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本科教育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环节,专业建设是办好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石。在传统知识二分法观念下,归属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依据科学逻辑还是技术逻辑,一直贯穿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理论探讨过程。在试点实践中,也存在照搬论、延伸论、中间论和行动论,持不同观点办学的专业建设标准不统一,缺乏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知识的企业成为主力军,企业知识创造的过程是动态的,超越了传统二分法。从企业知识创造的视角分析职业本科专业建设,可精准对接现代企业的真实需求,重构职业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创新专业发展路径并建立契合现代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促进职业本科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职业本科专业;企业知识创造;发展路径;质量标准
[作者简介]张小敏(1967- ),女,浙江海宁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研究员,博士。(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4-0011-08
职业本科教育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环节,专业建设是办好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石。2019年,全国职业本科教育已有16个专业大类80个试点专业,2022年全国职业本科学校增至32所。高校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应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职业,聚焦确需长学制培养的相關专业。职业本科专业建设需体现“三个不变”,即坚持职业教育类型不变,坚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变,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变。然而,在传统知识二分法观念下,归属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依据科学逻辑还是技术逻辑,一直贯穿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探讨过程,试点实践中存在照搬论、延伸论、中间论和行动论,持不同观点办学的专业建设标准不统一。从企业知识创造的视角分析职业本科专业建设,可精准对接企业的真实需求,进一步明晰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径和质量标准,建立融合思维,适应新发展。
一、职业本科专业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
关于职业本科专业的探讨始于20世纪90年代,截至2023年5月,中国知网显示相关研究论文已有800多篇,并从不同视角展开,其中专门针对专业建设的论文有280多篇。分析现有研究,国内关于职业本科专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文章局限于讨论某个试点专业的具体工作实践,关于“职业本科专业怎么办”的探讨一直延续至今。一是关于职业本科专业属于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争论。我国自1999年开始在普通工科院校设置高职本科专业,逐渐发展为高职院校与本科大学联合培养的模式。较早开展职业本科专业试点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提出职业本科教育要突出应用型本科特色,充分重视本科学科体系,运用创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比较典型的观点还包括职业本科是职业教育的“高移论”,提出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可划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大类型。针对职业本科专业过多过细过杂等问题,提出职业本科发展的“双重论”,即需遵循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双重发展规律。二是关于职业本科专业的学理探讨局限于知识二分法。有学者探讨了科学逻辑主导下职业本科高校的现实困境,提出普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科学知识体系,职业本科高校需基于技术逻辑明确办学定位,按照技术生成逻辑设置专业。还有学者基于技术知识论的视角,提出提升技术性是职业本科专业课程的根本指向。二分法思维贯穿于上述研究,如职业本科属于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职业本科是依据科学逻辑还是技术逻辑,职业本科专业是以职业划分还是以学术划分等。这些争论也导致职业本科试点实践中出现照搬论、延伸论、中间论和行动论,表现为专业建设理念的创新性、颠覆性不突出,专业设置和布局的引领性和高端性不够,专业与区域领先行业和行业领先企业的对接不够,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不突出。从现有职业本科大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不同起点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差距较大,缺乏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其关键原因是研究和实践的视角局限在教育内部,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二、企业知识创造理论顺应职业本科专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企业知识创造理论超越传统的知识二分法思维
关于企业知识创造的理论以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为代表。他的企业知识创造理论超越了西方的知识“二分法”,认为建立在西方传统哲学基础上的知识理论是笛卡尔式科学思维的产物,如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知识方法论中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等。这种科学理性过分强调人类推理和组织决策的逻辑方面,忽视了知识创造的“刺激—反应”能力。他进一步指出,企业知识创造的过程是非线性的,企业知识创造是一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作用、创造新知识的组织范式。在深入研究现代企业知识创造过程的基础上,野中郁次郎等人总结了企业知识创造的四个特征。首先,企业创造知识的过程是动态的,是各种知识的螺旋发展。企业知识包括“共情知识”“概念性知识”“系统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其次,企业知识生产最恰当的组织模式是超文本组织。企业知识生产的转化有四种模式,即社会化(从隐性到隐性)、外显化(从隐性到显性)、组合化(从显性到显性)和内隐化(从显性到隐性)。知识的转化需要一些特别的组织模式提供效率,如项目工作组等组织模式,能兼得层级或官僚体制的效率和特别工作组的灵活性。再次,企业知识生产最好的管理模式是“自中向上而下式”的管理过程。在创造性混沌的工作环境中,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发挥中层管理者的关键作用。中层管理者综合企业领袖和一线员工的隐性知识,形成显性知识并融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项目中。最后,企业知识创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迭代过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知识创造的过程螺旋递进,即共享隐性知识、创造概念、验证概念和跨层转移知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促使企业知识通过专业的高度定向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每个专业会逐渐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和来自企业的知识。因此,企业知识创造理论为职业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形成了职业本科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二)职业本科功能定位促使专业建设对接知识创造型企业
