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与养老机构合作共赢

2023-07-24 15:35许轩张妮娜岳向华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养老机构人口老龄化

许轩 张妮娜 岳向华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养老机构期待着新生力量的加入,以缓解养老压力与供需之间的矛盾。因此,以养老服务事业与大学生人力资源的需求互补性为立脚点,展开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养老机构的互助共赢机制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在养老志愿服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提出了健全养老志愿服务组织、完善激励制度、构建常态化运行机制等措施,以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足发展,为我国养老服务事业“降压”,也为解决老龄人口机构养老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大学生人力资源;养老志愿服务;养老机构

中图分类号:C913.6;G471.7;D66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2-0093-04

如今,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1]。它是中国人口再生产模式由“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的结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可被视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2]。面对中国日益庞大的老龄人口基数,中国养老机构的压力与日俱增。因此,需要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加强建设和培育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团队,以有效缓解养老机构的服务压力,促进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然而,大学生加入养老机构志愿服务团队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让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团队与养老机构合作共赢值得研究。

一、我国养老服务工作与大学生人力资源的需求互补性分析

(一)养老服务工作对大学生人力资源的需求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供需缺口大,迫切需要更多新生力量的注入。高校学生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较高的知识水平,可以完美胜任养老服务工作。大学生志愿者可利用课余时间,在养老机构协助养老服务人员为老人提供照护服务。服务内容可包含老人住宿环境的清洁,服饰和起居用品的清洗、叠放,陪同老人散步、游戏,倾听老人心声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要么耗时、要么费力,但这些活动的完成,可有效缓解养老服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从而提高养老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些说明了养老服务工作在劳动力层面上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存在需求。

当前,我国养老机构大多面临资金保障不足的情况,影响多项养老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养老机构本身的募捐方式大多影响范围小、社会知情度不高、筹集资金数量有限。而大学生有想法、敢作为,参与养老志愿服务于他们而言不会局限于照护老人的服务活动,他们还能通过宣讲、义演等方式为养老机构筹集社会善款,从而改善老人的生活品质。大学生可以把老人的晚年生活作为素材,撰写文章,编排情景剧、话题视频等,通过宣讲、义演、网络直播等方式向社会各界人士传达老年人的心声。通过这些广而告之的宣传方式,在社会掀起“爱老、敬老、孝老”的社会风气。养老机构会因此而被广大社会群体重视,得到来自社会更多的资助,用来改善机构的软硬件设施,从而提高整体养护环境,助力老人的晚年生活,并为以后的发展获取更多可能。这表明养老服务工作在获得更多社会关注上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存在需求。

(二)大学生对养老服务活动的需求

大学生在成长中多参加养老服务活动是“利己行为”,即大學生对养老服务活动存在需求。

1.课堂知识实践化,牢固掌握所学

田晓婷等(2019)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参加养老志愿服务意愿的专业差别的调查。其调查结果发现,医学生在养老服务活动方面的参与度比较高,明显高于经管、文史、理工等非医科专业学生[3]。对医学生而言,养老服务活动正是将所学投注于实践的好机会,可将自己所学的护理学、康复学、针灸推拿学等众多调治身心的方法在服务老人的过程中运用,达到学有所行、行有所思。此外,即使为非医科学生,如经管类学生也可将养老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联系课本,反思人口老龄化、社保制度等众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总之,参加养老志愿服务活动于大学生而言是一次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好机会,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达到学、行、思齐发展的效果。

2.课余生活意义化、丰富化

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是对内心世界的充实,也能够提高对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闲暇时间成为一名志愿者,将是一次高质量、意义丰厚的体验。大学生课业任务较为宽松,有较多的个人时间,但很多学生选择安逸,窝在宿舍追剧、打游戏。如若大学生选择参加养老志愿服务活动,将会收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感悟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实现自我精神世界的大丰收,从而使课余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

