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涛
数字乡村是网格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发展背景下所形成的新型概念。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效应用,能提升农民现代信息技能,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还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建设以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为前提,在综合考虑数字理念与乡村特性的基础上,充分使用数字通信技术创新拓展传统网络与新型网络,以此构建以人为本、资源整合、多元协同与能力提升的乡村发展格局,进而有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
一、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民数字素养提升存在的实际困难
(一)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较薄弱
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前提。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河南省部分乡村地区受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数字化产品未形成有效覆盖,部分农民对5G、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认识不足、使用率不高。这不仅会延缓数字乡村建设的步伐,还会影响农民数字素养提升的质量和效果。
(二)乡村内生文化的阻碍
受传统观念影响,乡村地区部分农民在一定程度上与外界保持相对独立的关系,在面对新生事物时容易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在实际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乡村地区部分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意愿不高,增加了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难度。在实际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期间,受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部分农民的科学文化与知识储备不够,数字化产品使用能力不高,对数字网络社会基本信息的接受能力不足,影响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效果。
(三)乡村地区数字人才储备相对不足
在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推进过程中,高素质、专业化数字人才储备是决定推进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数字人才不仅可以对数字文化进行宣传和教育,还可以发挥自身的示范引領作用,推动数字素养优化发展,以此提高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质量和效果。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整体数字素养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质量和效果的关键,但是受农村区位因素影响,数字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培养机制与培训平台都相对薄弱,农民数字素养整体培育效果不佳。
二、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高素质农民的培训实践现状
(一)培育项目相对缺失
数字乡村建设相关知识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逐渐受到重视,无论是经费投入,还是人员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整体来看,高素质农民培育对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平台等现代化数字信息平台的使用率并不高,培育内容以农业政策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对电信、金融、电子商务、交通及物流等方面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利用的培育不到位,与数字乡村建设有关的培训内容仍显不足。
(二)参与培育的积极性不高
在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部分农民对数字乡村建设的认识不足,参与培育的积极性不高,大都以被动参与为主,部分农民甚至以家务和农活为借口不参与培训。同时,数字乡村建设的课程大多通过宣讲的方式开展,农民不能直观感受信息化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这也导致其参与培育的积极性不高。
(三)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融合度较低
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的相互融合,充分利用数据信息,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从实际培育情况来看,数字技术培训内容大都具有独立性,缺乏与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的融合,给农民提供的直接帮助不明显,这不仅挫伤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还影响了培训的整体效果。
三、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高素质农民的培训实践思路分析
(一)优化培训模式
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丰富有效的培训模式对培训的实际质量和效果影响很大,良好的培训模式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强化培训覆盖面积,还可以强化农民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此提升培训知识的实际应用质量和水平。
一方面,高素质农民的培训地点可以放在田间地头,邀请有关专家到现场讲授知识,使受训农民对数字乡村建设产生直观了解和认识,有效带动其主动参与数字技术学习和培训,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相融合,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优化发展。以优秀典型案例为基础,对其他区域的数字乡村建设思路和成功经验进行分享,组织农民前往外地参观,对成功经验与示范点的建设思路进行了解和学习,通过实地观看感受,让农民真正认识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效提升培训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高素质农民培育要坚持“一主多元”的方针,充分结合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开展集中专题培训,围绕数字乡村建设重点内容进行全面讲解,采用集中培训和实地观摩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农民对数字乡
村建设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同时,有关部门要通过发放技术手册、学习资料、课程微视频等方式,引导农民开展自学,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集中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要建立专门的服务支持小组,通过微信群、QQ群、热线回访电话及实地回访等方式,对农民的实际掌握情况与应用情况进行回访,强化培训时效性与全面性。同时,培训模式可以基于数字乡村建设的特点,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优化。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以专家现场讲解和技术指导为主,而常识和政策等内容则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制作碎片化教学视频与公开直播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既不耽误农民农忙,又便于其了解并掌握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难题。
(二)开展摸底调研
乡村地区人员类别复杂,各群体之间的文化素养与知识需求差异较大,在基于数字乡村背景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时,要根据不同类别人群的实际需求,搭建分类专题培训网络。同时,与现场教学观摩实践相结合,推动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最终反哺数字乡村建设,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优化发展。
开始培训前,培训机构要对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摸底,收集汇总整体人数、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年龄等数据,以此为基础对培训对象合理分类。同时,培训机构要把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遴选出来,根据专家教授课程特点和面向人群进行点对点匹配,构建针对性的专题培训课程模式。
培训机构针对乡村管理人才,重点从数字乡村规划设计、乡村信息基础治理数字化建设等内容进行专题培训,满足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质量的有效衔接;针对创业青年、产业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等,培训则要以“三农”数字化信息服务为主,把数字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重点开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标准化、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设施种植关键技术、畜禽疫病防控核心技术等内容的课程,以互联网信息化思维,带动数字化技术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有效助力农民把数字技术用于实践,提高数字乡村建设质量和水平。
(三)完善评价体系
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对高素质农民的培训实践,除培训模式与培训规划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影响也比较明显。有关部门要构建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强化监督与指导,完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系,加强对培训组织管理与参训人员的规范约束,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培训后期要以农民为主体,引导其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展开评价,了解其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助力后续高素质农民培训的优化与发展。
(责任编辑 刘沛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