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记者新闻直播连线能力的提升路径

2023-07-25 18:36尹雪飞郝慧芳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差异化职业技能

尹雪飞 郝慧芳

摘要:广播电视新闻直播连线是受众与新闻现场“面对面”接触的最主要手段,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几年,随着传媒的多样化,广播电视记者新闻直播连线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大屏幕,在新媒体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在媒介整合的大背景下,探索广播电视记者新闻直播连线能力的提升路径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新闻直播连线;职业技能;差异化

新闻直播连线是广播电视新闻使用最多的一种形式,这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新闻报道形式,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直播连线是一种重要的新闻传播方式,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提升新闻的现场感,拉近和受众之间的距离。随着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广播电视新闻的自然功能与特性已经不能满足传统媒介的需求。从传播学的观点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价值越来越大,传播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因此,直播不仅是人们追求知识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必然的竞争和发展趋势。面对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的跨平台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要跳出“舒适圈”,积极地适应移动终端新闻报道的需求,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本文将重点探讨不同媒体新闻直播连线的差异和共通性,以及在新闻直播连线中如何适应新媒体的新闻直播连线模式,并就提高新闻直播连线的技术水平提出了相应的意见。

新闻传播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加深受众对信息资源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信息内容更贴近受众的信息获取喜好,保证信息传播效率。新媒体对传统媒介的线性传播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在此基础上,运用媒介技术,使各种媒介之间有效结合,可以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信息资源的浪费。现在,广播、电视甚至报纸的新闻工作者,都在尝试着用手机进行直播,拓宽自己的传播渠道。但是,新媒介的传播形式和规律与传统的媒介特别是电视的大屏幕有很大的区别。

不同的连线时间

由于节目版面的限制,除了重大活动特别开设的时间之外,一般情况下,大屏幕上的新闻节目都会对采访时间有一定的要求。就拿央视新闻频道来说,后期连线的时间一般是3分钟,而采访时间则是5~8分钟。手机端的小屏幕直播不受版面的约束,最多可达几个小时。例如,央视新闻通过大屏幕、小屏幕同步直播2021年12月山西孝义煤矿透水案中被困矿工安全出井的全过程。央视新闻采用“插花式”连线方式,每次救援时都要进行插播,或者采用“画中画”的方式,每次连线长度不超过一分钟。央视的手機客户端全程直播,长达六个多小时。

新闻直播连线的选题差别

连线内容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的。通常,突发新闻在大屏幕上往往是简要地介绍新闻的最新发展,小屏幕主要是对事件的发展进行记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而在策划类报道中,大屏幕的新闻联播更多的是以宏大的题材为主,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的《走进乡村看小康》,主要讲述了中国的脱贫攻坚历史成果,以及农民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展现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在小屏幕上的选题,则多以趣味、经验为主。比如,央视的新闻客户端现场报道了《新鲜的咖啡豆是什么样子的?》《走进“上海之巅”看沉浸展感受科技与艺术碰撞》《云南万亩咖啡采摘》等。

广播电视记者新闻直播的不同角色定位

受众对大屏幕、小屏幕的收看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出镜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下,大屏幕与观众之间存在着一种距离,从而间接地构成了一种“一对多”的沟通关系,新闻工作者通常会采取“我说你听”的形式。而小屏幕则通常由观众手持,离得比较近,在心理上,出镜记者与观众之间的虚拟联系更加密切,从而形成“一对一”的沟通方式。这一角色的转变使得连线的表现手法有了一些不同。此外,通常在大屏幕上会有主播串联,记者的角色是演讲者,小屏连线中大多不会有主持人插播,记者们是这篇报道的主角。

不同的直播连接空间

因为大屏连线对透镜的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大部分的新闻发布会都是以直立式的形式进行,从而限制了连线的使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屏幕会使用插图的方式,插入新闻报道,以增强空间的立体感和资讯的可及性。而小屏连线直播通常都是“一镜到底”,新闻工作者走位有更大的空间。

