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红
【摘 要】 如何幫助听障幼儿更好地在普通幼儿园接受学前融合教育是幼儿园管理者及教师面临的一项挑战。以1名听障幼儿为研究对象,设计与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方案,帮助其在普通幼儿园更好地康复与成长,并从“优化管理体系,营造适宜融合环境;注重课程调适,兼顾听障幼儿;引导同伴支持,促进双向融合发展;完善互助网络,共建家园融合桥梁”四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听障幼儿;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方案
【中图分类号】 G762
学前融合教育是指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前幼儿进入普通幼儿园,与普通幼儿共同接受保育和教育的教育形式[1]。随着医学的进步和“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听障幼儿在1岁前就开始康复训练,3岁进入普通幼儿园接受学前融合教育。学前融合教育对听障幼儿的自我控制、模仿、同伴游戏、同伴交往等与社会性有关能力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幼儿表现出更高的社会性互动水平,为日后融入普通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存在着融合理念认识与实践程度不足、保教人员专业化程度不够、特殊教育相关服务水平偏低、设备和环境适用性水平不高、特殊幼儿的师幼互动与同伴互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2]。为了给听障幼儿提供高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普通幼儿园可优化现有管理体系,加强融合班级教师特殊教育培训,引导教师在了解听障康复知识的基础上,探索适宜听障幼儿的保教方法,从而更好地满足听障幼儿学习需要。本研究以1名普通幼儿园中的听障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与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方案,帮助其更好地康复与成长。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乐(化名),女,2019年出生,双耳听阈均大于90分贝,助听后左右耳声场分别为46分贝和56分贝。2021年1月开始双耳戴助听器,3月开始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一年半后,进入普通幼儿园,同时每周在康复学校进行1小时亲子同训。
在听觉能力方面,小乐听觉年龄2岁,双条件听指令行为稳定,可以理解日常问话;听觉记忆两项中,“两个名词”稳定,“动词加名词”不稳定;对问话理解缓慢,迁移转换困难。在言语清晰度方面,小乐口部协调能力弱,唇舌部的力量不够,灵活度不佳;说话时嘴巴开合度较小,超过4个字时容易整体含糊。在语言表达方面,5个字的短句模仿不稳定,主动表达意识弱,回答问话停留在三音节词或者四字词组上。在认知方面,认识基本的形状、颜色,具有初步的空间感知觉能力,能够区分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可以辨别基本的质感与触感。
二、个案行为分析
小乐能够遵守基本的班级规则,生活自理能力、大动作发展较同龄小朋友好,在集体环境中喜欢独自安静游戏,较少主动用语言表达,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互动,几乎不参加社会性游戏。
小乐生理年龄虽然为4岁,但听觉年龄只有2岁。参照2岁普通幼儿语言运用的能力标准,无论在词汇量、句子长度,还是句子整体清晰度上,小乐的发展都晚于同龄健听幼儿,所以她在幼儿园常常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乐在康复学校可以回应个别训练教师的问话,也可以用简单的词语,如“我要画画”“妈妈帮我”等表达自己的意愿。但在幼儿园与他人沟通时不爱说话,可能是因为她在刚进入幼儿园时,老师和小朋友们听不懂她说的是什么,导致小乐在用语言沟通交流方面产生较强的挫败感,于是渐渐用手势或其他动作行为替代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小乐在家沟通时,常常还没有表达清楚自己想要的物品,家长就通过她的眼神及动作作出判断,帮小乐把需要的物品准备好,没有给小乐重复练习表达的机会,强化了小乐的非语言表达行为。
三、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以问题为导向设定目标
支持方案的设计目标是让小乐能够自信、自由地在幼儿园使用语言交流,学会用语言表达需求、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在户外游戏或室内区域游戏中,小乐每小时至少要与他人有10次语言交流。
(二)以结果为导向选择方法
运用鼓励与强化的方法增加小乐语言表达次数,使其养成在幼儿园用语言表达需求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和强化小乐的说话行为,同时对小乐的非语言表达行为进行消退,要求小乐每一次都要用语言表达需求(初期只需要说出关键词)。
(三)以兴趣为导向实施干预
教师首先观察小乐在哪些环境或游戏情境中想要表达,然后创设小乐喜欢参与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和结束后与小乐多用语言交流。比如小乐喜欢飞机,教师开展“飞机总动员”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抓住适当时机鼓励小乐说话。当小乐想要表达时,不论她的表达是否清楚,教师都要给予强化。教师可以用非语言的方式鼓励她,如一个微笑、拍拍肩膀或者竖起大拇指。但为了给小乐更多的语言示范,教师主要运用语言的方式表扬小乐。
