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幼儿抵制诱拐中的“知行分离”现象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2023-07-27 10:33赵海洋张宁张迪李庆功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年龄

赵海洋 张宁 张迪 李庆功

【摘要】幼儿在面对诱拐时,认知上能意识到存在的风险,行为上却会轻易被陌生人带走。这被称为幼儿在抵制诱拐中的“知行分离”现象。本研究以178名3—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考察幼儿在抵制诱拐中的“知行分离”现象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发现:(1)3—5岁的幼儿在抵制诱拐中普遍存在“知行分离”现象,且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出现“知行分离”的比例逐渐下降;(2)幼儿的心理理论对其抵制诱拐中的“知行分离”现象有显著影响作用。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抵制诱拐;知行分离;年龄;心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3)7/8-0031-06

一直以来,儿童诱拐事件时有发生,其中6岁以下的幼儿属于被诱拐的高危人群。《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21—2030年)》中明确提出:“加强反拐和预防性侵害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将反拐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年度普法工作重点。”〔1〕这就意味着除了需要加强社会治安和整顿社会环境之外,对儿童进行防诱拐教育以提高其抵制诱拐的能力也非常必要。

家庭和幼儿园都在开展日常安全教育,增强幼儿的防诱拐意识。研究也发现当被问及诱拐相关问题时,大多数幼儿都表示不会跟陌生人离开。〔2,3〕但《中国拐卖拐骗人口问题研究》中发现,当陌生人试图诱拐时,幼儿会被轻易带走。且有研究表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防诱拐教育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在模拟诱拐测试中的表现。〔4〕这种幼儿对抵制诱拐的认知(知道不应该跟陌生人走)和行为(会轻易被陌生人带走)的不一致,是幼儿常见的“知行分离”现象。“知行分离”现象给传统的防诱拐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因为在防诱拐知识问题上表现优异的幼儿,往往会让教育者产生防诱拐教育成功的错觉,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可能在面对真实的诱拐时甚至模拟诱拐测试时会出现“知行分离”现象。

幼儿面对陌生人的诱拐并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与其对陌生人的信任判断存在密切关联。众多研究表明,幼儿基于各种线索做出正确的信任决策行为与其心理理论和抑制控制能力发展呈正相关。〔5-8〕幼儿的心理理论主要是指幼儿能根据各种线索探知他人真实意图、信念的能力。在诱拐场景中,幼儿需要判断陌生人与自己搭讪的真实意图,从而产生跟陌生人离开是有风险的判断,进而抵制对方的诱拐。幼儿的抑制控制则是指幼儿通过控制自己的注意、行为、想法和情绪来抵制强烈内在反应惯性或外在诱惑的能力。在诱拐场景中,面对陌生人提供的诱惑物(如玩具、零食等),幼儿需要抑制想与陌生人离开的优势反应,从而抵制对方的诱拐。因此,这两种心理特征可能是幼儿在抵制诱拐时出现“知行分离”现象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以3—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探究幼儿在抵制诱拐中是否确实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及其年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探究导致幼儿出现“知行分离”现象的个体心理特征,进而为更好开展儿童防诱拐教育提供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了186名3—5岁幼儿为被试,剔除无效被试8人(5名幼儿不愿独自留在室内,3名幼儿无法正确理解任务的要求),剩余有效被试178名(其中男孩93名)。其中3岁幼儿57名(M=3.59,SD=0.26),4岁幼儿61名(M=4.37,SD=0.27),5岁幼儿60名(M=5.51,SD=0.30),分别来自江西省宜春市某幼儿园与浙江省金华市某幼儿园。

(二)研究流程

在实验之前,各班教师会向被试父母下发电子版的知情同意书,得到知情同意后开始正式实验。实验包括四个阶段:熟悉准备阶段、抵制诱拐认知测试阶段、抵制诱拐行为测试阶段与心理特征(心理理论、抑制控制)测试阶段。在熟悉准备阶段,主试一先以新来的教师身份与被试互相熟悉,让被试对其产生信赖和安全感。随后,主试一在班上随机带一位被试到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安静活动室进行認知测试。一周之后,再由主试一带被试去室外玩游戏,进行行为测试。最后,主试一带被试在安静的活动室里完成心理理论测试和抑制控制测试任务。

(三)材料及测试

1.抵制诱拐认知测试

测试材料包含两个故事场景卡片(幼儿园滑梯场景卡片、幼儿园操场场景卡片)、陌生女性人物卡片、教师人物卡片和儿童人物卡片。测试以使用卡片讲解故事的方式进行。

①陌生人场景故事:小红一个人在幼儿园的滑梯玩耍,这时一位陌生阿姨走过来对小红说:“小朋友你好啊!你在这里干什么啊?”小红:“我在这里玩。”阿姨:“我是幼儿园的翟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啊?”小红:“我叫小红。”阿姨:“老师觉得你很可爱很喜欢你,我有一个好玩的玩具想要送给你,你一定会喜欢的,我们一起去拿吧,待会就带你回来,走吧?”

