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色彩视域下的文化自信塑造
——以服饰色彩课程为例

2023-07-24 00:51南通大学张圆君孙晔
艺术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汉服服饰

南通大学/张圆君 孙晔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丰富的自信。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①传统服饰色彩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人们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它的学习和传承有利于文化自信的建立与增强。现今的高校艺术教育也需要建立一种文化自信,在艺术教育领域特别是服装设计领域发扬优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色彩中的文化自信

在人类历史上,作为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伟大的中华文明,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中国自古以来称为“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与服饰息息相关,《春秋左传正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可见,华夏一词,不仅是地域的象征,还有服饰的寓意。《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我国作为礼仪之邦,传统服饰文化可以展现出一个国家所有的礼制与气度,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经济、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中国的传统服饰色彩历史文化同样传承了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基因,自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我国传统服饰经过了数千来的历史沉淀,现已形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传统服饰文化遗产,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我国古代的人民已经有了审美能力,懂得美化自己的生活各处,并已发明了染色,古代五色观“五色”一词的出现,应追溯至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中记载道:“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至东汉时期《说文解字》中收了表示颜色意义的字约75个,此后每个朝代的《舆服制》都会记载服装、服饰配件、车马装饰等色彩和款式的不同。中国服饰色彩文化制度是我国民族思想文化根源、社会生活、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综合体现,通过深入研究和认识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而高校更是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核心地,,是发展民族文化自信度的必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对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兴盛有着巨大意义。

紫草染色

苏木染色

现今高校在文化传承、设计创新方面,与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发挥着同样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高校服装设计课程中更应该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任务,例如在服饰色彩课程中,关于汉服色彩的部分,在服装制作时面料颜色由于出土的文物颜色不明,特别是早期的服饰因为时代久远没有办法保持其出土时的色彩,服饰的颜色基本靠古代绘画和推测,可以根据《本草经》《天工开物》《明会典》《物理小识》等古籍,完成中国古代服饰植物染色的色彩复原,汉服的色相可以作为现代染色的参考,形成色彩复原样本,最直观的复原古代服饰的色彩,发扬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使汉服复原和传播更加准确。在教学中除了在实践部分复原色彩外,还必须从理论方面着力介绍我国的服色文化,在古代服饰文化中,色彩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服饰中最绮丽的视觉符号,人们的意识形态、社会阶级、思想文化使服饰色彩带有极强的符号化的特征,汉服的色彩早已超越了其色相本身,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色彩呈现出儒释道的传统观念,体现了自然的崇敬和生命的追求,表达出“天人合一”的中心思想。例如儒家崇尚的五色系统,它和五行、五宫、五声都息息相关,它的影响曾经贯穿中国整个封建时期,从日常生活到天地神灵,都曾受制于这个系统,覆盖过东亚地区,制约过数亿人口。若能深刻研究其重要性,不难发现,它和甲骨学、敦煌学、红学一样值得人类关注。例如楚人崇火尚赤,刘邦建汉后以秦的继承者自居,将水用于汉的德运,五行配五色,水应对以黑,所以理论上汉最为尊贵的颜色应为黑色,但是刘邦既要吸纳秦人也要稳定楚人,于是外黑内赤的朝服便出现了,直至后来汉武帝推翻这种服色理论改为尚黄也是和五行中的土德有关联②,古人的服色理解是与其人文价值乃至哲学体系相关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追求气韵,呈现出传统道家与儒家的美学观念,使得服装上的“象外之韵”有了较为深刻的体现,可见以服饰色彩承载文化自信,是从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这种文化的传承,源于我们深厚的历史积淀,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服饰文化,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中回望历史树立文化自信。

二、服饰色彩课程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实现路径

(一)借用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理论教学,在课堂中培育文化自信

课堂教学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主要途径之一,服饰色彩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中国传统服饰色彩课程的设计不但要教授和延续我国历史文化而且还要立在“发扬”两字,长久以来,人文教育和服饰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服装是中国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媒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追求“洋品牌”,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的服装行业需要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汲取精髓,中国传统色彩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这也是服饰色彩课程建设的初衷,课程的内容吸纳传统服饰色彩,与文化研究、流行趋势、信息技术各方面紧密联系。对于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普通的教学方式所传授的东西都是定量化、规范化的,对于史论的部分亦是如此,个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尽相同,不是讲授的知识越多吸收得越多,传统的文字加图片的PPT形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创作性思维,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恰恰需要发散性的思维和创新的设计能力,这就需要引入现代教学技术,打破实体课堂的局限性,大胆采用新媒介、新技术、新方法,把混合式教学理念的创新与传统理论授课结合起来,全面营造教学氛围,在授课过程结合现代技术手段中采用主题探讨式互动、精选案例式互动、多维思辨式互动。

