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逐瘀方联合通元针法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3-07-27 08:28孙学平昝桃红孙晓
河南医学研究 2023年13期
关键词:针法益气疗程

孙学平,昝桃红,孙晓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 451191)

脑梗死起病较急且进展迅速,急性期发作期经积极治疗后,仍可遗留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极大程度降低患者生存质量。研究指出,脑梗死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是缺损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治疗效果直接影响患者预后[1]。因此,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积极治疗意义重大。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恢复期的治疗主要以二级预防和康复训练治疗为主,但抗血小板药物常出现抵抗现象,疗效欠佳[2]。中医将脑梗死归于“中风”范畴,认为该病多因气虚无力行血而致血行瘀滞,脑失所养而诱发,故治疗需以益气活血化瘀为原则[3]。益气逐瘀方具有益气活血、行气止痛的效果,符合上述治疗原则[4]。通元针法是一种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达到通督养神、引气归元的效果,可辅助治疗[5]。推测益气逐瘀方联合通元针法应用于脑梗死恢复期治疗或可提高治疗获益。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益气逐瘀方联合通元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前瞻性纳入2020年9月至2022年8月于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94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截至治疗2个疗程,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因治疗期间急性发作,分别剔除1例、2例患者,最终纳入样本量为试验组46例,对照组45例。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本研究通过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西医符合《神经病学》[6]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中医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中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脉:舌质暗淡,苔白腻或伴齿痕,脉沉细。

1.3 选取标准

(1)纳入标准:与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相符;发病2周~6个月;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患者及其家属已完成知情同意书的签署。(2)排除标准:合并脑部肿瘤;有血液系统疾病或出血倾向;既往有精神障碍相关疾病病史;针灸穴位处皮肤破损或皮肤感染;对本研究涉及药物成分过敏;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3)剔除标准:治疗期间脑梗死急性发作;试验过程主动退出。

1.4 治疗方法

(1)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抗血小板、神经保护等药物治疗,并由专科医生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运动训练、意识水平训练等内容。(2)对照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逐瘀方治疗。药方:黄芪30 g,丹参15 g,党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各12 g,地龙、水蛭、全蝎各6 g。根据患者病情随证加减,肢体麻木者加鸡血藤12 g,气虚重者加黄芪30 g,血瘀重者加三七9 g,头晕者加天麻12 g。上述药物以水煎200 mL,每日1剂,分早晚2次,饭后30 min温服,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3)试验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元针法治疗,患者取平卧位,选取百会穴、前顶穴、后顶穴、肝俞穴、心俞穴、膈俞穴、合谷穴、太冲穴、天枢穴,常规消毒后采用华佗牌32号无菌针灸针施针,头针以15°~20°角快速刺入皮下,进针深度8~15 mm,当感到进针阻力减小时,使针体与头皮保持平行并继续进针,当进针深度达到15~20 mm时,快速捻转0.5~1 min,捻针频率为100次·min-1;体针以90°角刺入,进针深度10~15 mm,其中天枢穴施以补法,其余各穴位施以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 min,留针期间行针2次,每日1次。4周为1个疗程,间隔10 d再行下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相关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自汗出等7个中医症状进行评分,主症根据症状的无、轻、中、重程度分别计0、2、4、6分;次症根据症状的无、轻、中、重程度分别计0、1、2、3分,舌脉不正常计1分,正常计0分,总分范围0~36分,评分越高,临床症状严重。(2)血液流变学指标:分别于两组治疗前后空腹采血4 mL,置入肝素钠真空抗凝管中,使用SA-9800型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北京赛科希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测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3)神经功能:分别于两组治疗前后使用中文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8]评估,量表包含11项评估项目,总分范围为0~42分,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成正比。(4)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呕吐、腹泻等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评分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2个疗程中医证候评分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

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2个疗程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均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3 神经功能

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2个疗程NIHSS评分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NIHSS评分比较分)

2.4 不良反应

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腹泻1例,试验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腹泻1例、皮下出血1例。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4%、8.70%,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中医药在脑梗死恢复期的运用中显现出较大的发展前景,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中医将脑梗死归于“中风”范畴,其中以气虚血瘀证最为常见,属本虚标实之证,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气不足以推动血行,以致淤血凝滞脑脉、脑神失养继而神机失用,造成患者神识昏蒙、四肢痿痹的状态,因此在给予补气治疗的同时,需兼顾活血化瘀[9-10]。

益气逐瘀方中以黄芪、党参为君,大补元气;当归为臣药,以活血化瘀并防止损伤正气;佐丹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以及水蛭以增活血化瘀之效,地龙、全蝎为使药,以通经活络,诸药合用使得气足以推动血行,起到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符合上述治疗要求[11]。通元针法属于中医外治疗法,本研究选取百会穴、前顶穴、后顶穴、肝俞穴、心俞穴、膈俞穴、合谷穴、太冲穴、天枢穴诸穴,以调理气机、疏通经络,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12]。

本研究将益气逐瘀方联合通元针法应用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结果发现益气逐瘀方联合通元针法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原因在于,益气逐瘀方中丹参、桃仁、红花等均具有抗凝作用,黄芪中的黄芪总皂苷均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上述药物可发挥协同作用,降低血液黏度,达到改善血液流变学的目的[13]。通元针法中选取的膈俞穴、天枢穴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通过刺激诸穴,疏通经脉,使血气运行通畅,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变学[14]。因此,将上述二种方案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中,可进一步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本研究发现,益气逐瘀方联合通元针法可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分析原因在于,益气逐瘀方可通过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促进脑部微循环,增加脑供血,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通元针法中选取的百会穴、前顶穴、后顶穴具有醒脑的作用,通过刺激诸穴,可提高脑部神经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达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15]。因此,益气逐瘀方联合通元针法可进一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益气逐瘀方联合通元针法可有效减轻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临床症状。这是因为益气逐瘀方联合通元针法可协同发挥治疗作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利于减轻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用药安全性发现,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益气逐瘀方联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元针法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这可能是因为通元针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

4 结论

益气逐瘀方联合通元针法可通过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调节脑部微循环发挥脑保护作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轻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好。

猜你喜欢
针法益气疗程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
无花果煎汤熏洗治疗痔疮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