广播电视记者新闻直播连线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同步性、现场感受性、不可预测性。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传统的直播连线,在配合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的同时,也要满足新媒体视频直播的需求。因为广播电视媒介传播途径的不同,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广播电视媒介在向移动端的转化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如何将这些音频变为优质内容,发挥声音的最大价值。优质内容要适合移动端收听,去掉传统广播严格意义上的“节目化”,将各具特色的音频重新编排包装,塑造成一个个优质“产品”,形成音频点播、音频直播、自制栏目的内容矩阵。

首先,从传统的传播费用来看,电视的费用比较高,而广播的费用比较低。网络站点的同步水平和收费都对收看、收听有约束。广播的速度很快,而且很容易进行同步。因此,它的优点之一是即时传播。利用无线电技术可以将现场直播的消息实时传输到各个地方。受众可以通过“零时差”的方式来了解相关的新闻,扩大其传播效果。

其次,有强烈的现场气氛。与其他的广播节目相比,现场直播更能将现场的情况向观众进行呈现。同时传输各类真实的声音,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达到对大范围实况转播的预期。

最后,要满足受众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和参与。广播最迷人的个性特征在于听众能够直接地参与,实现了双方的双向沟通,使得传播能够实现从点到面、从点到点的相互影响。这种正面的人际沟通使广播电台直播更具渗透性、亲和力。在媒体融合时代,广播除了传递声音以外,也逐渐加入到视频直播的行列中来,这样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也有了更多的选择,除了听广播也同样可以看到画面。正是因为这样,广播电视新闻直播才会给听众留下足够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例如,安徽经济生活频道的《经视1时间》栏目,在现场直播连线中,新闻记者准备了两只生鸡蛋,邀请路过的一对夫妻尝试竖蛋的游戏,这对夫妻在尝试过程中,丈夫在10秒内竖蛋成功,而妻子尝试很多次都没有成功,差点把生鸡蛋打碎。直播现场充满了未知性和趣味性,也将“春分”这一静态话题通过直播连线的方式变得妙趣横生。所以,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直播连线的高效、快捷、低成本、广覆盖的特性,充分体现了广播新闻直播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成为与其他媒介相抗衡的“资本”。

根据以上所述,在时间、内容、角色定位、空间等方面,广播电视记者在进行大、小屏幕的新闻现场报道时,必须对状态、語言等进行分类。近几年,大型节庆活动、突发公共事件等大型活动都采取大屏幕直播连线形式。优质的大、小屏幕新闻连线报道内容,使传统媒体形成了“一体两翼”乃至“多翼”的平台组合,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广播电视记者在进行大屏幕连线时,仍有很多问题。

忽略细节的把握

大屏的单向直线传播和小屏的双向交互传播是不同的,因此,广播电视记者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很多记者对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定位并不清晰,在一些大屏幕直播连线中,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出镜方式大多是简单地叙述,但小屏连线的时候,这种方式很难引起观众对画面的共鸣。

连线报道能够把新闻采访、传递的全过程直接原生态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连线报道,观众能感受到信息形成、汇总、梳理、流动以及新闻生成的全部过程。例如,演播室主持人在说完节目导语之后,会继续说道:“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连线的方式和前方记者某某连线。某某你好”。对方记者会通过手机耳机听到演播室内主持人的呼叫,进而开始回应主持人,介绍在现场看到的情况。这一完整的过程让观众能够看见从演播室到新闻现场的整个采编流程。一旦在新闻连线的实况下,记者欠缺立体思考,忽略对细节的把握,就可能会影响传播效果。当前很多记者仍然习惯于使用线性思维,缺乏宏观、逻辑的思考,把自己局限在“点、线、面”的报道中,这导致了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现场连线报道时缺乏立体化、系统化、全方位的思维和表达。

缺乏综合专业技能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直播连线时,会出现有些出镜记者习惯于“背诵”的情况,这不能充分体现现场的真实性。直播连线报道,并不只是要求记者到现场,描述一下所见所闻,连线报道在考验记者临场发挥水平的同时,更要求记者具备较高的新闻敏感性、收放自如的现场驾驭能力、敏锐的现场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灵活的随机应变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等信息综合处理能力。

