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幼儿园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路径探索

2023-07-25 08:35:42杨华俊肖维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11期

杨华俊 肖维

【摘 要】 在乡村教育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学前融合教育正处于“全覆盖、深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为乡村特需儿童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幼儿园以新时代融合教育理念和政策法规为指南,积极探索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路径与策略,努力用爱心与智慧构建爱意满满、普特融融、乡味浓浓的“天使之家”,护佑包括特需儿童在内的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 乡村融合教育;融合课程;个别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60

江苏省句容市下蜀镇中心幼儿园地处钟灵毓秀的宁镇山脉,是一所浸润着泥土芬芳的乡村幼儿园。特需幼儿“入园难”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一道社会难题。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和融合教育理念的普及,按照国家和省、市融合教育相关政策法规要求,下蜀镇中心幼儿园先后无条件接纳了区域内所有适龄特需幼儿入园随班就读,其中包括唐氏综合征、孤独症、语言发育迟缓、Joubert综合征等。幼儿园秉持“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一个孩子都是美丽的不同”的大爱情怀和“尊重、包容、悦纳、成全”的融合教育理念,积极构建爱意满满、普特融融、乡味浓浓的农村儿童“天使之家”,护佑乡村普特幼儿和融共生、自然成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一、坚持多措并举,营造融合教育生态环境

推进乡村学前融合教育对幼儿园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模式。基于乡村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愿景和实际情况,下蜀镇中心幼儿园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制定并出台了《下蜀镇学前融合教育实施意见》,提出了“尊重每一个、包容每一个、悦纳每一个、成全每一个”的融合教育理念,明确了地方政府是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主导力量,幼儿园是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责任主体,吁请普特幼儿家庭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为增进价值认同,形成思想共识,下蜀镇中心幼儿园坚持由点到面、由内而外,扎实开展融合教育理念及政策的宣传普及教育,切实提高教师、家长、社会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思想认识,逐步达成了各方责任主体的共情共识,营造了关心支持融合教育的良好“生态圈”。平等友爱共生的园所文化环境,是普特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也是他们释放生命潜能的重要场域。幼儿园十分注重融合教育文化场域建构,努力为普特幼儿和融共生营造一个“最少受限制”的成长环境。

一是以“爱”为魂,厚植“和谐共生”的人文氛围。幼儿园十分重视建立平等互爱的师幼关系,引导教师以平常的心态、包容的方式关爱、呵护包括特需幼儿在内的每一个幼儿,要求教师细心观察孩子的表情,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和颜悦色地与孩子对话沟通,成为孩子最亲近、最信赖的良师益友。幼儿园注重建立亲爱和合的伙伴关系,引入同伴的力量,开展小组互助、同伴合作,积极创造孤独症、语言发育迟缓等特需幼儿与普通幼儿自然交往、观察模仿、共同学习的机会,支持普特幼儿在平等友爱、互助共生的伙伴文化中同生共长。

二是以“融”为核,完善“最少受限制”的制度文化。幼儿园以国家、省、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文件精神为指南,研究制定了园本化的《融合教育服务清单制度》《特需儿童个别化教育制度》等系列制度,并通过行政支持、团队协作、班级经营、课程调整等管理举措,着力消除园所环境和保教活动中的障碍,护航每一个特需幼儿个性化成长。

三是以“需”为要,优化“保教康一體”的物理环境。幼儿园立足乡村特需幼儿个性化需求,在着力完善融合资源教室环境,丰富康复训练设施设备,实现集保、教、康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同时,秉持“自然生活教育”理念,努力为每一个特需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活动场域和自主选择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他们熟悉的乡村自然生活资源与情境,满足他们学习探究的需求。同时,幼儿园还特别设计了一些辅具和教学方法,为特需幼儿提供针对性支持。例如,通过图片呈现一日生活流程;支持他们自主开展一日生活活动;通过随身携带的图片对语言表达与理解困难的幼儿进行随时沟通和随机教育等。

二、突出课程重构,优化融合教育实施路径

近年来,下蜀镇中心幼儿园围绕“全覆盖、深融合、高质量”的推进目标,扎实打好融合教育深度实施“组合拳”,探索了一条“以科学评估为依据、以融合课程为核心、以个别化教育为策略、以精准评价为跟进”的实践路径。

