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尧,王晶晶,李瑜珺,苏 丹,刘 威,尹 鹏,张永瑞,孙慕芳,郭桂义
(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河南省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室,河南信阳 464000)
2021 年12 月31 日,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了《河南省教育系统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该方案讲到要着力打造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强化院校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推进院校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省内院校要引导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等各类职业技能证书[1]。
信阳农林学院是一所地方性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之处是更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型、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2]。我校茶学专业立足河南省茶行业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响应“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着力打造茶学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推动学校学生技能培训,强化我校茶学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推进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此背景下,将评茶员岗位能力培养、评茶员职业资格证考试、评茶技能竞赛融入到“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体系中,通过是以岗促改、以证促学,以赛促教探索“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课程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既是我校首批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又是茶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分为茶叶感官审评与理化检验两大板块,贯穿茶叶栽培种植、制作加工、贸易往来以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的评茶技能提升与评茶员职业能力培养[3]。“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分为“茶叶审评与检验Ⅰ”“茶叶审评与检验Ⅱ”及为期1 周的实习,其中“茶叶审评与检验Ⅰ”40 学时,理论40 学时;“茶叶审评与检验Ⅱ”24 学时,理论14学时,实验10 学时,包含5 个理化检验实验项目;“茶叶审评与检验”实训周教学计划为30 学时,包含10个茶叶感官审评项目(见表1)。
表1 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开设的实验与实习项目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要抓好课堂教学[4]。茶学专业教师对于提升“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许多教学改革的探索。郭桂义从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等方面介绍了“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5]。王芳等通过对比“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要求和评茶员知识技能要求,发现两者相结合能够加强课程实践以及提升学生评茶技能[6]。戴前颖等通过建立色泽标准样及色卡、形状标准样及形卡、香气标准训练样、滋味标准训练样进行“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的标准化建设[7]。曾亮等通过设计开发茶叶感官审评辅助实验教学系统,让学生能够高效地学习茶叶审评与检验实验[8]。林燕萍等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户外实践活动3 个方面,对“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进行探索与实践[9]。但是,目前并未有结合评茶员岗位、评茶员职业资格证书、评茶技能竞赛的教学改革探究。
在此背景下,开展“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研究,既能补充茶学专业的教学改革理论,又能转变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调整本课程的授课内容,将涉及评茶员岗位要求、评茶员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及评茶技能竞赛要求融入课程内容中,打破传统教材的讲授重点,是职业本科教育的积极尝试,以岗促改、以证促学、以赛促教是提升学生从事评茶员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培养擅理论、强操作、多证书、竞赛强的多元化茶学人才,更好地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
课程的质量是由课程体系设计所决定的,拓展课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更好地实现“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实践环节以及注重对学生评茶技能的培养,紧密联系茶行业的岗位需求。将“岗位技能实训+评茶员资格证书+评茶技能竞赛+课程平台”相结合构建“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的教学目标见图1。
图1 “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以“课”模块为主体的基础上,“课”分别结合“岗”“证”“赛”模块,课程以茶行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将评茶员国家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贯穿于本课程当中;将评茶员职业资格证书、评茶员技能竞赛要求与课程的教学大纲相衔接;做到课程与岗位过程相融合、课程与评茶员资格证书相融合、课程与评茶员竞赛要求相融合,实现分阶段地改善“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的教学效果,有计划、有重点、有保障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的“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设计模式、设计原则见图2。
图2 “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证”与“课”一体是指实行课程过程化考核获取评茶员证书,设置过程化理论考核、过程化技能考核,总成绩=理论课程考核成绩×30%+实操技能考核成绩×50%+职业素质考核成绩,成绩≥60 分,即可获得评茶员三级证书,具体要求见表2、表3、表4。
表2 职业素质的过程化考核
表3 理论课程的过程化考核
表4 实操技能的过程化考核
课程设置将评茶员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要求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以课程教学为轴心,将评茶员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职业素养融入课堂授课、课程实验、课程实训中,增加评茶员技能教学的针对性,将评茶员等级证书、职业岗位与课程体系相结合,构建多视角、立体化的课程教学的目标。
“课赛一体”是指将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培养、评茶竞赛活动相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以赛促改。将“全国评茶员职业技能大赛”的内容和标准融入到茶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全国评茶员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与要求,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级评茶员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市级、省级以及国家级的评茶员竞赛,专业教师进行竞赛介绍、赛前培训以及竞赛经验总结分享,以此提升学生的评茶技能。
“课岗一体”,即将岗位技能、要求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以评茶员工作岗位的技能标准和素质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课程体系设计体现岗位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3]。“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实训参考评茶员的岗位要求,开设评茶员基本职业素养能力实训、评茶员基本能力实训评茶技能实训以及评茶员综合能力实训。此外,通过“茶叶感官审评”兴趣小组这一实践平台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学生在课程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到的评茶专业知识审评茶叶公司的生产样品,并与企业加工人员进行交流,实现课内外的有效衔接,提高学生评茶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知识传递向能力素质培养”的转变。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论讲授要求“新而精”,与“茶叶生物化学”“茶树育种学”“茶树栽培学”“制茶学”等前修课程、相关课程融会贯通,加深学生对茶叶品质形成的理解。同时,根据茶学学科前沿动态与茶产业发展现状及时更新知识体系,补充茶叶新产品、茶叶感官审评新标准、茶叶品质检验新方法等内容。
实践教学采用课程实验/实训为主、评茶员职业资格鉴定与评茶技能大赛为辅的方式,以不同茶类为模块进行茶样收集与感官审评,结合茶叶品质形成理论及茶叶生产实际,进行证前培训、课中讲解、赛后总结,以此提升学生运用茶叶感官审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要落实“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课程教师既要适应课程的理论教学需要,又要胜任评茶员技能指导工作[9]。“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需要鼓励课程教师考取评茶员技师职业资格,参加职业技能考评员的师资培训及评茶技能大赛的师资培训;组织课程教师去茶企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引入行业专家兼职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提升课程教师的“岗证赛课”融合的教学能力。
教学评价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现有的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课程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课岗证赛”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从考核方式和评价主体上对现有的课程考核形式进行改革,打破现有“6+4”(课程成绩按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的组合)的评价方式,而是采取“1+2+3+4”评价方式(平时表现占总成绩10%、竞赛与考证成绩占总成绩20%、课程实验/课程实训成绩占总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40%),详见表5。
表5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及对应的课程目标
在“岗证赛课”融合的培养理念下,“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不断探索实践,课程培养目标不断修订完善,构建“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组建了指导评茶技能竞赛的教师团队、成立了评茶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评点,并围绕“岗证赛课”四位一体进行了教学方法改进,课程教师将需要继续整合评茶员岗位要求、评茶员职业资格证书、评茶技能的能力和素养要求,落实应用型茶学人才培养,与茶行业和茶企共同构建模块化、能力递进式的课程体系,以全面提升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