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可视化教学中微认知资源的开发

2023-07-26 10:40吉海荣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3年8期

[摘要]“微时代”下,运用以“微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微认知资源,可以促进道德知、情、意、行的可视化教学。通过课堂微实践,利用“微情景”“微体验”“微经历”等立体化微认知资源,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可视化教学的开发与运用策略探究,实现以实践为导向的践礼养德教学服务于儿童的品德成长。

[关键词] 微认知资源  践礼养德  可视化学习  微实践

新课标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既要着眼于大概念教学,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微资源”服务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践礼养德是以践行为目标的品德养成教学理念。利用“微情景”“微体验”“微经历”等微认知资源为媒介,可以解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感激发不足导致行动实践力缺乏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可视化学习微实践,将微认知资源应用于教学中,服务于儿童的品德成长。

一、微认知资源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

“微视频”是指辅助教学、增强知识体验感的视频短片。“微视频”内容广泛、形态多样,短、快、精是“微视频”最大的特点。而微认知资源便是以 “微视频”为载体,以创设情境、深化明理和入情导行等具体教学中的重难点为对象的一种可视化教学资源,主要分为“微情景”“微体验”和“微经历”。

1.“微情景”

“微情景”,是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微视频”创设一种情境,调动儿童的情感积淀,扩展儿童的道德思维广度,进而引发儿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道德思考。

2.“微体验”

“微体验”,是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微视频”为载体,激发儿童对道德认知的震撼与顿悟,提升儿童道德践行的需求,拓展儿童的想象空间,打 开儿童的心智视界,丰富儿童的生活体验。

3.“微经历”

“微经历”,是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解决儿童道德认知的“内外互化”,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实践转化,针对儿童对自我认识不足的特性,运用即时性很强的现场经历视频,通过“微经历”亲身感受的展示,转变儿童道德态度和观察能力,精准攻克道德认识难点,促进儿童道德践行的达成。

二、微认知资源的开发策略

践礼养德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目标是促进儿童品德行为的养成,微认知资源课堂微实践主要包括“微 选材”和“微选时”两个维度,“微选材”强调对内容的精准把握,是可视化教学工作的基础;“微选时”则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火候”判断“微视频”介入的时机,以期发挥最佳效果。

1. 精当选材:明确可视化学习主题

一般而言,小学生以无意识注意为主,集中时间约15分钟,他们更喜欢直观、持续时间较短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儿童的注意力特点,聚焦重难点,明确学习主题,突出教学效果。

(1)定位“微情景”,打开未有情感体验的震撼感

新课标提倡情境创设、角色扮演、议题式等体验活动,或多或少留存着一些学生少有接触、较少体验的具体道德认知,进而难以体会到由此触发惊奇深刻的情感体验。“微视频”的存在,及时弥补了这一空白,在爆发式的惊奇感之后,引发学生强烈的震撼感。如“大家排好队”一课中,对于不排队的危险,很多学生没有这样的体验和认知。教师从网上剪辑近年来发生的“校园踩踏事故”视频,采用象征性的动画图式,形象地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踩踏事故中挤伤、踩踏、跌落、死伤的人数给学生展现出来,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震撼感,体会遵守排队规则的重要性。

(2)深入“微体验”,深化已有情感体验的认知感

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有过生活体验的小情景,学生并不生疏,但普遍存在浅尝辄止的问题,其认知和情感体验并没有实现内化,无法影响和 指导自身行为。以“微视频”为媒介,可以引发学生对于道德认知的新认知,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体验中,搭起层次性情感深化体验的桥梁。如“这些是大家的”一课中,“电”“空调”“课桌”“水”等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公共财物,但很多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对于公共财物需要保护的概念。因此,教师可先播放一个学生喜欢看的视频,在观看的兴奋处,设置一个“关子”—— 忽然停电了,学生立刻体验到“没有电是多么的难受”。之后,再播放浪费水、破坏课桌椅现象的“微视频”,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这些公共财物是不可或缺的,要好好保护它们。

(3)挖掘“微经历”,升华常态情感体验的顿悟感

当已有知识体验深化转向常态知识体验时,还需要对其情感体验进行细腻化,以完成一个多层次情感体验的循环。这种细腻化的情感体验不仅建立在震撼感和认知感基础上,更建立在儿童特有的求知视角上。在《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一课,学生难以体验粮食来之不易。教学中设置“一分钟插秧”的“微经历”,用鸡毛毽代替秧苗,先观看农民插秧的视频,知道插秧的方法,然后学生随着节奏一边倒退一边不停地插下秧苗(鸡毛毽),坚持一分钟之内不要抬头。当插秧一分钟结束后,很多同学长长地叹了口气。老师随机采访,并趁机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只是插秧了一分钟都觉得这么累,农民们是长年累月这样种粮食,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在微经历体验中对“粒粒皆辛苦”有了实实在在的顿悟。