一是以科学评估为依据,精准制订“一童一案”。为做到靶向明确,精准施教,幼儿园制订了“一人一案服务流程”,并聘请权威医教专家来园开展医学鉴定和教育评估。依据《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婴儿—初中生社会能力量表》《中国儿童发展量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估量表(3—12岁)》等专业量表,对所有特需幼儿进行了包括感觉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生活自理、沟通、认知、生活技能等7个类别、34个方面、100余项指标的细致测评,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每个特需幼儿现有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由此发现特需幼儿发展的优劣势。同时,幼儿园还注重在自然生活情境下对特需幼儿的行为表现、交往技能、风格气质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方式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并结合家长访谈获取更加全面的评估资料,力求对特需幼儿的身心发育水平、保教需求等作出更为科学客观、全面的描述、评价与判断,为个别化教育目标的制订和课程保教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科学诊断评估的基础上,幼儿园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为每个特需幼儿量身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并邀请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巡回指导教师和特需幼儿家长共同审议,增强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以课程重构为核心,支持特需幼儿融入一日生活。本着“最少干预、最小调整”的融合教育课程设计原则,幼儿园以自然生活教育园本课程为蓝本,结合特需幼儿的实际和需求,通过优化调整和适度创生,开发了满足普特幼儿共同需求的“自然生活融合”课程。依托“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游戏”的自然生活教育,基于通用学习设计理念,将不同障碍幼儿的保教康目标嵌入一日生活中,通过对保教目标、保教内容、保教方式、游戏材料等的适宜调整,以及实施“融合式”“嵌入式”“添加式”等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特需幼儿在集体场域下的个别化教育教学需求,最大化地帮助和支持特需幼儿融入一日生活。特需幼儿与普通幼儿在真实的乡村自然生活情景中,一起游戏、一起运动、一起探究,共同生活,密切交往,实现了和融共生、和谐发展。

三是以科学评价为跟进,促进特需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园在科学评估基础上制订的“一童一案”,构建了个别化、动态性、进阶式的特需幼儿发展指标,为每个特需幼儿建立可视化、立体式成长档案,通过“每天观察记录分析+每月课程本位评估+每学期专业量表评估”三位一体的小步骤、多频次、过程性、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评价,动态记录、描述、呈现特需幼儿身心素质成长轨迹,让他们的成长被看见,并通过教育内容、方式、策略的及时优化调整,促进特需幼儿的综合素质螺旋式发展。

三、注重多维协同,凝聚融合教育发展合力

推进乡村学前融合教育既要强化幼儿园主体责任,又要善于整合各种资源,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多维联动的支持服务体系。

一是开展园本研训,聚合专业力量。通过外聘内培双管齐下策略,逐步建立一支由普特教育专家、专业医生、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室教师、普通教师组成的“金字塔”融合教育师资团队,构建学前融合教育专业研究共同体,建立了“专家高位引领、骨干巡回诊断、教师对话互动”的融合教育园本研训模式,为打造一支德艺双馨、普特兼能的乡村“天使之家”“双师型”团队,高质量实施融合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是推进园社共建,创设融合实践课堂。幼儿园主动对接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密切与市镇两级残联、妇联、慈善机构等的联系,开展园社共建,共同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创设普特幼儿深度参与融合的机会,增强特需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是密切家园沟通,增强协同育人合力。通过邀请家长全过程参与诊断评估、经常性参与保教活动,与特需幼儿家庭和普通幼儿家庭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机制等,畅通信息交流,共商教育良策,凝聚了家园同心同向、协同育人的合力。

四是加强幼小衔接,促进融合幼小贯通。幼儿园主动与镇中心小学开展融合教育研讨活动,探讨幼小融合教育衔接策略,及时向小学提供特需幼儿基本信息,评估转衔能力,与小学共商转衔计划,设计转衔课程,为特需幼儿平稳完成学段过渡提供优质服务。

在一路前行中,融合教育的理念已逐渐为广大教师、家长和社会所认同,并有效转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下蜀鎮中心幼儿园初步构建了“场域融合—课程融合—活动融合—师资融合—评价融合”的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模型,一个普特幼儿和融共生的良好教育样态正在形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下蜀镇中心幼儿园, 2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