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琳
以前听说过一句话:“父母对孩子的爱多如牛毛,孩子对父母的爱短如牛毛。”的确,父母对孩子的爱似乎不会随着岁月而“掉毛”。
儿子小时候,看着他的婴儿肥,我经常担心:等他长大了,是不是就不可爱了?后来他青春期了,长胡子了,还有各种的不可理喻,但我还是会觉得他很可爱。只不过,我心里会默默想——如果他学习更好、头发更短……就更可爱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总是不可避免地带着种种期待。而孩子对父母的爱,虽然貌似没那么茂盛,但却更纯粹。
想想每个孩子来到人世间,从来没有跟我们提过条件,他们不会说:“你要家里有矿,还要保证我健康快乐,我才来哦!”他们也不会说:“妈妈,你要是再漂亮点,我就更爱你了!”每个妈妈,在小孩子心目中都是最漂亮的。
小孩子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但我们却经常嫌弃他们。所以,下一次,当你对孩子生气的时候,告诉自己:其实他爱你,比你想象的要多很多,只是他还小,不知道怎么爱而已。
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都喜欢和父母在一起,长大了却想躲得越远越好?因为爱,伴随着责任。对父母的爱,意味着在他们年迈的时候要照顾他们,这就是所谓的“孝顺”。
我觉得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如果只有责任没有喜欢,就会很无聊很沉重。而“喜欢”是一种简单、纯粹的感觉。
我经常问我老公一个问题:“你喜欢我什么?”他的回答都是很小的点。比如:喜欢我早上起来问他睡得好不好,喜欢我会写文章……同样的问题,我也经常问我儿子:“你喜欢妈妈什么?”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就随便敷衍一下,心情好的时候则会说:“Everything.”但我心里知道,他其实更喜欢他爸。通常上了大学的男孩很少会主动给父母打电话,但我儿子真的会自己吃着饭,就打电话给他远隔重洋的爸爸,父子俩聊会儿天。
所以,怎么才能让孩子长大了,还真心喜欢你,还想要和你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年前我没能如愿去美国看儿子,而是留下来照顾我的父母,这并不单纯是“孝顺”,而是我喜欢他们,我想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我尤其喜欢我妈,我觉得我身上很多优秀的特质都源于她。
我妈“阳”的时候,平时非常乐观积极的她,变得消沉悲观,饭也不想吃。我就鼓励她道:“张校长(因为她曾经是中学校长),你得振作起来啊!你可是我朋友圈里的‘神奇老太太’啊!”我还把粉丝鼓励她的微信给她看。
所以,虽然我们是父母,但我们也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有自己的光芒,才能照亮孩子的世界。
但即便我很喜欢我妈,我也必须得说,她的唠叨模式一启动,我立马就想逃。父母经常会把对子女的关心变成担心,用抱怨、批评来代替建议。所以,当我们做父母的时候,如果想让孩子多回家,就多做“好吃的”,少说“没用的”。
我儿子上大学以后,我就开始惦记着他研究生在哪儿上、该学什么专业。我老公说:“人家才上大一,你能不能让他先适应一下啊。”于是我一忍再忍没问儿子。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儿子突然提道:“我以后还要上研究生呢……”当时我就想,幸亏自己没说啊!让子弹飞一会儿是对的。因为不管什么事,只要爸妈一说,那就成了父母的主意,而他说出来,那就是自己的主张。
父母剥夺孩子思考自己人生的机会,他就不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所以,想要把你的主意变成他的主张,就要忍一忍,让孩子自己慢慢去领悟。
每一个被孩子伤透心的妈妈,大概都能体会那种“你虐我千遍,我依然把你当初恋”的感觉。其实,很多事情孩子后来也意识到错了,但他不会主动跟你说:“妈妈,我错了。”作为父母,我们不要有这种预期,更不要追问:“你说,你错在哪儿了?”如果他知道,他就不是孩子了。如果你幻想因为这次被你说中了,下次他就会更听你的,那你又想多了。孩子就是会一次又一次地犯糊涂,一次又一次地想要证明父母是错的。这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寻找自我认同的必经之路。而作为父母,无论孩子迷失多远,我们都要追上去,和他同在。
我们改写不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我们只能改写自己。因为我们,就是我们孩子的原生家庭。所以,越早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就越能轻装上阵,让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变得更健康,更清爽。
在我儿子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我跟育儿专家海文颖聊起来。我跟她诉说我的育儿焦虑,她说:“没事的,有爱的孩子怎么都不会太差。”
这些年来,我一直把这句话当作护身符,每当我在育儿的路上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我都会拿出这句话来安慰自己:无论我做得好还是不好,我都给了孩子很多很多的爱,他是在爱里泡大的。
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说过:“这世界上有两个大染缸,家和学校。”我家这个染缸也许处理上不大精心,工艺也比较粗糙,但我敢肯定的是,我家这个染缸的主要配方一定是“爱”。虽然没“染”出个学霸,但我相信“有爱的孩子差不了”。
最后,借纪伯伦的诗《致孩子》,祝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那一路飞翔的箭;也愿我们每一个父母能成为那无比稳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