职业教育的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办学全过程,要求从治理模式、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做出改革,打破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最后一公里”。2018年3月开始实施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2022年5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2022年12月印發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职业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是为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而建、为提高企业效益而建、为服务区域发展而建,重点培养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本科的专业需精准对接具有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特征的企业。随着第二、三和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现代化分布日益弥散的特征,促使企业转型升级,创造知识的企业弥散在各行各业。21世纪的典型企业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同事、客户和上级提供的信息开展工作,知识工人成为企业主体。以我国专精特新型企业的发展为例,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棱镜(杭州)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水平研究》报告,2022年,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已有6万家,主要分布在制造业、科研与技术服务、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有70.2%的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平均高价值发明专利是科技型企业的4.3倍。企业创造知识的过程是从工艺到技术再到科技的过程,就是新知识的生产过程。随着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联盟、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的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小巨人型企业等现代企业是职业本科重点对接企业,大量来自企业的新科技、新技术和新模式进入学校教育,形成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优势资源,成为职业本科区别于其他本科的核心竞争力。
(三)知识创造型企业对知识工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野中郁次郎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知识工作者为主体。知识创造型企业对知识工人提出新的要求。在创造知识的企业中,“知识创新型团队”由知识实践者、知识工程师和知识官组成,对应企业中的一线员工和直线经理、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在理想情况下,知识实践者应具备以下条件:拥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具有强烈的承诺意识,按照自己的观点重新创造世界;拥有丰富的经验;能熟练与客户以及公司内部同事展开对话;与他人进行公开的讨论和辩论。知识工程师必须具备以下能力:具备一流的项目协调和管理能力,熟练提出假设并创造新概念,有能力整合各种知识创造的方法,善于利用比喻来帮助他人产生和表达想象力,在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信任,有能力根据对过去的理解来设想未来的行动方案。知识官需具备的能力包括:能够为公司的知识创造活动提出明确的方向,传达公司愿景和企业文化,验证基于组织标准创造知识的质量,选择合适的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团队内部设定挑战性目标,指导和管理组织知识创造的整个过程。创造知识的企业在某个项目中,知识实践者、知识工程师和知识官三个层次的工位可互相转换。在知识创新型团队中,一个组织成员必须同时属于或向两个组织汇报,并具备从一个场景向另一个场景自由切换的能力,员工在“开放式空间”中进行工作。
三、企业知识创造情景中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专业布局超越传统分工层级体系,形成弥散性新格局
职业本科专业设置要求专业布点主动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重点考察专业与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导产业的吻合度情况。工业革命推动产业体系的变革,特别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为主要驱动力,融合数字、物理和生物系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骤。随着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及平台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发展呈现新的特征:一是产业链主体更加宽泛;二是产业链整合方式渐趋扁平化,企业突破传统层级制度形成新的整合方式;三是技术创新点均等化分布,主要表现为创新主体、类型、协同创新模式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及产业分工新格局的形成。产业层级和产业区域布局的扁平化趋势日益明显,需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分散到各级各类和各地区。2019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5批共74个新职业。新职业不仅分布在IT、软件、硬件、数据科学、人机交互、工程学等高精尖技术领域,还分布在数字生活文化领域,如电商平台、出行平台、网络平台、网络编剧、电子竞技等。例如,2021年公布的新职业有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城市管理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社群健康助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员等。职业本科专业布点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紧密结合,在新兴学科、新兴专业领域迅速布点,侧重新工科、新文科和新商科等新兴学科专业建设,职业本科专业名称需紧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变化进行调整。