②熟悉者场景故事:小蓝一个人在幼儿园的操场玩耍,这时一位阿姨走过来,她是小蓝认识且熟悉的带班教师李老师。她走过来对小蓝说:“小蓝,你在这里干什么啊?”小蓝:“李老师好,我在这里玩呢!”李老师:“老师觉得你很可爱很喜欢你,我有一个好玩的玩具想要送给你,你一定会喜欢的,我们一起去拿吧,走吧?”

为了准确识别被试的抵制诱拐认知能力,设置陌生人场景故事和熟悉者场景故事,以随机顺序呈现,每个故事讲完后询问被试关于故事的三个理解性问题:小红(小蓝)在干什么?小红(小蓝)认识这位阿姨吗?阿姨要带小红(小蓝)去干什么?如果被试不能全部回答正确,则视为无效被试剔除。如果被试全部理解正确,主试询问抵制诱拐测试问题:小红(小蓝)会怎么做?若被试在陌生人场景故事中回答故事主人公不能去拿玩具,且在熟悉者场景故事中回答可以跟认识的教师去拿玩具,即视为通过抵制诱拐认知测试;陌生人场景中回答可以去拿礼物以及熟悉者场景中回答不可以都表示抵制诱拐认知测试不通过。

2.抵制诱拐行为测试

测试材料包含一本故事书、记录被试行为的隐形针孔黑框眼镜和隐蔽式摄像机。测试中有两位主试,主试一先带被试去室外玩游戏,途中经过幼儿园内无人的室外区域时,告诉被试自己有东西遗落在活动室,现在必须回去拿,且留下一本故事书让被试一个人原地等待。当主试一离开1—2分钟后,主试二(被试不认识的年轻女性)靠近幼儿,对其进行室外模拟情景下的抵制诱拐行为测试。测试对话内容与认知测试内容相匹配,测试过程分为三部分。

①接近:主试二与被试搭讪:“小朋友你好啊,你在这里干什么啊?我是这个幼儿园的老师,你可以叫我康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呀?”

②诱离:在搭讪过程中呈现三级指导语引诱被试离开:“我觉得你很可爱,很喜欢你,我带你一起去玩吧,待会带你回来。”“我有个礼物送给你,是很好玩很漂亮的礼物,你会喜欢的,一起去拿吧,待会带你回来。”“你看(拿出平板展示各种礼物),我那里还有更多好看的礼物,一起去拿吧,待会带你回来。”说完一级指导语后,被试同意离开就结束测试,不同意离开则间隔5秒后开始下一级指导语。

③结束:若被试始终没有跟主试二离开,留在原地等待主试一,即表明其抵制诱拐行为测试通过。如果被试跟主试二离开,不管是在哪一级指导语后离开都视为抵制诱拐行为测试不通过。最后送给被试贴纸礼物,使其保持心情愉悦。

3.心理理论测试

测试采用心理理论五任务量表,〔9〕测试材料包含笔记本电脑、无任何图案文字的盒子、彩笔盒、橡皮和书本。测试内容共包括五个任务,按照“不同愿望”“不同信念”“知与不知”“错误信念”“隐藏情绪”的顺序依次施测,每个任务通过计1分,不通过则计0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心理理论水平越高。主试一与被试坐在笔记本电脑前,“不同愿望”“不同信念”“隐藏情绪”任务使用电脑呈现的故事卡通图片,“知与不知”和“错误信念”任务使用实物道具。被试需要用手指或者语言回答主试提出的控制问题和目标问题。具体的任务内容见表1。

4.抑制控制测试

测试采用适用于儿童的经典侧抑制任务侧面鱼(Flanker fish tasks),〔10〕测试材料为一台笔记本电脑,通过实验程序(Eprime)记录被试的按键反应。先在训练阶段让被试理解规则,之后正式开始测试。第一阶段进行蓝鱼测试,告知被试一群蓝鱼中只有中间的鱼很饿,需要忽视两边鱼的朝向只对中间蓝鱼的朝向进行按键(左键或右键)反应。当蓝鱼测试结束后,进入第二阶段的粉鱼测试,告知被试一群粉鱼中只有左右两边的鱼很饿,需要忽视中间鱼的朝向只对左右两边粉鱼的朝向进行按键反应。每个被试按键结束后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抑制控制正确率。