初步调研,提升服饰色彩文化的魅力——主题探讨式互动。首先,树立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服饰色彩的大体认识,从感性的视角了解服饰文化内涵,围绕服饰色彩的相关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其方式通常是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存在困难、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整理。涉及的主题应尽量贴近大学生生活,使其认识到中华传统服装色彩的意义,引发继续探索的欲望,教师通过互联网筛选和汉服色彩有关的短视频,举出例如“影视剧中的明代服饰色彩”“寻找汉服类视频博主的用色失误”等主题,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初步调研,能充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拓宽课堂视野,可有效地充分运用网络语境下的传统教学模式,选择具有实景观展体验的服饰类及相关博物馆,如中国丝绸博物馆数字展厅、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山东博物馆(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陕西历史博物馆数字展厅等,通过VR全景技术,将展品、语音、视频、3D等多媒体手段相结合,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实现展览布局、藏品细节、文创设计的在线展示,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展示千年以来中华服饰及纺织品的演变和发展,大大地扩展博物馆的延伸空间,带领学生身临其境的赏析线上展品,扩展学生知识面,传递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气派风度,最大限度的拓展博物馆和线上教学的功能,展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样貌。通过初步主题探讨、相关博物馆的VR 展示,完成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初步调研。第一阶段,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在课程中增加服装色彩的历史背景、人文艺术等内容,围绕传统服饰色彩发展,提出对文化现象的反思,意在培养学生资料信息检索、分析推理、文献总结的能力。

深入研究,感知传统服饰色彩的理论性——精选案例式互动。在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基础上,运用慕课、微课等多媒体呈现精选个案,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在线上浏览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时可以发现,紫色作为展厅主色调、金色作为展厅辅色调贯穿始终,不同色调的紫色背景加以金色的立体字进行说明阐释,运用顶部如意云头纹吊灯和展墙上部丝织物光带营造出的金色光晕来衬托环境,除了紫金这种色相可以带给现代观众典雅与静谧的氛围感之外,更重要的是来自汉代以来就有怀金垂紫的服饰色彩文化。深入研究的部分,可根据第一部分的展览提出较为专业的色彩问题:“在中国古代服饰色彩中紫色系服饰的变化”等,需要学生分朝代对传统紫色系的用色制度进行归纳总结,选取一到两个进行精选案例式互动。例如明代服饰集华夏服饰之大成,明初在色彩上也延续宋制,《明史·舆服志》卷六十五,志第四十二、四十三中,详细记述了从皇帝冕服以至文武百官、士庶僧道等各个社会层次人的着装帽饰及其所染色彩方面的具体要求,从而表明了这些人所处的社会身份地位和级别上的差异,也反映了明帝国统治阶级所要求的“尊卑贵贱,望而知之”理想的社会阶级格局。在用色制度中不难发现服饰色彩中缺少了紫色,自古典故就有齐桓公好紫,战国时期就有金印紫绶,汉代《后汉书·冯衍传》记载“经历显位,怀金垂紫”,唐代白居易在诗中说“有何功德纡金紫”,这里指官员公服三品以上服色用紫,配饰金鱼袋。紫色虽然不是儒家的正色,即使在程朱理学的宋代任也沿用了唐代的“赐紫”制度,但是在明朝,洪武元年紫红曾一度成为高级别官吏朝服与其命妇冠服所用色,民间禁用,至洪武五年这一禁令被放开,“民间妇人礼服唯紫絁”不管质料怎样,一般百姓都在洪武五年就可以服紫,不过在天顺二年的律令中,官民衣服又皆不可用紫,而这一的律令中已经把紫当成是宫廷的专属颜色了,与前朝相比,更加严苛。这就使紫色先由贵族走向平民,又从民间回到皇家,类似这种服饰色彩等级地位转移的原由,应结合中国文化史、社会史等方面解析,可引导学生选取紫色相关案例分组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搜集相关染色书籍。第二部分了解服饰色彩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利用现代科技方法搜集各种图文信息,集成丰富多彩的研究材料,旨在培养学习者研究意识和调查技能、组织能力等方面。

