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户外环境蕴含着丰富的资源,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仅让幼儿亲近自然、释放天性,而且成为课程的发源地。
一、打造蕴含更多可能性的户外环境
我园倡导“田园教育”理念,致力于打造自然、生态、富有野趣和挑战性的环境,为幼儿开展户外探索活动创造充分的条件。
1.合理的空间设计
我园户外空间开阔,充满生机。园内种植了大量不同品种的树木,还安装了富有野趣和挑战性的运动设施。我们根据场地位置和类型将户外空间划分为10个区域,为幼儿开展各类户外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教学楼的南面是一个操场。每当幼儿园风筝节来临之际,操场上热闹非凡,充满了欢声笑语。操场东边有一条古色古香的长廊,长廊的一侧是一个鱼池。鱼池里养了乌龟和金鱼,幼儿会在鱼池边的石板路上带着乌龟散步,也会一时兴起组织乌龟进行爬行比赛。操场的南边是一片开阔的草地,草地上有各种树和花,幼儿在这里捡拾花瓣、果子和树叶,然后在树桩、石板路、画纸上创作“自然画卷”。
教学楼的北面是一片树林。秋天,幼儿在这里用轮胎搭建落叶池,它时而成为小班幼儿的树叶床,时而成为大班幼儿的树叶舞台,幼儿玩得不亦乐乎。冬天,幼儿用绳子等材料给大树穿上保暖的过冬衣服。夏天,幼儿带着各种工具去寻找蚯蚓……这里一年四季都在生发着幼儿自己的课程。
树林的北边有一个菜园。原先的菜园仅有五六十平方米,后来为了支持幼儿开展活动,我们拆除了一片“可看不可用”的矮灌木林,形成了现在100多平方米的菜园。原先的菜园存在工具收纳不便、取水不便、缺少观察记录空间等问题,而现在的菜园有了一块操作后备区,添置的大小树墩成了幼儿观察记录和休憩的场地,旁边的围墙被改造为劳动工具墙。改造后的菜园配套设施完善,为幼儿参与各阶段劳作提供了条件。
菜园的东边有一片沿着围墙的狭长草地,那里存放着由园内的枯树切割而成的大小、高矮不一的树墩,就像天然的树墩博物馆。一次,一个孩子发现树墩上有小小的白点,由此引发了蘑菇探秘课程。
教学楼的东面有两个大型运动器械区和一条宽宽的车道。教学楼的西面是沙水综合区,有碉堡、沙池、水池、壕沟以及由爬网和滑梯等组合而成的攀爬区等,幼儿在这里玩石头、造小屋、搭帐篷、开展自行车越野赛等,生动的课程故事层出不穷。
2.丰富的材料支持
户外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沙水泥石、花草树木等都是幼儿乐于与之积极互动的材料。幼儿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中,就有机会自主获得材料,开展各种活动。比如,在秋天,大班幼儿研究叶脉,用树叶制作堆肥;中班幼儿做各种树叶的观察笔记,制作树叶书签;小班幼儿给树叶“洗澡”、晒太阳。小小的落叶让幼儿玩得不亦乐乎。
材料的种类、数量、结构性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幼儿户外活动的生成和发展,让幼儿获得丰富的体验。比如,幼儿在用各种材料搭建烧烤架时充满了智慧,有的用石头和黏土辅助树枝进行搭建,有的用沙子、纸杯、黏土、树枝进行组合搭建,等等。
为了给幼儿的户外探索提供充分的保障,使幼儿的户外游戏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们还在户外投放了丰富的材料和常用工具。一类是户外场地上装配的运动器械和搭建的场景等;另一类是投放在各类场地上的低结构材料以及相应工具,如防护装备类、组合粘连类、观察记录类、废物收集类等。幼儿在开展户外游戏时,草地上的滑梯变身为迪士尼乐园,攀爬架成了太空基地,大大小小的拼接垫成了可移动式售货摊;开展户外探索活动时,幼儿取来长短不一的竹竿为娃娃家搭帐篷,利用麻袋、绳子、胶带给大树穿“衣服”,等等。当然,我们在户外还设有两个“货架”,专供幼儿存放为满足当前活动需要而临时收集的材料,幼儿可即取即玩。
二、在丰富、开放的户外环境中创生课程
借助户外丰富、开放的环境,我们支持幼儿走进大自然,让幼儿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然生发适宜的课程,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下面结合几个案例加以说明。
1.鸟巢计划:在多次试误中获得丰富的经验
春游时,大班幼儿对野生动物园的百鸟园印象深刻,他们发现幼儿园里也有小鸟飞来飞去,便提议设法吸引小鸟住到幼儿园来。教师郑重地回应了幼儿热切的期盼。
教师根据幼儿的建议购置了鸟窝,但同时有意设置了“障碍”:班级30个幼儿,只有10个鸟窝,怎么办?这个问题激发了幼儿主动通过邀约同伴、推选组长、讨论分工等方式加以协商解决。
准备就绪,第一个任务是挂鸟窝。挂在哪里好呢?有的小组选择了高的树,认为这样小鸟容易看见鸟窝;有的小组选择了矮的树,认为这样容易把鸟窝挂上去。于是,大家抱着搜集的绳子、胶带等工具,扛着梯凳和竹梯前往幼儿园小树林,有的小组推选动作灵活的成员登上最长的梯子去挂,有的小组推选最高的成员去挂,有的小组邀请保安叔叔来协助。