2.恰當选时:抓住可视化学习时机

在恰当的时机引入合适的内容能够实现1+1>2的 效果。选时的实现不仅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零散化、碎片化和无序化,还能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实效。

(1)随事而定,及时切入“微情景”

一般而言,在“微情景”的具体教学中,对部分情景的视频展示主要是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而推进的, 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大家排好队”一课,对于为什么要排队,教师可以把事先在班级里随机抓拍的课间疯抢作业混乱的场面,以及在课堂上老师有序指导下学生排队发作业的情景视频,通过展示计时器的方式,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白,排队是文明的、有序的,能够提高办事效率。

(2)适时而动,及时引入“微体验”

对于游戏活动或角色扮演式的“微体验”,多在课堂教学的前半部分,根据具体的师生互动情况,适时引入。这样做既顺应了儿童的认知规律,易于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向深度延伸,又优化了活动内容。如《同学相伴》一课,在“海岛逃生”游戏环节,为激发学生的团结友爱之情,教师借助“微视频”简单介绍游戏规则,播放用大块报纸代表海岛,不断对折报纸,表示海水不断漫上来,海岛面积越来越少,岛上的人如何抱团在一起等待救援的。此处教师以“微视频”直接进行展示,既方便学生理解和教师的引导,又为顺利开展微体验活动铺平道路,此类“微视频”的介入宜早不宜迟。

(3)顺时而为,及时带入“微经历”

对于阅读角、活动园之类升华情感式的体验活动,一般在教学任务大体完成时介入。为了激发道德情感的升华,在主体内容教学结束后,会呈现一个后记式的“微视频”,多为道德情感的二次激发。在指导践行环节,如制作书签、学做家务活、总结学习锦囊等,都要适时引入视频进行指导。把握好“10分钟定律”,有利于找到难点和关键点,并以此为抓手,适时引入“微经历”。也可以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即时展现,及时指导,实现无缝链接。

三、微认知资源可视化学习课堂微实践

在践礼养德教学理念支撑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建构微认知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可视化学习范式,促进儿童达到道德认知可视化、道德思维可视化、道德情感可视化、道德实践可视化的育人效果。

1.建构践礼养德微认知资源可视化学习范式

践礼养德是以践行为目标的品德养成教学理念,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笔者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索“微认知资源”的开发路径,建构践礼养德微认知资源可视化学习范式。

(1)制定践礼养德微认知资源可视化学习目标

品德学习最后要落脚在行为实践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对学业质量的要求是以“践行”为落脚点。因此,教学中围绕核心素养的践行培育要求,制定微认知资源可视化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在一上“吃饭有讲究”一课中,既要有学会“六步”洗手法洗手,饭桌咳嗽注意防护,具备良好的卫生习惯;又要有尊敬老人,孝敬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还要培养心中有他人,不乱食、节约粮食等餐饮礼仪,从而培育学生良好的家庭美德。上述教学目标细致分明的指出了践行的目标,学生可视化行为培养有规划、有靶向。

(2)探究践礼养德微认知资源可视化学习路径

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认知资源的开发有多种路径,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道德认知,既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微视频”再现当时情景,实现穿越式的体验;也可以在课前通过学生的参观、寻访、调查等实地“微经历”获得可视化学习体验。对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文明礼仪行为,可以采用游戏化学习方式,创设系列化情境,在“微体验”中通过试错游戏—发现评议—行为引导—完善践行等活动落实可视化学习目标。比如在五年级下册《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为了体验爷爷奶奶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情境,可以播放由亲子参与的情景“微视频”《买肉》,由肉票购买到自由买卖,体现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感受当时生活的艰难,体验祖国由贫穷到富有。再带领学生寻访家乡的厂矿企业“微经历”,采访企业是如何突破国外技术“卡脖子”,获得国家科技创新一等奖,从中感悟祖国科技进步与祖国的富强。

(3)设计践礼养德微认知资源可视化学习评价表

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和反复培育的过程,同时需要家校通力合作才能使学生的践行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老师设计一种可家校共同操作的可视化行为评价表,让学生践行的实施、习惯的养成、家长与学校的合作看得见。以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一课为例,践行评价表如下.本评价表体现了餐饮之礼的践行要求具体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要求清晰化,评价行为可视化,评价起到了激励、反馈和调节的功能,对于学生的文明礼仪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表1                  学生用餐礼仪家校评价表

