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的现实审视及路径探析

2023-07-26 17:04:54刘梅
理论观察 2023年4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文化自信新时代

摘 要:在新时代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基石。基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的文化自信教育中存在的学生文化认同不足、教育内容缺乏时代特色、育人方式缺乏创新性等问题,为有效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高校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可以从挖掘优秀的教育资源铸魂育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创新多元教学方式、在科学的理论培养中坚持实践自觉等方面培育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立根铸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进。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教育;思政课程教育;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4 — 0077 — 04

一、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全球化发展语境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背景下,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与冲突碰撞并行,文化建设成为全球竞争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新时代青年学生作为强国的一代,是实现一个民族继往开来、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思政课程作为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高度政治自觉、培育时代新人的必修课,也应结合新时代发展背景,深刻认识到我国当前的文化育人环境,有效融入文化自信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时代观,在新时代发展中和社会文化建设中强化使命担当、补足精神之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无限生机和强力的精神保障。但在纷繁复杂且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环境中,如何加强且有效推动文化自信教育,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国情融入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人格塑造和综合素质培养中,是高校思政课程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在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文化自信建设,提升全民文化自信,是持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证。而在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中,高校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担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是推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践行文化育人使命、培育大学生民族自信、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必要途径。

(一)提升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是在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中生成,在伟大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养成,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但在国际传播格局中,西方社会一直存在着二元对立的思维,对其他民族存在着“误读”或偏见,在文化传播层面表现尤甚,会由此延展出不同文明之间的认知冲突,导致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不断[2],国内主流文化价值观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加之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丑恶现象等呈现出各种消极思想,青年学生作为活跃在网络空间的重要主体,其思想及其容易受到网络中流窜的各种消极思想滋扰和侵蚀。因此,通过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一方面,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材的道路上助力其价值观养成,增强其明辨是非、独立思考、自觉抵制非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的能力;另一方面,强化青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仰,怀揣崇高的理想信念,厚植深沉的民族文化情怀,奋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事业。

(二)彰显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的文化自觉

1997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了文化自觉一词,是指处于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知晓文化从何而来、具备何种特色、发展趋势向何处。这种自觉能够加强文化自主转型和进化的能力,能够自主适应新环境,并在新时代文化选择中获得主动权。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到具备深厚历史底蕴的革命文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高校思政课程教育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涵化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源泉。同时,思政课程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也承载着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责任,思政课程就是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推动高校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也是提振社会积极主动地促进文化发展,自觉用先进文化领导思潮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在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中的推动力度越大、主导作用越强,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就越强,文化自信教育效果也会更佳。

(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今世界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多元社会思潮交融并行,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文化自信是提升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文化自信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真正转换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文化素养[3]。通过把握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刻意蕴,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领悟艰难革命道路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坚定国民文化信仰、锤炼精神品质;通过贯彻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相呼相应,塑造共同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高校思政课程通过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练我国文化价值内涵和精神,并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4],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使其成为推动民族进步的力量,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深厚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的现实困境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熠熠生辉、绵延不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绽放光芒。尽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的文化自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但反观当前文化自信教育的现实境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和阻碍了文化育人的实效。通过对现实教育中的问题和阻碍的剖析,为进一步的高校思政课程的文化自信教育指明思路和方向。

(一)外部环境威胁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实质上是价值观的认同,文化价值传播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心悦诚服,是骨子里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是对世界共同价值感召的认同[5]。当前,全球多元文化传播拓展了大众的文化视野,但传播过程也呈现曲折流变的特征,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也在冲击我国的主流文化价值,青年学生处在成长成材、价值观念塑造和形成的关键阶段,更容易受到资本主义思想的腐蚀,稍不注意便误入歧途,产生文化认同危机。高校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也正面临着青年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忧患,在青年学生价值观养成时期,非主流文化思想一旦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改变其固化的文化认知。此外,当今时代,网络新媒体高度发达,网络青年亚文化盛行,许多青年学生更愿意沉浸在虚拟空间,缺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生活在殷实与和平环境下的一代人,更缺乏对我国伟大革命精神的感同身受,而高校思政课程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并未较好地将文化自信教育与全球化发展环境、现代化文化传播语境相适应,因此,青年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或正在形成的文化思想和观念受到沖击,甚至偏离正轨。