二、研究结果

(一)“知行分离”的现状与发展

根据抵制诱拐认知测试与行为测试的结果,将幼儿分为四种类型:高知高行(抵制诱拐认知和行为测试都通过的幼儿)、低知低行(抵制诱拐认知和行为测试都不通过的幼儿)、高知低行(抵制诱拐认知测试通过但行为测试不通过的幼儿)、低知高行(抵制诱拐认知测试不通过但行为测试通过的幼儿)。把“高知高行”和“低知低行”的幼儿称为抵制诱拐中“知行一致”的幼儿,把“高知低行”和“低知高行”的幼儿称为抵制诱拐中“知行分离”的幼儿。具体数据见表2。

对“知行一致”中的两类幼儿(高知高行、低知低行)比例进行卡方检验,χ2(1)=51.66,p<0.001,两类幼儿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高知高行”的幼儿比例(51%)显著高于“低知低行”的幼儿比例(9%);对“知行分离”中的两类幼儿(高知低行、低知高行)比例进行卡方检验,χ2(1)=68.06,p<0.001,低知高行的幼儿比例只有1%,显著低于高知低行的幼儿比例(39%)。结果表明,在抵制诱拐测试中大多数幼儿属于“高知高行”和“高知低行”类型,其他两种类型幼儿极少,说明幼儿对于抵制诱拐的认知水平普遍较高;且“高知低行”幼儿占据较大比例,说明幼儿在抵制诱拐中存在“知行分离”现象。

由于“低知高行”类型幼儿出现极少,仅有1人,后续不进行分析。分别对“高知高行”“高知低行”“低知低行”幼儿的年龄(3岁、4岁、5岁)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年龄幼儿在抵制诱拐中出现“知行一致(高知高行)”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χ2(2)=16.07,p<0.001,3岁幼儿在抵制诱拐中出现“知行一致(高知高行)”的比例(26%)显著低于4岁幼儿(48%),4岁幼儿显著低于5岁幼儿(77%);不同年龄幼儿在抵制诱拐中出现“知行分离(高知低行)”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χ2(2)=7.97,p=0.019,3岁(56%)与4岁(43%)幼儿在抵制诱拐中出现“知行分离(高知低行)”的比例均显著高于5岁幼儿(22%);不同年龄幼儿在抵制诱拐中出现“知行一致(低知低行)”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χ2(2)=7.63,p= 0.022,3岁幼儿在抵制诱拐中出现“知行一致(低知低行)”的比例(18%)显著高于5岁幼儿(1%)。结果说明年龄越小的幼儿出现“知行分离(高知低行)”和“知行一致(低知低行)”的比例越高,年龄越大的幼儿更容易做到“知行一致(高知高行)”,说明幼儿抵制诱拐的行为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强。

(二)心理理论、抑制控制与“知行分离”的关系

以知行类型(高知高行、高知低行、低知低行)為被试间自变量,年龄为协变量,心理理论与抑制控制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具体数据见表3。

结果发现,知行类型对心理理论的主效应显著,F(2,174)=13.27,p<0.001,η2=0.13。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高知高行”幼儿的心理理论得分显著高于“高知低行”幼儿(p<0.001)与“低知低行”幼儿(p<0.001),说明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越高,抵制诱拐行为能力越强。同时发现,“高知低行”幼儿的心理理论得分与“低知低行”幼儿并没有显著差异(p=0.208),说明幼儿抵制诱拐的认知能力可能与心理理论水平并无明显关联。综合而言,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可能对其抵制诱拐认知与行为能力产生不同的作用,进而对幼儿抵制诱拐中“知行分离”现象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知行类型对抑制控制的主效应不显著,F(2,174)=0.97,p=0.381,表明幼儿的抑制控制能力可能与其抵制诱拐能力的“知行分离”现象并无明显关联。

