绕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职业院校需要基于“数字”底座,在教学内容数字化、工作体系数字化、师资队伍数字化能力提升等方面加大与县域中职学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方面的合作,协力开展新一轮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助力建设匹配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数字化职业教育新生态。教育主管部门在有关教育数字化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转变项目建设方式,引导与支持职业院校和县域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借助政策力量打通职业院校数字化赋能农村职业教育的行动路径。
(二)建立亲农型质量评价体系,促进职业院校精准赋能农村职业教育
为保障职业院校精准把握高质量服务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内涵,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启动有关业务标准与质量评价指标的研制和推广,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转化为质量标尺,为职业院校精准衔接乡村振兴提供具体指引。基于新的质量方针,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评价、项目评审、资金申报等方面的方案,通过调整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引导职业院校形成适应现代化职教体系建设要求的思想认识与行动模式。大规模开展面向职业院校领导、专任教师、辅导员等群体的专题培训与交流活动,提升相关人员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水平与工作能力,形成对乡村振兴服务质量观的统一认识,探索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乡村振兴服务项目质量评价的方法路径。基于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职业院校乡村振兴服务项目的数字化运行模式,设计质量评价数字化改革方案,促进职业院校乡村振兴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职业院校应积极开展立地研究与实践,将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建立体现区域发展需要、具有校本特色的质量标准与质量保障体系,在注重工作全面性的同时,借助导向清晰的质量评价体系,聚合各方面力量精准赋能农村职业教育。
(三)健全点群式校地职教联盟,促进职业院校系统赋能农村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赋能农村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职业院校某一个专业或专业群涉农服务,还应该在城乡一体化体系内,对来自不同方面的职业教育资源结构重组,促进职业院校、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多方力量形成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服务“立交桥”。这既需要职业院校加大院校跨界融合的創新力度和有力举措,同时也需要县域层面职业教育与培训力量的积极参与,双方联动才有可能将分散的教育教学资源聚合起来。在优质职业院校与县域中职学校点对点帮扶的基础上,在“群”字上下功夫,即将优质职业院校帮扶地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中通盘谋划,除进一步深化中职学校与优质职业院校合作外,着力促进当地社会化教育培训、企业内训、中小学职业素养教育等方面力量与优质职业院校结盟发展。为充分调动优质职业院校的积极性,省级层面政府部门需要统筹设计保障制度。例如,在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招生制度中对与优质院校进行中高职联合培养实施分类评价,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生源不足的问题,为中高职合作留出空间;明确要求乡村振兴专项经费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校地职教联盟建设。通过此类制度安排,将中高职联合培养做强,将地方职业教育力量做活,逐步形成系统化的赋能工作体制机制。
(四)建设集团化县域产教综合体,促进职业院校长效赋能农村职业教育
产教综合体是实施产教融合的协作共同体,借助特定体制机制设计将学校、企业、行业组织、政府等方面的功能整合起来,实施集约式管理,发挥平台支撑作用。县域层面普遍缺少优质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严重制约着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造成职业院校赋能农村职业教育难以落地生根。县域产教综合体的生态效应取决于其综合职能的有效发挥,因此,政府部门在推动县域产教综合体建设过程中,要在“综合”两个字上下功夫,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开展立地研究,在认知层面突破基于城市经济形成的产教融合思维,建立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性观察与分析,明确支撑当地产教综合体建设产业基础、职业教育基础、资源禀赋基础等,为准确把握产教综合体构建逻辑提供依据。二是要充分利用大中型企业、产业园区、商贸流通基地等平台型企业优势,将其创新创业外溢效应与职教模式创新、乡村产业振兴相结合,在当地建设实体型实习实训基地,支持职业院校学生、农村青年在家乡就业创业。三是要优化政策措施,创新支持小微企业与职业院校协作,与平台型企业开展乡村振兴服务,形成以政府搭台、平台企业主导、小微企支撑、职业院校保障为基本特色的集团化协作模式。
[参考文献]
[1]苏德,薛寒,刘鸣宇.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协同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测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12):10-21.
[2]金萍女,戎成.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构建与推进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22):18-25.
[3]张桂春,张丽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包容性”职业教育的理念诉求与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13):65-72.
[4]王应密,韦瑞瑞.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4):103-107.
[5]卢文凤,徐小容,赵福奎.困境与突破: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偏差与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21-27.
[6]祁占勇,王志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困顿与实践指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107-117.
[7]朱德全,杨磊.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贡献测度——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测算分析[J].教育研究,2021(6):112-125.
[8]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9):8-14.
[9]佛朝晖,陈波,张平弟.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5):60-66.
[10]朱少义.职业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应然向度和策略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22(10):13-19.
[11]朱德全.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