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新旧对照表》为例,其中新专业名称大部分紧跟新兴产业发展变化进行调整。新印发的2021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统一采用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级分类,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247个职业本科专业。2021版职业本科专业较2020版的调整幅度高达260%,调整了208个专业名称,如农林牧渔大类新增现代种业技术、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木业产品智能制造,计算机类新增嵌入式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和区块链技术、数字化管理,艺术设计大类新增游戏创意设计和数字影像设计等。因此,职业本科专业布局可超越传统劳动力层级,涉及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或企业大学以及科技园或工业园等新型职业教育办学场所。
(二)职业本科专业组建从科层制转变为超文本组织新模式
野中郁次郎等人认为,企业知识创造最恰当的组织模式是超文本组织,即兼得层级或官僚体制的效率和特别工作组的灵活性。超文本组织借助于计算机科学的比喻性概念,由相互连接的层或场景构成,包括项目团队层、业务系统层和知识库层。项目团队擅长产生“概念知识”和“共情知识”。三个不同层级的场景可以共存于同一组织内,超文本组织中的成员可在3种场景中切换,并具备从组织外部转换知识的能力。企业的超文本组织呈现多种方式,如“无限扁平组织”“倒金字塔”“攻关小组”“蜘蛛网”“星爆”和“内部市场”等。职业本科专业设置的24个观测点中,有15个观测点考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有学者分析我国首批1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的54个本科专业,提出现行职业本科专业组建总体呈现多科专业群协同模式。例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提出专业建设按照组织目标一致的思路,实行工程项目纽带、校企团队混编、项目实践育人等组织创新。以大宗商品交易专业为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新兴专业,大宗商品交易专业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专业组建“跨学科性”。主干学科和课程涵盖经济学、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二是课程组合以职业岗位群定向。大宗商品专业以大宗商品流通应用为基础,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学、大宗商品概论、大宗商品经济导论、大宗商品物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等为核心课程群,培养大宗商品生产管理、物流操作、供应链金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财务处理等专业能力。人才培养对应大宗商品金融、大宗商品财务、大宗商品交易操盘、大宗商品分析员、大宗商品采购员、销售员、大宗商品贸易、大宗商品物流等岗位群,学生可以根据就业岗位目标进行课程组合选修。三是专业组建模式突破传统的学科组建方式,先后依托大宗商品交易研究院、大宗商品交易产学研联盟和大宗商品交易产业学院,专业教学模式呈现集大学讲座制、中学教研室制以及企业项目制等为一体的特征。可见,以职业导向的本科专业需要依托新型组织模式,创设企业知识生产的“场”,选择不同形式的组织机制如“双院制”“项目制”“股份制”或“以产权和资金为纽带”等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产教联盟、职业教育集团和产业学院等新型组织,以及产教融合高水平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型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合作平台。新型的专业建设组织模式可以学校或企业为主体,也可建在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这些超文本组织能够更好地完成企业情景化创新知识过程的教学,完善“双师型”团队建设,进行技术研发和开发新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新动能。
(三)职业本科专业情景化创新知识占主体
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要求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擁有不少于20个专业,形成集群发展优势。职业本科专业设置规则要求实践教学课时占比不低于50%,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依据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在本科建设中实现了所有专业对接江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目标,68% 的专业对接江苏“十四五”战略新兴产业。可见,职业教育发展到本科层次后,对接新兴产业的新兴专业将占据学校主体。新兴专业与企业同频共振,在科技创新迅猛发展与全球金融形势突变的复杂国际环境下,新兴产业弥散在科技创新型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中。增材制造(3D打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超材料与纳米材料等领域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精准医学、生物合成、工业化育种等新模式加快演进推广,新能源革命正在改变现有的国际资源能源版图,数字创意产业逐渐成为促进优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的智力密集型产业。面对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浙江省教育厅较早提出了新兴专业概念,即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的专业。有学者认为,新时期的技术科学是在与工程相关的知识生产中获得解决方案,所有方案都是情境化知识。以某产教融合科技企业与职业本科合作开发的信息安全专业为例,信息安全专业是国家为应对网络安全人才需求激增的现状而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信息安全的实时性、突变性和不可预测性无法在学校虚拟实验室进行,如学生需要学习操作系统安全配置、网络安全配置、入侵检测、日志分析、应急响应等知识,履行网络安全义务,进行互联网安全管理和信息保护等。学生需要全程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和能力,教学过程需要在企业实验室完成,企业拥有信息安全运维实验室、网络安全攻防实验室和网络安全竞赛实验室等。可见,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体系的形成,是运用信息技术科学解决具体工程情境问题的过程。因此,对接高端产业、新兴产业的职业本科专业,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和实践实训中共同发展。情景化创新知识将成为职业本科专业知识构成的主体,获得产业发展前沿的信息和技术。企业知识生产与学科知识融合形成新的职业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校企合作的教学团队获得企业前沿信息,掌握开发产业岗位标准和职业标准的知识体系,增强职业本科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使职业本科教育走入社会中心。
四、遵循企业知识创造新要求建立职业本科专业质量标准