实践总结,设计传统服饰色彩的服饰——多维实践式互动。由前面一阶段精选案例式互动中总结和归纳出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的用色和文化属性,了解中国服饰色彩的魅力,在设计中如何运用,就要进入在最后一个实践阶段,进行以中国传统色彩为主题的设计作业实践,要求学生根据古籍进行草木染的实践,在棉麻等纺织品上进行植物染色,再对几种色彩进行分析和提炼,内容包括传统色彩的灵感来源(了解传统色彩的构成形式)、色彩的理论性解析(分析色彩的来源及查找文献资料)、传统服饰色彩在服装中的运用(融入传统服饰配色原理),要求学生在之前的课堂学习中充分掌握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的基础知识及染色知识,并对染色问题、固色问题、设计问题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例如上一阶段的紫色系研究,可从唐代的古籍中寻找紫草、茜草、苏木等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然后紫色、紫红、深红、大红、深粉、蓝紫等色相,再寻找传统绘画、壁画着手寻找紫色系服饰为灵感,分析其背后的理论意义,对传统服饰的色彩或者图案进行采集、重构、转化、设计,最终制作出围巾、服装等服饰及配件的设计方案。本阶段课程主要聚焦于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染色与设计,可以考查学习者对传统颜色理论知识的概括能力、对传统颜色形态的提炼能力、对传统审美心理的推导能力等方面。

(二)塑造个性化中国传统服饰色彩内容,在内容上中培育文化自信

在塑造中国传统服色文化内容上,除了按照传统内容,从朝代和色系两个方面解释中国传统服饰色彩,还可以用专题讲解的方式从两个方面着手:结合影视剧作品,贴近大学生生活;结合地域特色,江南及周边服饰色彩。结合影视剧作品,贴近大学生生活。古装剧是我国一个特有剧种,据调查显示当今的古装剧有56%的群体是20-30 岁的年轻人,随着文化复兴,我国对古装剧的制作也更加精细和考究,许多服装作品都按照传统绘画创作中汉服的形式与颜色一比一还原,从2000年开始,逐渐有人开始穿着汉服出门,2007 年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议案,2008 年中国首部反映汉服运动的图书《汉服》问世,再到今时今日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着汉服毕业,如今汉服已经是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最常见的服饰,在服饰色彩的教学中可结合相关影视作品,以调动中国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对中国传统与中华文化的自信。《清平乐》中演员的服饰,较好的还原了宋代的服饰,为我们勾勒出宋朝雅致内敛的韵味;《尚食》中能够看到非常鲜明的明代色彩,宫女侍卫在服装色彩上都比较严谨;“点染华章——影视剧主题非遗服饰秀”展出了《骊歌行》《延禧攻略》等热门影视作品里具有代表性的40 套服饰,展现多种传统织绣技艺,针对影视剧中的服装设计来说,汉服的“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方式早已作为主要借鉴模板,而随着现代古装剧集影响的进一步发展,影视服饰也对中国大学生的审美观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授课内容上,可以根据朝代的不同展示影视剧中的服饰色彩,同时影视剧是艺术再创作不是纪录片,服饰的设计根据人物性格和场景需求所改变,利用此处,亦可带领学生根据所学正史知识寻找影视剧中服饰色彩的错误,从授课内容设置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中国传统服饰色彩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结合地域特色,讲解地区服饰色彩。中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在不同朝代的历史发展不尽相同,各地院校的课程内容设置,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有所增减,笔者的院校处于江苏,在授课内容上可以结合江苏的地域特色。江苏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上,如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其颜色富有“天人合一”的精神,《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蓝,染青草也”。青、蓝、白为主的颜色组合使蓝草这种天然色料与人文精神交相呼应,民间使用的蓝草染色技术可追溯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后来由青靛演变成青染工艺,已超过千年,自元明以后,在南通一带家家户户都有织女,简单原始蓝白二色的配搭,体现普通人们淳朴自然的审美观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再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在黑白灰色调的烟雨江南中,融合了较低饱和度的红黄色调,表现了粉墙黛瓦、雨中楼阁的水乡风光,其自然色调直接影响着地方风俗服饰色彩,生活在苏州乡镇女子直至今日一直保持着具有江南水乡特点的传统民俗服装,其服饰色彩采用大面积的蓝青两色、搭配小面积的黑白、并以极小面积的红粉等亮色作为点缀,地方特色非常浓郁,由于季节的变迁、年龄的不同以及礼仪的需要,其服饰颜色的搭配也会产生差异,春秋季水乡妇女服饰上装以花布土布拼接衫居多,色彩对比鲜明,鲜而不艳、艳而不俗,下装裤子多用蓝底白印花布或白底蓝印花布制成,与江南的碧水、蓝天、黛瓦、白墙融为一体,充分反映了水乡地区传统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服饰色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在授课内容上结合地域特色使服装色彩特色发挥的更加深远,传统艺术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三)发挥产学研三维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培育文化自信