接下来,如何吸引小鸟入住呢?幼儿最先想到的是投放食物。小鸟爱吃什么呢?他们纷纷查阅图书,为小鸟准备美食,有的带来周末捉来的虫子,有的带来面包屑、米粒、玉米等。午间散步时和离园后,他们都会去关注鸟窝的动静。
过了两天,幼儿开始担心:“如果小鸟不来,食物不是要坏掉了吗?”“如果小鸟一下子把食物吃完会不会不消化?”他们也开始反思:“是不是小鸟看不见里面的食物,所以没来呢?”最后,他们决定做出调整。比如,投喂食物要少量多次,要给鸟窝制作能让小鸟看见的显眼标记,要及时清理鸟窝,等等。
为了吸引小鸟入住,幼儿煞费苦心,定期去鸟窝投喂食物,一旦发现食物不新鲜就及时更换。可是小鸟为什么还是没有来呢?一天,有幼儿发现鸟窝在摇晃,于是他激动地说找到原因了,因为摇晃的房子會让小鸟觉得不安全。幼儿由此展开了固定鸟窝的行动。后来又有人发现小鸟可能不喜欢买来的木制鸟窝,于是有的小组开始张罗着自制鸟窝。然而,幼儿经过3周左右的努力,还是没有把小鸟引来……
虽然鸟窝没能把小鸟吸引过来,但幼儿依然希望某一天小鸟会来“做客”。比如,刮风下雨时,小鸟也许会到鸟窝来躲一躲;小鸟找不到食物时,也许会用鸟窝里的食物充饥;就算小鸟不来住,也许有时会飞过来看看我们。对幼儿来说,鸟窝故事并没有结束。
在此次生发的课程中,教师陪伴幼儿经历了“买鸟窝—选址—挂鸟窝—投食—改造鸟窝”的全过程,师幼共建课程的过程是真实、生动的,每个幼儿都获得了亲近自然、亲身实践的机会,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萌生了关爱、保护小鸟的意识和情感。
2.田园赶集日:从种植中延伸出的系列活动
经过悉心的照料和漫长的等待,大班幼儿种植的青菜、萝卜等即将收获,他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赶集日”。
收获的时候到了。幼儿干劲十足,不一会儿就把菜篮装得满满当当的。看到蔬菜获得大丰收,他们个个喜笑颜开。为了能让蔬菜卖个好价钱,大家分工合作,把菜清理干净,并进入分装流程。每个小组都在讨论如何给蔬菜定价以及制作价格牌。有的小组按品种定价,有的小组按大小和多少定价,比如萝卜2元一根,菠菜3元一袋。
这一年由于疫情,家长不能进入幼儿园,幼儿最期待的“卖菜”活动受到了影响。有幼儿提出可以借鉴无人超市和无人售卖机的做法,于是“无人售卖菜场”诞生了。“无人售卖菜场”设在幼儿园大门外的空地上,幼儿把各类蔬菜摆放在对应的摊位上,家长来接孩子时便可自主选购、线上支付。看着收款手机上的货款越来越多,幼儿欢呼雀跃。
“赶集日”活动结束后,怎么支配这笔钱成了幼儿慎重考虑的事。经过讨论和投票,这笔钱最终被分成了三份。一份用来购买新种子,为下一轮的种植做准备;一份用来购买小礼物赠送给菜地义工,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一份用来购买小礼物,奖励自己为赶集日付出的辛劳。
3.自行车越野赛:在不断调整中丰富游戏内容
我园有个传统,大班幼儿可以在毕业前做一件最想在幼儿园做的事。其中一个班最想做的事就是举行自行车越野赛。在家长的支持下,幼儿纷纷把自己的自行车带到了幼儿园。幼儿园对环境进行了调整,把成人的车棚划出一半来停放童车,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幼儿巡视了整个幼儿园的地面道路,一致认为操场非常开阔,操场边的大理石路和草地上的鹅卵石路可连成一条很长的赛道,这里就是最合适的比赛场地。
试骑后,幼儿认为平坦的骑行路不符合越野赛的需要,提出要制造障碍。经过讨论,大家决定设置树枝障碍区、拱门障碍区、坡道障碍区等3个障碍区,并且结伴分成相应的3组,分别负责一个障碍区的铺设。
可是,设置什么样的障碍比较合适呢?幼儿认为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保证骑行安全。于是,大家开始寻找可以利用的材料,有的搬来了塑料大斜坡、锥形路障、呼啦圈,有的收集了易拉罐、矿泉水瓶,还有的选择了防雨布、沙子、树枝等,大家布置好后还试骑了多次。幼儿在树枝障碍区的骑行速度总是快不起来,原来那里堆放了太多树枝,于是,负责铺设该障碍区的小组减少了一些粗大的树枝;在拱门障碍区,拱门太低了,车子过不去,于是,负责铺设该障碍区的小组加高了拱门;坡道障碍区的起点与冲刺点相距太近,大家来不及发力冲上去,于是,负责铺设该障碍区的小组马上拉长骑行路程。经过反复调整后的赛道令所有参赛队员都很满意。
预赛时,各小组成员根据确定的出场顺序从不同的点位相继出发,竞争相当激烈,但出人意料的是几名公认的骑车能手落后了。他们开始寻找原因,发现是人员分配不够合理,没能在每个点位安排最合适的人员。决赛的时刻到了,那些做过人员调整的小组果然提速了。有的小组在过障碍时很勇敢,有的小组在队员失利时很团结,有的小组在遇到困难时坚持想办法,每个小组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三、基于实践的感悟