(二)教育内容缺乏时代特色

在高校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学中,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我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和相关理论知识,教师都能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将文化自信相关的史实和理论知识通过课堂传递给学生,但难免出现自顾自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注重理论知识传递,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而导致无课堂实效的现象。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特别是思政课程教学,原有的知识和理论需要继续传承和学习,但随着时代发展,某些理论知识内容会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更加丰满。高校会根据相关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更新教材和知识内容,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如果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紧盯时代发展变化,不关注时代发展变迁中理论知识的传承与更新,用固定的直线式思维将以往的理论知识内容延用到底,则失去了思政课程文化育人的意义,比如有些老师可能用一个无任何更新的教学内容或课件“应付”了许多课堂甚至很多年;另一方面,即使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体系已经随时代发展更新,但思政课程理论性偏强,难免出现纯粹的理论教学现象。在教学内容的话语表达上忽视新时代青年学生的主体特征,无法融入学生思想和社会现实[6];在实际使用的教学内容中不能做到用符合新时代青年学生主体特征的方式融入身边日常接触到的实例和现象,有效输出理论知识,有效引导学生。

(三)育人方式缺乏创新性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途经,其中,文化自信教育更是引领学生树牢爱国主义、培育民族情怀的重要方式,提升文化自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但高校思政课程作为大学生教育基础的必修课程,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时还存在缺乏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的现象,并不能很好地抓住学生关注的问题或感兴趣的方向,将学生乐于接受的信息融入理论知识的教学。思政课程本身就让学生觉得乏味,如果不能结合学生特征创新教育方式,只能招来学生无尽的排斥。此外,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中成长的一代,是智能媒体的拥趸者,传统的理论教学显然缺乏了互联网思维,无法与学生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无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和知识的状态,同时,在互联网发展环境中,学生的心智更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干扰,高校思政课程的文化自信教育更应该结合学生心理状态和需求,以新时代学生乐于接受或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对不良文化的抵抗力。

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的现实路径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尽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的文化自信教育具有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重要意义,但当前需要做的是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真正将文化自信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和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而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途径需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阻碍进行思考和优化,在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实践三个层面上集中发力,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政课程在文化自信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一)挖掘优秀的教育资源铸魂育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明确要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高校思政课程开展的文化自信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坚守思想阵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通过挖掘优秀的教育资源铸魂育人,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滋养学生心灵。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教学资源,增加教学内容的养分,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培养文化认同。同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于五千年前,也在中华大地绵延了五千年,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形影不离,高校思政课程的文化自信教育可以结合学校属地的发展特色和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人,让学生在自己身边真真切切体会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与魅力,培育民族自信。第二,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关注学生的时代特征,挖掘优秀的时代教育资源。通过时代发展中的优秀案例,丰富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和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022年北京冬奥会出现吉祥物“冰墩墩”热的现象,引发大众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思考,“冰墩墩”以熊猫的形象展现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同时,网络上“冰墩墩”的表情包的出现和使用也延伸成为当下时代的一种流行文化。当前,高校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可以将此类发生在学生身边且积极正面鲜活的案例列入课堂教学资源,在教学效果上做到润物无声却深入人心。第三,开发融入文化自信理念的人文素质类通选课程。结合学校的师资情况和课程设置情况,开发更多可供学生选择的人文素养课程。新的课程作为一种宏观的文化自信教育资源,既能促进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满足了学生学习资源需要,课程、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以文化自信为课程内容的教学整体,为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更多更有力的保障。