大学通过与企业的联合研究,利用学习、比赛培养大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挂钩也是一直以来中国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内容之一,而网络大数据分析、一流学科构建、资源库建立、专业交叉、国际协作等也为中国服饰文化科研发展创造了先天优势,社会化学习与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设计的舞台。在服饰文化研究领域,高校同服饰类企业的合作、亚洲色彩论坛的研讨、中国服饰文化研究院的成立,构建起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三方联动模式。“全面梳理各民族服饰文化发展演变,逐步建立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理论体系和数据库;以文化传承创新为依托,加强传统服饰文化的设计创新和产业化研究;围绕高校传统服饰同时引导学校参加专业比赛,用学校专业和设计同行的眼光考察服饰设计作品水平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成果合作形式,通过整合厂商、行业协会、高校企业、地方政府部门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把学校课堂内容向外延伸,让学生课堂成果得到了延展,既可使他们的设计创作的社会意义最大化,同时又能培养他们对我国传统服装色彩的创造激情,进一步增强其对创作中国风服装的信心,从而做到学校在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下,积极联络整合院校、竞赛、公司,培养服装设计文化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通过对我国传统服装色彩文化历史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向高校企业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力求在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推广中国悠久而绚丽的传统服饰文化,从而更好地建设祖国形象、服务人民群众生活,塑造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三、结语

近几年的亚洲色彩论坛上除了会介绍和讨论以西方色彩学为基础的色彩服装、家居、工业设计以外,更多的诸如“文化遗产色彩”“中国美学体验”等主题也被学者们一一讨论,2022 年色彩论坛的主题为“色彩传承跨越”最直观地表现出了当代人们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解读和重视,这些无一不透露着人们对文化自信的塑造。近年来汉服的流行在青少年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热潮,汉服爱好者在着汉服的那一刻,便担当起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的新职责,汉服在国内外网站的浏览量持续上升以至于引起与别国的争论,对汉服的复原和传播,对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不仅仅靠年轻人,更应该由高校及相关科研和课程参与。不是简单的在购物网站上买来汉服就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对汉服的认识不能浮于表面,应了解每一个朝代服饰分类、服装形制、用色文化,探究服饰文化内涵以及其表现出的思想内涵,结合新时代的特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服装色彩文化。

杜甫在《丽人行》写道:“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李贺《秦宫诗》写道:“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白居易《缭绫——念女工之劳也》“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等等关于服装方面的描述,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的华美典雅之气,传达出传统服饰美学的多样化感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服饰色彩课程理应传承中国服饰文化。《集解》引《九家易》曰:“黄帝以上,羽皮革木,以御寒暑。至乎黄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古人服饰受到乾卦与坤卦的启发,效仿天地而做创制了上衣下裳,中国的服饰从来不是只有遮肤蔽体的功能,中国服饰的色彩也不是简单色染色,中国传统服饰色彩与天人合一的精神思想息息相关,沉淀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在高校服饰色彩课程中应深入地学习其精髓,认同其价值,萃取优良,提升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的理论建设水平,在课上发扬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塑造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高校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发展提供重要的学科支持。通过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可以看到服饰历史以及文化历史进程的一种演变,只有立足于文化自信,才能创作出中国特色的服饰设计,才能建设出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新形态。

注释:

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②陈鹏.汉初服色“外黑内赤”考[J].载《史学月刊》,2015(4):17-18.

③卜珺.溯本寻源传承创新: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马胜杰谈“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工程”[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7):29.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汉服服饰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动物“闯”入服饰界
汉服新“江湖”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上台说汉服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汉服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