三、讨论

(一)幼儿在抵制诱拐中“知行分离”现象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3—5岁幼儿在抵制诱拐测试中主要出现的是“高知高行”和“高知低行”类型,说明幼儿的抵制诱拐认知发展普遍较好,能比较清楚地认识到陌生人是存在危险的。但本研究也同样发现,3—5岁幼儿在抵制诱拐中会出现“知行分离”现象,且主要出现的类型是“高知低行”,即当被询问关于抵制诱拐的认知问题时,幼儿能回答正确,但是在行为测试时,大部分幼儿还是会轻易跟随陌生的“诱拐者”(主试二)离开。幼儿在认知与行为之间产生了矛盾,表明其抵制诱拐的认知不能完全指导抵制诱拐的行为,认知可能只是行为发生的基础,而非充分条件。

本研究还发现,3—5岁幼儿在抵制诱拐的认知和行为测试中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具体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抵制诱拐中出现“知行一致(高知高行)”的幼儿比例增加,“知行分离(高知低行)”与“知行一致(低知低行)”的幼儿比例下降,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11,12〕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自身思维能力、心理理论等多项机能都快速发展,〔13〕与此同时其选择性信任判断能力也在逐步提高,〔14〕年龄较大的幼儿能更加准确和迅速地做出选择性信任判断,不随意跟陌生人离开,更少出现“知行分离”现象。

(二)抵制诱拐中“知行分离”幼儿的心理特征

本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心理理论能够对幼儿抵制诱拐行为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心理理论得分越高的幼儿越不容易出现“知行分离(高知低行)”,更多地在抵制诱拐中做到“知行一致(高知高行)”。做出抵制诱拐行为需要幼儿在面对陌生人的搭讪时正确判断其背后的真实想法。且有研究发现,心理理论得分越高的幼儿选择性信任能力越强,〔15〕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能更准确地推测陌生人给出礼物背后的真实意图,因此该类幼儿的抵制诱拐行为能力比较强。

本研究未发现抑制控制对幼儿在抵制诱拐中“知行分离”现象的影响。对此,我们认为可能是测试幼儿抑制控制的方法比较单一,因为侧面鱼任务是测量电脑按键反应,属于执行功能测试中的冷执行功能,与现实中涉及礼物诱惑的诱拐场景贴近性较弱。后续研究中,可以增加热执行功能中的礼物延迟满足测试〔16〕等任务对幼儿进行抑制控制测试,开展进一步的探究。

四、教育建议

(一)重视防诱拐行为教育

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会发现幼儿可以很好地学习、掌握防诱拐知识,并因此认为幼儿已具备了一定的抵制诱拐能力。但是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类幼儿依然存在被诱拐的风险,并且幼儿年龄越小,被诱拐的风险就越大。因此,笔者建议家庭与幼儿园要提高对6岁以下幼儿被诱拐的警觉,无论其是否具有较好的防诱拐知识,都不能随意让其单独行动。如果确实需要留幼儿一人独处,临走前的即时叮嘱也能显著提升幼儿抵制诱拐的能力,如临走前告诉幼儿在自己回來之前,不可以和任何人离开。这也是应对当前熟人诱拐高发的一种即时有效的方式。

除了增强警惕,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还应把现有的防诱拐教育的重点从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行为技能的训练上,通过模拟真实场景等形式让幼儿“吃一堑,长一智”,切实提高幼儿抵制诱拐的行为能力。笔者整合现有研究,总结了一套“组合训练”:①先对幼儿进行具体的防诱拐知识介绍;②然后示范正确的防诱拐行为;③最后给予幼儿防诱拐行为的练习和相应反馈。这一套“组合训练”可以先由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相应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之后幼儿园利用模拟诱拐的方式来检验家庭教育的成果,并对幼儿加以知识技能的强化。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共同提高幼儿抵制诱拐的能力。

(二)关注幼儿心理理论能力的培养

心理理论主要指幼儿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并根据理解来指导如何和他人交往的能力。在诱拐场景下,幼儿根据各种线索对“陌生人表现出来的言行是他真实所想吗”“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等问题的理解,就是心理理论能力的体现。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其抵制诱拐的行为能力。因此,在防诱拐安全教育中可以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心理理论能力,进而增强其抵制诱拐的行为能力,从而帮助幼儿在抵制诱拐中做到“知行一致”。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与教学中更多地和幼儿讨论人们的“愿望”“意图”和“信念”等心理状态,以及有意识地增加对他人心理状态内容的讨论。比如可以和幼儿玩“思想泡”游戏。“思想泡”是在人物头顶呈现一个云朵形状的泡泡,泡泡中的图表达的是人物此时头脑中想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进行讲解,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图片中人物的思考内容。“思想泡”将人物头脑中的想法、信念、愿望等心理状态通过图片这一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有助于幼儿理解他人的信念和想法,进而提高其心理理论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等方法训练幼儿更高级的心理理论能力。比如向幼儿展示外表与内在不同的物品,等幼儿看到物品的外表以及通过触摸知道物品的真实内在后,询问幼儿刚开始看到物品还没有触摸时会认为物品是什么,以及他人看到物品还没有触摸时会认为物品是什么。之后对幼儿的回答给予正确或错误的反馈,并请幼儿解释他人产生该信念的原因。该任务可以融入到不同的故事情节以及游戏活动中,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提高难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21—2030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14):16-26.