我园常态化地推进户外课程实践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之前仅被看作风景的户外环境越来越受到教师重视,成了幼儿最真实的学习场所;教师和幼儿越来越喜欢户外活动,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些变化正在向我们显示户外课程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1.真实的“课堂”
以往,教师比较注重集体教学活动,为了组织好一个活动,到处寻找素材,绞尽脑汁设计方案,精心制作教具,然而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心准备的内容未必是幼儿喜欢的,最后往往是教师在说教,幼儿被动接受。
如今,教師意识到户外环境就是最真实的“课堂”,幼儿的学习就发生在真实情境中。幼儿调动多种感官,专注于活动过程,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产生了更多表达的愿望。面对幼儿的发现、问题、困难、愿望等,教师要做一名从容的教育者,静下心来观察和倾听,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他们能在开放的环境中主动习得经验,获得成长。
2.充分的过程
以往,教师喜欢组织室内活动,因为它比较容易把控。这一思维定势导致教师即使开展户外课程,也常常“速战速决”,直奔主题,简化过程,令幼儿错失了很多学习与发展的机会。
如今,教师支持幼儿走进大自然,相信幼儿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幼儿与环境充分互动。教师尊重、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通过灵活调整一日生活安排,支持幼儿持续探索,充分经历探索的过程。比如,在“鸟巢”活动中,教师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坚定地支持幼儿去做想做的事情,给予幼儿试错的机会,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3.和谐的关系
以往,教师习惯于“教”,容易忽视幼儿的“学”。教师带着固有的教学思维,不放手,不信任幼儿,成了指挥者、监督者。
如今,在户外课程中,教师是观察者、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引导者。教师能尊重与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特点与发展需求,为每一个幼儿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并基于幼儿的经验与学习方式及时给予支持和引导。比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能驻足观察幼儿在干什么,能耐心倾听幼儿的真实想法,能持续地关注每一个问题的进展及其对课程的推动作用。教师会通过各种方式创造同伴互动、师幼互动的机会。教师能与幼儿展开平等的对话,倾听幼儿的心声,尊重幼儿的意见和决定,并给予支持、肯定,形成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4.丰富的经验
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让幼儿学习知识技能为重,教学形式单一,师幼互动质量不高,教师常常忽视对幼儿情感态度、学习品质的培养。
如今,在户外课程中,教师走出了传统的“重认知”误区,幼儿的好奇心被教师充分关注和保护,教师更重视创造条件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并站在儿童立场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幼儿情感态度、学习品质等的培养。比如,在“鸟巢”活动中,幼儿因为鸟窝摇晃而担心,因为食物坏了而着急,因为发现鸟窝旁有鸟屎而激动不已。这样的活动与以往为了达成预设的情感目标而精心设计的活动形成强烈的对比,幼儿从中自然而然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又如,在“赶集日”活动中,幼儿经历了辛勤耕耘、出谋划策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建构丰富的经验。他们积极主动,不怕困难,每个困境、每个挫折都是他们成长的契机。
我们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打破课程的场域界限,支持幼儿在真实、开放的户外环境中保持好奇、积极探索、发展思维、开阔视野,让幼儿感知和欣赏自己的能力,成为有力量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