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玲 丁邦梅
幼儿园户外的“农家生活区”有一个请当地师傅搭建的灶台,孩子们喜欢在那里玩“过家家”游戏,有时候在教师的支持下,也会蒸煮一些食物,如番薯、土豆、芋艿等。有一天,在那里玩的孩子比较多,有点拥挤,有几个孩子想自己动手再搭建一个灶台。我想,这是孩子们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所以我支持他们的想法。孩子们搬来砖头,七手八脚地搭起了灶台,他们运用建构区的搭建经验边讨论边搭建,终于搭好了灶台。
宁宁从材料区端来一口锅放在灶台上,说:“我们来烧水吧。”听了宁宁的话,慧慧从旁边的沙水区取来一盆水倒进锅里,说:“赶紧点火,我们要烧水了。”锐锐和木木马上拿来柴火点起了火。过了一会儿,宁宁双手扇了扇冒出来的烟,边后退边叫:“好多烟,我的眼泪都被熏出来了。”一旁的佳佳用手捏紧鼻子,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烟呢?”一时,大家都不敢靠近灶台。过了一会儿,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呀,火灭了!”于是,几个孩子又点起了火。就这样,孩子们在点火、被烟熏、火灭的循环过程中,终于把一锅水烧开了。孩子们虽然被烟呛了鼻子、熏出了眼泪,但他们不仅没有放弃,而且玩得很投入、很开心。
在游戏分享时,孩子们都提到了要解决灶台冒烟的问题,我趁机引发孩子们讨论如何解决灶台冒烟的问题。我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烟吗?”孩子们说,因为灶台砖块间有很多缝隙,烟是从那些缝隙里冒出来的。我又问:“那我们应该怎样解决灶台冒烟的问题呢?”木木说:“我们可以用报纸把这些缝隙堵住,上次我们就用报纸堵住了从门缝里吹进来的风。”宁宁说:“不能用报纸堵烟,报纸会烧起来的,一会儿就被火烧光了。”锐锐说:“可以用碎砖块和小石头把这些缝隙堵住。”孩子们都认为锐锐的办法可行。
第二天户外游戏时,孩子们又来到“农家生活区”准备解决灶台冒烟的问题。孩子们分别找来碎砖块和小石头,然后分工合作,有的帮同伴递砖块和石头,有的把砖块和石头塞进缝隙里,不一会儿,砖块间的缝隙都被堵上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点起了火,想检验一下效果。可是,孩子们发现,火点起来时灶台里还是有很多烟冒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这个方法不管用?孩子们自主展开了讨论。慧慧说:“是不是用碎砖块和小石头堵缝隙没有用呢?”杰杰用手指向灶台说:“我们的方法应该有用的,你看,今天的烟明显比昨天少了,说明我们的方法还是有用的。”宁宁说:“我刚才仔细看了看,碎砖块和小石头之间还有比较小的缝隙,烟应该是从那些小缝隙里冒出来的。”锐锐说:“那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这些小缝隙堵上。”木木说:“我们要用什么来堵这些小缝隙呢?没有那么小的砖块和石头呢。”佳佳说:“我们可以去看看师傅帮我们搭的灶臺,他是用什么来填缝隙的。”于是,孩子们来到师傅搭的灶台边进行观察,发现师傅是用水泥填缝隙的。这可让孩子们犯难了,木木说:“可我们没有水泥,怎么办呢?”宁宁想了想说:“我有办法,上次我们在玩筑大坝游戏时,是用泥巴抹墙的,我想我们也可以用泥巴来填砖块间的缝隙。”孩子们分头去操场找来了泥巴,问题又来了,用什么工具把泥巴填到缝隙里呢?没想到,孩子们各有各的办法,他们有的用薄的小木板,有的用沙水区里的小铲子,有的用瓦片,有的则直接用手,把泥巴填到缝隙里。这下应该行了,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又一次点燃了火,可还是不行,这次烟全从灶门里跑出来了。我以为孩子们会放弃,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在慧慧的提议下,他们又来到师傅搭的灶台边观察。这次,他们发现师傅搭的灶台有烟囱,便决定给自己搭的灶台搭烟囱。只见宁宁环顾一下灶台,拿起地上的砖头比画了一阵,最后用砖头搭建了一个三面围合的烟囱。生火后,宁宁绕灶台走了几圈,说:“我们的烟囱还是有用的,你们看,烟囱里有烟冒出来,并且从灶门里跑出来的烟好像少了一些。”看到从烟囱里升起来的袅袅炊烟,我为孩子们鼓起了掌。有个孩子说:“老师,我们还要继续研究,把灶台冒烟的问题彻底解决。”我说:“老师永远支持你们。”
熏眼的烟和时而喷涌时而熄灭的火,并没有降低孩子们的探究兴趣,他们锲而不舍地研究如何解决灶台冒烟的问题,可见孩子们对真实的生活活动感兴趣。这让我对自己之前的教育行为有所反思,之前我们似乎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创设了“农家生活区”,其实那里的灶台是请外面的师傅搭的,偶尔让孩子们蒸煮一些花生、番薯等,也基本上由教师准备材料,孩子们只是现场操作一下而已,可那不是孩子想要的。这一次,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搭灶台,解决灶台冒烟的问题,孩子们个个都很投入,他们积极动手动脑,调动已有经验,不断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获得新的经验。所以,只有我们真正尊重孩子,放手让孩子在亲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促进孩子有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