缺乏熟练的操作技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部分广播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在连线时,能明显地看出他们的基本功不牢,缺少一定的镜头感。比如,有些新闻工作者不懂镜头语言,在连线时身体僵硬;有些新闻记者在稿件中出现了遗漏,语句不通,表述不清楚;还有部分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传媒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应该理智地认识到,新技术对新闻价值点的发掘、表现形式的丰富、传播渠道的拓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使新闻报道呈现出碎片化的倾向。其实,不管是大屏幕连线或小屏连线,其传播途径和媒体都存在着差异,但其传播目标却是一致的。在新闻报道内容、职业素质、专业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是对广播电视出镜记者核心业务素质的考验,因此,广播电视记者应不断地进行深度思考,以提高连线质量,提升美誉度。而广播电视记者在直播连线能力的提升途径上也有很多共同点,本文进行简单讨论。

转变广播电视记者新闻直播连线的思维模式

无论是在突发事件现场还是在事件策划中,过程和结果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越是复杂的场景,就越需要有记者来引导,把观众们看不见的东西串联起来。经过对信息的仔细筛选,才能形成严密的逻辑结构。例如,黑龙江七台河龙鹏煤矿发生渗水事故的新闻报道,由于场地条件所限,央视总台的记者们只能在矿井口进行连线,无法从视频中看到太多的信息。新闻记者要根据对现场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还原一切已经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情景。通过对现场进行模型化,可以把所看到的和看不见的景物进行重组,形成一个“看不见”的立体思考空间,并形成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条,即救援进度、困难程度、受困者的补给状况、后续治疗等,使整个新闻事件的情节详细、条理清晰。所以,要想成为优秀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发掘现场细节的能力

前线记者的行动、存在的价值、报道的魅力都是从现场中产生的。作为观众的眼睛,出镜记者洞察现场细节,一方面可以开辟一个独特的视角,扩大连线的深度,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连线的品质。所以,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收集现场资料的能力,并在连线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提高广播电视记者新闻直播连线时的随机应变能力

任何现场直播都是有风险的,这是直播连线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吸引受众的地方。新闻工作者在直播中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到突发事件,因此,不能被固定在预先设定的状态中,锻炼一颗坚强的心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事故现场的特殊状况和最新的变化,灵活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连线中,经常会出现现场干扰、采访对象不配合、设备突发状况等问题,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适时地调整连线的节奏和重点,灵活转换突发状况。这种临场发挥和临场应变的能力,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水准,也能提高连线的质量和效果。

加强广播电视记者新闻直播连线时的语言表达能力

新闻工作者的语言能力是影响整个新闻采访质量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在进行采访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花哨、晦涩难懂的词语。广播电视记者新闻直播连线时一般都会用简短的句子,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要注重语言的人性化,以提高连线的“人情味”。另外,“啊”“嗯”“这个”这些辅助性的词汇也要尽量少用。所以,广播电视记者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多加练习,提高即兴演讲的水平,做到“心中有稿”,在直播过程中不怯场、不紧张。

全方位的新闻报道

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新闻报道。面对新媒介的跨越式发展,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必须充分利用其优势资源和有利条件将时效性最大化;要创新新闻传播方式,把节目和新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节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高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的竞争能力。

总之,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闻实况报道对新闻记者的直播连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同时还要具备更好的跨专业技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个人的表现力,使之与融媒体时代对直播连线新闻报道的需求相适应,从而促进传媒产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威.大小屏现场直播报道案例教程[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1:196.

[2]董淑薇.浅谈“新闻移动视频直播”中电视出镜记者转型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9(15).

[3]李喆.移动直播中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效果提升研究[J].记者摇篮,2019(07).

[4]苏朝阳.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转型策略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1(18).

猜你喜欢
差异化职业技能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电力线路差异化防雷改造措施的选定和效果评估
“两创”背景下推行中小企业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研究
大型企业集团差异化管控模式探索与研究
县域农村配电网规划建设现状典型性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中外电视广告差异化表达方式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职业技能竞赛推进高职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