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伟
摘 要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如何落实好新课标要求,做好课堂教学的改变,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挑战。历史教师可以寻找核心素养在新课标内容要求中的体现,将抽象的内容要求分解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内容要求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将内容要求的新变化落实在教学设计的优化升级上。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新课标 内容要求 教学应对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如何落实好新课标要求,做好课堂教学的改变,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挑战。对于一线历史教师,一方面需要及时学习新课标,不断把新要求落实到教学中;另一方面,在部编教材基本没有变化的前提下,需要根据新课标的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升级,让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真正发生。
笔者以七年级上册教材中“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的两次公开教学实践为例,分析新课标内容要求的变化和特点,寻找教学应对策略,以期给一线历史教师在落实新课标教学过程中带来一些启示。
一、新课标内容要求的变化
新课标中本课内容要求为“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它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史实”,更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和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这已经超出了“2011年课标”关于本课的内容要求。
全面对比新舊课标,在内容要求方面会发现很多这样的变化。如“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新课标中内容要求为“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和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意义;通过了解中共七大,认识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这些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的内容要求。
二、变化呈现的主要特点
新课标内容要求按照原有的时空顺序,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单课走向单元
在“2011年课标”中,基本能够明确每一课的内容要求。如“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朝的更替,了解西周分封制及其作用”是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的课标内容要求。而新课标中内容要求“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则是涵盖第4课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两课的内容。再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应该是对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整体要求。新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大多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单课要求”走向“单元要求”,体现了对大概念教学和单元教学的教学要求。
2.从单个走向群体
“2011年课标”中每一课的内容要求,从学习任务上来看比较单一。如“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的任务是“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仅仅局限在史实的知道和了解层面,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识记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比较单一。新课标对本课要求则不仅要“知道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史实”,更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得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和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的认识。全面对比后发现,新课标中内容要求使教学任务在形式上由单一个体转变为任务群体,在内容上由知识要求走向素养要求。
3.从知识走向素养
新课标内容要求的最大特点是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内容要求中也有相应体现。具体如下: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和历史发展的线索等,知道这些史料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并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得出具体的认识,体现的是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认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对文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要求,体现了唯物史观素养的培育。能够搜集史料,运用史料进行论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体现的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巨大变化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突出的是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三、教师教学的应对策略
基于新课标中内容要求呈现的变化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以更好地应对新变化和落实新课标要求。
1.寻找核心素养在内容要求中的体现
历史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及其解读材料,深入学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明晰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素养在内容要求中的表现。如历史解释素养的核心是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在新课标内容要求中应该呈现以下要求:一是学生需要学会对相应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进而能够客观地描述历史;二是学生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这样,在寻找内容要求中能否表现历史解释素养时,教师就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其他的核心素养也都有类似的着眼点。
2.将内容要求分解为具体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内容要求概括性强、容量大的特点,日常教学不能直接作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将内容要求分解转化为更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可以尝试以下做法:第一,把握内容要求中的关键内容,如涉及的基本史实、历史评价等,就需要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符合历史逻辑的教学设计;第二,针对不同的概括的内容要求,可先细化分类,然后给出具体的学习测评词语,如知道、识记、理解、概括、归纳等;第三,采用行为目标表述法来表述教学目标,如通过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形成无锡荣氏家族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在此过程中来认识整个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3.以内容要求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准确把握内容要求,围绕主题整体梳理教学内容。可以是基于单元主题学习整合教学内容,像“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的内容要求是无法分割到每一课的,而是需要进行单元的整合。单元教学以“抗日战争”为主题,从抗日战争的几个阶段,梳理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从中感悟伟大的抗战精神和抗战胜利的重大意义。也可以是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本课抓住了“江南”这个概念,设计“何处是江南”“因何而美丽”“能不忆江南”“共创好江南”四个层级,以“因何而美丽”为重点,把东晋南朝政权更迭、北方人口南迁纳入江南地区开发的重要因素进行讲解,由浅入深,由知识到情感,不断推进。
4.将内容要求的变化落实到教学设计的优化升级上
新课标的正式出台,必然会引起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其实,新课标的落实并不是原有教学设计的推翻重来,而是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优化升级,关键之处就在于落实新课标内容要求的变化之处,也就是设置学习任务群。
如本课在讲述“南朝政权”时,在完成了解朝代更替的任务基础上,补充史料“侯景之乱”,并设置问题,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社会安定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民对国家统一、安定的渴望和期待,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人口南迁”环节,则通过史料分析、问题驱动等任务,进一步追问“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的影响”,以此得出认识:人口南迁在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了江南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南方民族融合,进而使学生认识到江南地区的开发是全面的。在“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这一片段,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区域的开发不能局限于对国家南北经济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量,为隋唐文化繁盛奠定了基础;认识到江南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通过以上教学环节的升级设计,由单一的任务变成整体推进的任务群,达成“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和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的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