〔2〕DALE R,SHANLEY D C,ZIMMER?鄄GEMBECK M J,et al.Empowering and protecting children by enhancing knowledge,skills and well?鄄being:A randomized trial of Learn to BE SAFE with Emmy〔J〕.Child Abuse & Neglect,2016(7):368-378.

〔3〕张瑶,王杰,张淦文,等.幼儿眼中的陌生人(上)〔J〕.学前教育,2018(10):24-25.

〔4〕李庆功,赵凡瑜,张宁,等.家长应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防诱拐教育:基于儿童抵制诱拐行为表现的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2022(10):54-64.

〔5〕FUSARO M,HARRIS P L.Children assess informant reliability using bystanders non?鄄verbal cues〔J〕.Developmental Science,2008,11(5):771-777.

〔6〕〔15〕BROSSEAU?鄄LIARD P,PENNEY D,POULIN?鄄

DUBOIS D.Theory of mind selectively predicts preschoolers knowledge?鄄based selective word learning〔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5,33(4):464-475.

〔7〕LANE J D,HARRIS P L.Confronting,representing,and believing counterintuitive concepts:Navigating the natural and the supernatural〔J〕.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4,9(2):144-160.

〔8〕丁雪辰,桑標,潘婷婷.幼儿选择性信任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关联:来自追踪研究的证据〔J〕.心理科学,2017,40(5):1129-1135.

〔9〕WELLMAN H M,LIU D.Scaling of theory?鄄of?鄄 mind tasks〔J〕.Child Development,2004,75(2):523-541.

〔10〕GARON N,BRYSON S E,SMITH I M.Executive function in preschoolers:A review using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8,134(1):31-60.

〔11〕李庆功,吴小双,翟羽佳,等.3—5岁儿童抵制诱拐行为的发展趋势及心理理论的预测作用〔J〕.应用心理学,2022,28(5):433-440.

〔12〕Li Q G,Zhang W Y,Heyman G D,et al.Susceptibility to being lured away by a stranger:A real?鄄world field test of selective trust in early childhood〔J〕.Psychological Science,2020,31(12):1488-1496.

〔13〕POULIN?鄄DUBOIS D,BROSSEAU?鄄LIARD P.The 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selective social learning〔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6,25(1):60-64.

〔14〕张兰萍,周晖.幼儿基于信息判断的选择性信任的发展:其持续性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3):9-14.

〔16〕李红,高山,王乃弋.执行功能研究方法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4(5):693-705.

Phenomenon of “Sepa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n 35YearOld Childrens Resistance to Abdu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ory of Mind

Zhao Haiyang 1, Zhang Ning 2, Zhang Di 3, Li Qinggong 1

(1 College of Psychology,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2 Yichun No.3 High School, Yichun, Jiangxi, 336000)

(3 The Kindergarten of The Government of Jinhua, Jinhua, Zhejiang, 321004)

【Abstract】When young children are faced with abduction, they may be cognitively aware of the risks involved, but their behavior can easily be influenced by strangers. This is known as the “sepa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phenomenon in childrens resistance to abduct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henomen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theory of mind in 178 children aged 3 to 5 year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1) Ther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of “sepa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mong children aged 3-5 in resisting abduction,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e. Specifically, the proportion of children experiencing “sepa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gradually decreases as age increases; (2) The theory of min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epa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phenomenon in young childrens resistance to abduction.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researchers suggest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resistance to abduction; “sepa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ge; the theory of mind

*本文为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3—6岁幼儿抵制诱拐中‘知行分离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20YJC190010。

**通信作者:李庆功,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电子邮箱:liqinggong@zjnu.edu.cn

猜你喜欢
年龄
变小的年龄
忘记年龄
1分钟告诉你最佳怀孕年龄
年龄差不变
猜年龄
猜年龄
我们都在年龄里生死
TOO YOUNG TO LOCK UP?
年龄歧视
算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