文明礼仪争星卡活动开始啦!凡是在一周内能做到以下要求的可以获得三颗星星,做的比较好的获得两颗星星,需要改进的获得一颗星星。请同学们和家长老师一起来参与。

2.开展践礼养德微认知资源可视化学习微实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微实践可将微认知资源作为突破口,运用微认知资源促进道德认知可视化、道德思维可视化、道德情感可视化、道德实践可视化。

(1)即时有效“微情景”,促进道德认知可视化

道德认知学习是学生品德自主建构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静止不动的或者平时没注意的生活细节很难唤起兴趣。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微情景”无疑是焕发道德明理教学的新动力。在“生命最宝贵”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感受生命来之不易,活动设计了一个体验孕妈妈活动。在没有任何音乐视频的氛围中,学生把书包背在胸前模仿孕妈妈挺着大肚捡拾物品、系扣鞋带,学生体验效果很不好。后来教师创设了一个孕妈妈上班的“微情景”视频,有语言引导,有音乐烘托,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开始专注地体验孕妈妈,并发表感受:“原来妈妈怀我这么不容易”“我不能再让妈妈生气难受了”。“微情景”明显提升了学生对生命最宝贵的可视化道德认知。

(2)3D全景“微体验”,促进道德思维可视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让教材和学生内心“圖式”之间产生互动,体验是实现“内外互化”的桥梁。在体验中,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 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 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在具体的学习中,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不易受教师启发去寻找关键信息。如何给学生情感和价值导向,需要老师为孩子创设的体验平台。在六年级上册《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中,为了探究人大代表是如何为人民行使自己权力的,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制订活动方案、开展人大代表采访、调查问卷以及制作思维导图等。有体验活动的铺垫,学生的道德思维可视化在思维导图中形象的展现出来。孩子们把人大代表的产生,以及如何行使权力清清楚楚地呈现出来,促进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思维的发展。

(3)动态活跃“微经历”,促进道德情感可视化

有了“微情景”和“微体验”的学习,小学生的道德認知就有了相应的基础。灌输距离学生生活久远的情感认知道德是很难达到教学效果的,学生还需在亲身经历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收获。在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对于红军长征的艰辛,感悟长征精神尤为重要,到底红军有多苦,远离困苦生活的城市学生是很难体会的。教师设计了一个“中午空腹背书包行走一公里”的体验活动,父母把学生体验经历的视频拍下来。当视频展现有的同学又累又饿地瘫在路边不愿意走,有的在路边累得抹眼泪,同学们纷纷表示:我就一顿饭没有吃,背着书包走了一公里路都难以忍受,而红军叔叔是前有雪山草地,后有敌人,忍饥挨饿走了二万五千里。此时,对红军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的赞叹之情油然而生,感悟长征精神也就水到渠成。

(4)汇聚多元“微整合”,促进道德践行可视化

在真实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微情景”“微体验”“微经历”往往是联动而发的,教师要通过搭建支架、多元汇聚来进行整合,才能促进儿童的道德践行。四年级下册《当冲突发生》一课,学生怎么来应对校外欺凌行为,往往纸上谈兵比较多,学生开始认为让搜身的匪徒换位思考显然是不合适的。在面临欺负行为时,学生怎样才能真的冷静对待呢?我们可以创设搜身“微情景”让学生在类似“微经历”体验中磨炼,就像我们平时的防震演练一样。课堂上播放校外欺凌应对视频“微体验”后,邀请学校保安化妆扮成蒙面匪徒实地演练一番,学生由开始的震惊到慌乱,终于慢慢地稳定情绪,学会冷静应对。有的老师可能认为这是残忍和多余的,但是如果通过多次训练,锻炼了学生的心智和胆量,那在可视化践行中实现对生命安全素养的培育又何尝不好呢?

总之,以“微视频”为媒介的“微认知资源”开发,从“微情景”“微体验”“微经历”等多维度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了重新建构,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灵活性,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补充。以此为载体,教师可以营造出更有特色和创意的儿童品德课堂氛围,凸显出儿童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更加得法。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师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微认知资源”开发方法的不断探索,“微视频”的教学效果将愈加突出。

参考文献

[1] 吉海荣,谢林伯.微认知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可视化教学的新方向[J].辽宁教育,2018(12):54-57.

[2] 吉海荣.小学《读本》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J].教学与管理,2022(05):60-62.

[3] 冯倩.微认知资源:初中语文可视化开发策略及班本微实践研究——以《社戏》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1(08):25-27.

[4] 谢林伯.“微”认知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0(34):22-25.

[5] 刘次林.以学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种思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01.

(责任编辑:白文军)

该文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十三期立项课题“微认知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可视化教学中开发与运用的研究”(2019JK13-L22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