(一)建立突出创新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现代企业知识创造的弥散性、复合性和交叉性,对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从企业知识创造过程分析,技术技能的获得是一个复杂过程,既有来自企业熟练工的技术技巧,也有来自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研发。个体是完成知识转化的主体,需具备与他人共享知识的能力,因此,企业创造知识的过程包含了人的“心智模式”,是一种高质量的隐性知识。现代企业的一个特征是需应对不确定性环境,唯一的应对办法是知识创新。因此,我们要从狭隘的技术技能人才观中解脱出来,建立突出创新力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本科人才质量观。随着知识和创新成为企业竞争核心力,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必然是能胜任企业知识创造的人才,集技能技术、创造力和管理力为一体。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政策也传递了新的观念,即职业教育功能定位要从“谋业”转向“人本”,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需从三方面建立:一是智力能力培养,包括专业知识和理解;二是关键职业技能,包括交流能力、计算能力、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三是职业综合能力,包括方法论上的理解能力或批评性分析能力、专业知识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在企业实践中获得的其他职业技能,涵盖竞争力、价值观和其他素质等。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协同创新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等特征。
(二)建立复合认知技能为专业核心能力的质量标准
职业本科的生成不是传统领域的知识叠加,而是重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从企业知识创造的视角建立专业标准,要增强职业本科专业对接产业发展的契合度。职业本科专业设置规定,专业人才培养需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突出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使毕业生能够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并提供中高端服务,能够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和进行较复杂的操作。在知识经济时代,解决复杂问题的知识含量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企业创造知识过程分析,不同类型的企业需具备的科技含量各有特征,但共同特征是需建立一个“场”,将拥有多种知识的人聚集起来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并形成一个动态结构。职业本科专业可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核心技能,确定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组合矩阵,并测试课程与核心能力达成度,最终测试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达成度。专业能力矩阵是结合国际工程专业认证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测试建立的质量评估方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置学理、专业和职业标准三个指标的比重,依此构建课程模块,科学测评课程对专业能力的支撑度和学生学习成果。利用核心技能占比的不同还可区分三年制高职和职业本科教育,如三年制高职学理、专业和职业三个指标的占比可设定为20%、30%和50%,职业本科的相关占比可设定为30%、40%和30%。
(三)顺应现代企业国际化趋势建立专业认证体系
现代企业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凸显,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场域将由“区域”转向“全局”,更注重支撑新发展格局。职业本科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帮助中国产业达到全球产业中高端水平的适用人才,为此,需结合办学目标,用国际先进理念指导专业发展,确定学校开展国际专业认证的目标和理念,研究如何与国际专业认证相结合、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国际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实施专业教育的认证,涉及医药、工程、法律等与公众生活、安全相关的领域。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例,认证标准包括“学生中心”“培养目标”“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持续改进”等七个方面。以会计类专业认证为例,美国相关认证机构是国际商科教育认证组织(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Business Education,IACBE)。该认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运用多种评价工具,要求进行评估的学院有自己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IACBE的成员资格分为三类:教育会员、候选人资格与正式会员资格。IACBE国际商科认证是以办学宗旨为基础(mission-based)、以成果為导向(outcomes-oriented)、注重卓越商科教学与人才培养成果的认证机构,为国际上办学优秀的院校提供商科专业认证。IACBE的评估框架注重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和成果,鼓励院校提出自己的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要求院校建立成果评估体系,运用评估工具衡量学生学习成果与商科教学单位的办学条件,保障商科教学单位的教学质量与办学条件。其认证指标包括“战略管理与创新”“参与者—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教与学”“学术与职业参与”等四大模块。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开始接轨国际工程专业认证体系。目前,进入国际认证领域的有机械、材料、计算机等21个专业大类。专业认证可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课程导向向产出导向转变、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从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因此,融通国际国内专业认证先进理念和标准,建立职业本科专业认证体系,是提升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举行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会指出:“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由‘分类转向‘协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但二者不是平行更不是对立的。”①著名职教专家姜大源先生在反思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从‘非此即彼的‘二元论走向‘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的‘不二论思维”②。