教师带小乐观察其他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活动,在观察的过程中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告诉小乐其他小朋友在做什么。如路过音乐游戏区域时,教师可以说“看,西西在唱歌,明明在唱歌”,而不要说“看,西西和明明在表演音乐剧”。因为小乐无法理解较复杂的长句与较高级的词汇。当小乐表现出很感兴趣,想要参与活动时,教师便将小乐带到活动小组旁,和小乐一起观察一会儿,再问她“你要玩吗”。如果小乐愿意,就鼓励她加入游戏,并引导她对小伙伴们表达“一起玩”。当小乐与同伴互动时,不仅要表扬小乐,还要表扬一起互动的普通幼儿。教师一开始固定安排2—3位小朋友与小乐互动,并对主动与小乐游戏的幼儿进行奖励。
当小乐愿意说关键词后,教师逐步帮助她拓展词汇与句式。如小乐想要飞机时会说“要”,教师引导她增加句子长度,从“我要”变成“我要飞机”。小乐目前的能力水平还不能说清楚“飞机”,教师不需要刻意提醒小乐说得不对,只需要自然地重复“飞机”的正确发音即可。在小乐喜欢用语言表达后,再帮助小乐说清楚,否则小乐容易失去用语言表达的信心。
四、討论与建议
(一)优化管理体系,营造适宜融合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创设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在评估指标中提出,要“重视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同时给予必要的照料。根据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帮助幼儿获得专业的康复指导与治疗”。听障幼儿被接纳是第一步,在环境中受益并得到发展才是关键。
接收听障幼儿的普通幼儿园,要优化管理体系,成立融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架构融合教育责任团队;寻求区域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或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帮助,加强与康复学校或康复机构的联系,建立与个别训练教师、巡回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机制;多途径开展特殊教育培训,多维度进行融合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例如,教师可以邀请个别训练教师、家长、听力师、巡回指导教师建立线上交流群,及时交流反馈听障幼儿在园的语言表达、社会性参与情况,共同探究如何更好地帮助听障幼儿融入班集体。
(二)注重课程调适,兼顾听障幼儿
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核心是关注儿童的需求和兴趣,让幼儿园课程更具有游戏精神。教师不只是课程实施者,更是课程改造者,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为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课程预设要结合听障幼儿个别训练学期计划及当前训练内容。例如,个别训练教师给小乐设计的语言领域周计划是主动表达句式“某某吃什么”,那么幼儿园教师在课程设置中就可以设计与食物相关的主题,并在就餐环节多询问小乐。如果小乐不回答,则可以询问其他小朋友,如问“小花,你在吃什么”,引导小花回答“我在吃排骨”,为小乐营造一个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小乐的个别训练老师也要了解小乐在幼儿园的课程计划,结合幼儿园的主题教育开展个别训练。
(三)引导同伴支持,促进双向融合发展
听障幼儿由于沟通方式局限于手势、身体动作和不清晰的口语,与健听幼儿沟通存在障碍。融合幼儿园小班的健听幼儿对听障幼儿的认识和了解最少,对其接纳度低于中班与大班的孩子,需要教师加强引导,促进普特幼儿共同发展。
幼儿园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结合每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对幼儿进行爱耳知识、护耳知识的宣传讲解,帮助健听幼儿了解自己及听障幼儿的耳朵,认识助听辅具,学习与听障幼儿有效交流的方法。在小乐入园后,教师开展“认识小耳朵”的主题活动,让健听幼儿理解小乐是因为听不清楚而表达不清楚,不是故意不好好说话或不愿意交流。引导健听幼儿在和小乐说话时用简短的话语,放慢速度,多重复几次,帮助小乐理解。这样既能强化听障幼儿的自我效能,增加其社会性活动,也会激发健听幼儿对残障人群的关心,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四)完善互助网络,共建家园融合桥梁
2022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融合幼儿园要为普通幼儿家长提供融合教育宣导服务,加深其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同时要让听障幼儿家长定期进入班级或者以观看视频的方式观察幼儿行为,打消听障幼儿家长的顾虑,家园协作,共同帮助听障幼儿解决沟通交往的难题,促进听障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上的全面发展,共建家园融合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雷江华,刘慧丽.学前融合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6.
[2]庾晓萌,马瑞敏,唐敏.质量评价视角下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2(8):1-1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聋人学校,2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