(二)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中守正创新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程的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存在着学生在课堂中不抬头、不听讲、不思考的现象,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亦是如此,学生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精神内涵和情感价值的认识,更缺乏对文化价值的认同。实际上,思政课程的文化自信教育就是要讲道理,但在拥有丰富的优秀文化自信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讲道理时也要注重方式方法,有道亦有术,将道术结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也就是说,在当下教育环境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无需抛弃,但需在以往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开拓创新、锦上添花,既可以增添新的元素对以往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性发展,也可以创造出更加多元的教学方式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第一,在传统的教师以知识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自我展现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的活跃度和参与度,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深刻的思考、理解和记忆,比如利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重要参与者,并有效推动课堂上学生互动讨论环节,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第二,将新时代互联网思维融入教学,较好地把握意识形态关卡,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当前,互联网是信息和思想传播的集散地,也是人们接触和了解社会各类信息的主要途径,青年学生的时间大多应用在了网络空间,例如吃饭、走路时都将手机置于手中,也会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通过点赞转发等方式表明个人观点和立场,但青年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其思想意志相对不够坚定,更容易受到网络传播的各种文化侵袭,高校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恰好可以利用网络发展特征及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正面引导。需要注意的是,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中,要坚持文化自信教育的初衷和目的,切忌盲目创新,毋使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成为实际教学过程的负担和累赘。

(三)在科学的理论培养中坚持实践自觉

高校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既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也需要将优秀的文化资源通过符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的方式并结合理论知识在学生面前呈现。但高校思政课程的文化自信教育要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民族认知和民族自信,提升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还需要在理论培养的基础上坚持实践自觉、身体力行,对中国文化做到知而信、信而行,这也是对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否达到“深信”程度的成效检验。第一,引导学生形成文化传播的意识,将文化传播渗入日常生活。既要倡导学生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个人日常行为,也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和了解的理论知识、文化资源、经验积累、价值观念、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判断等应用于日常生活,例如通过微博、微信等日常使用的媒体平台转发某一社会热点并发表个人思考、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等。但在新媒体平台传播信息过程中,传播主体即学生需要平衡心态、理性思考,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做出动态调整,它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果。高校通过思政课程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时,需对学生的新媒体传播行为有正面引导,即学生通过新媒体输出个人观点时,需进行理性的价值判断和思考,避免人云亦云、被他人观点带偏。同时,互联网也是推动国际传播的桥梁,引导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做到尊重和兼容并包的同时,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民族情怀,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第二,高校思政课程文化自信教育应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科学的理论培养人,要想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发展规律,还需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现实问题认识社会,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思想品格,坚定信仰。总的来说,通过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展视野,提升文化底蕴,更好地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者,成为新时代中国现代化事业可靠的接班人。

五、结语

在新时代加强全社会的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的文化自信教育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存在无法趋避的诸多问题,因而有效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全面推进社会文化建设是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基于此,高校思政课程的文化自信教育还需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在教育内容、方法、实践理念等各方面找准文化育人的“密码”,提升文化自信教育实效,为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实现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建设目标和价值追求、有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提供支撑,真正培育出思想政治过硬、爱国主义情深、民族大义深沉、文化品格坚韧的时代新人。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2]张毓强,潘璟玲.交流与互鉴:文明视域下的全球传播新格局[J].對外传播,2021(10):71-75.

[3]徐鹏.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中北大学,2022.

[4]刘爱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J].思想理论教育,2015(08):38-42.

[5]范玉刚.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使命担当[J].山东社会科学,2022(06):36-54.

[6]赵文东.现代话语分析理论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优化路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2,40(04):125-129.

〔责任编辑:丁 冬〕

收稿日期:2023 — 04 — 02

作者简介:刘梅(1993—),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文化自信新时代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现状与改革的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21:09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23:12
师之大爱—————三尺讲台铸辉煌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2:47:56
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思考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1:53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35:36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