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知识的企业成为主力军,企业知识创造是一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创造新知识的动态过程,超越了传统的知识二分法。在创造知识的企业中,知识实践者、知识工程师和知识官三个层次的工位可互相转换,劳动者需具备从一个场景向另一个场景自由切换的能力。职业本科需遵循现代企业的生产特征,从企业知识创造视角构建职业本科专业体系,培养适应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职业本科专业的类型特征和核心竞争力。职业本科专业布局可超越传统劳动力层级,分散在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或企业大学,以及科技园或工业园等新型职业教育办学场所。职业本科专业布局应迅速反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在新兴学科、新兴专业领域迅速布点,侧重新工科、新文科和新商科等新兴专业建设。职业本科专业组建模式从科层制转变为超文本组织,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项目制等成为最恰当的专业教学组织模式。情景化创新知识占据职业本科专业主体,促使职业本科专业形成来自企业前沿的知识体系,成为职业本科的核心竞争力。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需建立突出创新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建立以复合行为认知技能为核心能力的质量标准,形成职业本科人才应对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职业挑战的核心竞争力。要顺应现代企业国际化趋势建立专业认证体系,融通国际国内专业认证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支撑职业教育新发展新格局。
[注释]
①教育部.教育部举行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意见》发布会[EB/OL] .(2022-12-27)[2022-01-09].http://www.scio.gov.cn/gbwxwfbh/Document1734683.htm.
②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2.
[参考文献]
[1]王新波.2022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件大事[EB/OL].(2023-01-11)[2023-01-15].https://www.tech.net.cn/news/show-98941.html.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职成厅〔2021〕1号)[Z].2021-01-22.
[3]教育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答记者问[EB/OL].(2021-01-29)[2022-05-22].http:// www.moe.gov.cn/jyb_xwfb/s271.html.
[4]雷舰.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开展四年制职业本科教育探讨[J].职业教育,2015(8):91-93.
[5]彭爱辉,徐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价值意蕴、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31):6-12.
[6]王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怎么办?[J].职教论坛,2021(3):36-42.
[7]余智慧,陈鹏.科学逻辑主导下职业本科高校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J].中國高教研究,2021(12):97-102.
[8]赵文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观探析——基于技术知识论的视角[J].职教论坛,2021(3):50-56.
[9](日)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创造知识的企业:领先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M].吴庆海,译.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10](日)野中郁次郎,西原文乃.创造知识的实践[M].刘会祯,马奈,译.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11](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M].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
[1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EB/OL] .(2018-02-14)[2022-12-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467.html.
[13]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棱镜(杭州)科技有限公司.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水平研究[EB/OL].(2023-01-05)[2023-01-31].http://www.cics-cert.org.cn/ResearchResult.html.
[14]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5]王思邈,赵山杉.平台经济深化社会分工的内在机理研究[J].新经济,2022(3):93-97.
[16]戚聿东,丁述磊,刘翠花.数字经济时代新职业促进专业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机理研究——基于社会分工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8-69.
[17]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通知(教职成〔2021〕2号)[Z].2021-03-17.
[18]宋亚峰,潘海生,王世斌.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布局与生成机理——以十五所全国首批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20(9):105-113.
[19]吴学敏.聚焦“两个高端”,打造高水平职业本科教育专业[J].江苏高职教育,2021(4):1-3.
[20]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十二五”普通本科高校新兴特色专业项目建设的通知[EB/OL].(2014-02-18)[2022-
09-11].http://jyt.zj.gov.cn/art/27484639.html.
[21]魏春艳,方益权,衡孝庆.基于知识形态的新工科产教融合机理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2):89-94.
[22]吴学敏.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技术本质视角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52-57.
[23](日)野中郁次郎,绀野登.知识创造管理[M].马奈,刘会祯,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24]李胜,徐国庆.职业本科教育发展背景下职业专科教育定位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2):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