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行车》编辑部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国家持续推动品牌建设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部署多方面举措,持续推动品牌建设,为质量工作中长期发展助力。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制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着力推动品牌建设”,提出到2025年“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到2035年“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的明确目标,为推动我国品牌建设取得更大进展提供了路线图。
《纲要》中的发展目标具体内容为:“到2025年,品牌建设初具成效,品牌对产业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一流企业创建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基本形成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影响力创新力显著增强的品牌体系,品牌建设促进机制和支撑体系更加健全,培育一批品牌管理科学规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一流品牌企业,形成一批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品牌、区域品牌,中国品牌世界共享取得明显实效,人民群众对中国品牌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到2035年,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中国品牌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力支撑,形成一批质量卓越、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布局合理、竞争力强、充满活力的品牌体系全面形成,中国品牌综合实力进入品牌强国前列,品牌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组织保障方面,《纲要》突出强调了以下四点。
(一)加强组织协调。坚持党對新时代品牌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品牌建设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认识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强化组织实施,完善工作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会同中宣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对品牌建设加强指导,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品牌建设工作。
(二)营造良好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构建适宜品牌发展的产业生态和制度环境,健全品牌发展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监管。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推进品牌建设方面深化改革创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推动城市商圈、重点商业街区、社区生活网点、步行街等错位发展、优化布局。不断完善品牌建设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建立品牌管理体系、提高品牌培育能力。健全国家质量奖励制度,鼓励地方对质量水平先进、品牌影响力突出的组织实施激励。
(三)培育品牌标杆。鼓励重点行业和领域企业开展品牌建设行动,培育一批重点行业和领域精品品牌,打造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发挥品牌标杆示范作用,引导区域、行业、企业开展对标提升行动,增强品牌培育和管理能力。适时总结推广全国品牌建设典型经验和做法。
(四)加强品牌宣传。深入开展中国品牌日、“质量月”、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爱护品牌、享受品牌的良好氛围。围绕“中国品牌 世界共享”主题,持续办好中国品牌博览会、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行业和地方特色品牌创建活动等。鼓励开展中国品牌海外展示专题活动,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行业积极规划和落实
品牌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以及《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等部署,充分发挥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在行业强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中国自行车协会特编制了《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十四五”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指出,“十四五”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基本原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示范引领、协同推进。加强示范引领,引导企业坚守专业精神、工匠精神,助推行业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协调发展。
(二)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品牌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促进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三)适应产业、接轨国际。结合行业发展实际,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品牌和标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品牌价值和标准话语权。
关于“十四五”品牌建设的主要任务,《指导意见》提出以下六个方面。
(一)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清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
进入新时代,自行车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行业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建设品牌和标准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意识,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用产品打造品牌,用品牌赢得市场;培育核心技术标准,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拥有自主品牌,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将核心技术标准和自主品牌进行有机结合,才可能有持续发展。全行业必须要高度认识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支持、积极参与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
(二)创新工作机制,开展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统筹推进
鼓励企业建立品牌和标准化工作管理机构,明确人员和职责;发挥行业优势,拟定合理的品牌建设实施步骤和阶段性目标,确定品牌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开展国际品牌、国家品牌、行业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多层次品牌体系研究;发挥协会领导团队、地方协会、检验机构和骨干企业的作用,整合行业资源,合力推动行业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
(三)深化品牌培育,推动优质品牌国际化
重振老品牌,优化品牌组织体系,传承中华老字号品牌精神;鼓励骨干企业制定品牌战略,培育一批领军品牌;鼓励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品牌类奖项,积极参与“中国品牌日”“行业流行趋势发布”等活动;支持企业建立健全品牌培育管理体系,科学开展品牌培育活动,提升自主品牌形象,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推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引导集群内企业标准协调、创新协同、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提质升级;支持企业通过重组、战略合作等形式,成立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深度参与产业全球化。
(四)深化国际合作,积极推动行业品牌和标准“走出去”
支持品牌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国际品牌企业合作,提高品牌国际化运营能力;鼓励优势品牌企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际化品牌管理人才和经营理念,建设海外研发设计机构及营销渠道;支持品牌企业参加国际展览展销,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品牌产品出口比重。
(五)提升服务能力,推动品牌建设和标准贯彻实施
鼓励行业所属机构、专业机构建立健全品牌培育专业化服务体系,制定宣传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标准,完善品牌培育成熟度评价机制;支持品牌培育和运营专项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设计创意、市场推广、公共平台等服务,加大面向中小企业对品牌服务需求供给。
(六)整合各方力量,加快品牌和标准化人才隊伍建设
立足于行业长远发展,集聚各方力量,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品牌和标准领域专家;建立品牌和标准人才培训服务机构,形成多层次的品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品牌和标准人才培养实训基地,重点培养懂专业、懂外语、懂规则的复合型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的青年人才;建立品牌和标准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探索建立国际培训基地,培训专业人才到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发挥内培外引双动能作用,打造一支具有奉献精神、高专业素养、有实战能力、结构合理的行业品牌和标准化人才队伍。
在此基础上,《指导意见》又专门设置“保障措施”一节,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品牌建设工作的五项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积极向品牌和标准主管部门汇报行业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情况,努力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的意见和诉求,确保行业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充分发挥行业组织、骨干企业及相关机构的作用,共同推动指导意见的实施。
(二)增强服务意识
通过品牌建设和标准化服务机构工作思路的调整,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标准验证、质量诊断、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机构,不断拓展品牌和标准服务领域和内涵,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引领品牌和标准服务转型升级。
(三)强化示范引领
通过开展行业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示范企业认定工作,树立一批品牌和标准化示范标杆,以品牌建设和技术标准引领产品质量提高,促进企业品牌管理水平和技术进步,发挥示范企业的标杆作用;通过实际工作考查,选拔品牌和标准化模范工作者,激发品牌和标准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四)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行业品牌和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各方新闻媒体积极参与,创新宣传形式,开展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宣传,充分报道传播国家品牌和标准化工作政策、规定等信息;传播报道行业品牌和标准化活动的信息;传播报道国际品牌和标准化工作的信息;推动共建共享行业品牌和标准化信息数据,营造行业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良好氛围。
(五)落实相关政策
多渠道收集各级政府部门为鼓励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的政策和措施,方便企业享受品牌和标准化优惠政策;努力为积极参与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的企业提供一切必要服务;推动建立由政府支持引导、协会搭建平台、企业积极参与、相关配套资金落实的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推进机制。
为深入贯彻落实《纲要》和《指导意见》,中国自行车协会开展了一系列品牌建设工作,建立行业品牌联系人工作机制,发布《可持续时尚企业指南 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时尚产品指南 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团标及《2022年度行业品牌发展研究报告》,组织两轮车时尚品牌周活动,开展行业品牌建设调研等,引导行业企业建立健全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提升行业自主品牌形象,提高消费者对行业品牌的认知度,进一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