3.第二课堂学分激励,评优评先活动优势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创新,我国各高校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课业学习,对于学生的活动实践能力也愈加重视。在高校中,对后者能力的衡量即为“第二课堂”测评。第二课堂是指教学计划之外的课外教育活动它以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空间环境为主要载体,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服务性、娱乐性、思想政治性、保护性、有酬性等多种体验活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构成了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只有通过第一、第二课堂的学分检验,学生才可被认定为合格的毕业生。大多数高校规定,第二课堂学分必须修满固定值,才可予以发放毕业证。参加养老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满足学生们对于第二课堂学分的需求,是一种潜在激励。此外,在大学各种评优评先的活动中,综测学分的排名都是老师、组织看中的砝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养老志愿服务活动会在这些评选活动中更具优势。在学分和评优评先等校园活动方面,大学生对于养老志愿服务是有需求空间的。

4.感悟自身成就价值,提升社会自信

大学生初入社会,处于稚气与成熟的过渡期,社会认可度不高,所拥有的社会力量薄弱。这一阶段,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改变,容易出现认知失调,造成自我意识模糊的认知偏差。参与养老志愿服务能够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通过自己的行动可以帮助其他社会群体,可以用自己的光热照亮他人的生活。他们可以从养老志愿服务活动中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感悟到自己的价值,获得自我的归属感。深层次上,这种自我满足式的成就感有助于他们提升自信,对他们日后走好人生路途大有裨益。总之,养老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感悟自我、成就价值、提升社会自信的需求。

二、大学生在养老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在养老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人少、时短、频低,志愿服务人员不稳定

由于受到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娱乐生活的吸引,投身养老志愿服务的学生较少。团队在进行养老志愿服务时,由于对人数有限制,因此往往工作量较大,易产生倦怠。此外,养老志愿服务团队参加服务时,每次的活动仅三四个小时,时间不足。除去熟悉环境和收尾工作时长,真正的服务时间更短,服务效率不高。大多数志愿服务开展活动频率不高且不稳定,主要集中于学期后期(因为学期末的学分要求)、节假日期间,每学期平均志愿活动次数为仅2—3次。养老志愿服务团队活动频数较小,降低了接受服务老人对此活动的参与度与认可度,长此以往会影响志愿活动的发展,难以发挥其真正价值。不少参与养老志愿服务团队的同学是出于好奇,往往几次志愿服务的新鲜感过后便会退出。团队成员的不穩定会造成团队服务活动缺乏连续性。在新队员加入后,又要耗费认知、培训时间,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团队的工作效率会受到很大影响。

2.志愿服务供给方与养老需求方存在供需矛盾

李凯芸等(2019)调查大学生参与助老志愿服务推进情况表明,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团队在服务内容上,文娱活动、心理疏导、康复训练及其他类的活动基本能够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日常陪伴、家政服务、生活技巧类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的供给远超过需求,而老年人需求较高的知识科普类志愿服务活动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4]。由此推断,养老志愿服务团队提供的服务与老人所需求的志愿服务内容有所出入,两者存在供需不匹配的矛盾。

3.志愿服务人员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在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团队中,有的同学专修或选修过护理学、康复学、照护学等,这些同学的养老服务水平较高,具备养老志愿服务的能力。在团队中,也有部分同学参加过多次养老志愿活动,这些过往活动经验使得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更加出彩。但是也有一些同学并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仅仅凭借热爱加入服务团队,从而导致团队内养老志愿服务人员技能高低错落,质量参差不齐。从整体来看,大学生志愿者对相关理论未进行过系统学习,实践经验不足,照护能力有限,整体人员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4.服务项目缺乏创新性,影响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指出,居家养老服务包含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等内容[5]。长久以来,大学生助老志愿服务项目主要包含家政劳务、康复训练、精神陪伴、文娱活动、社科知识普及等内容。大学生志愿者每次面对相同的照护场所,花费同样的时间,提供相同的服务,久而久之就会减少对志愿服务的热情和兴趣。服务项目的内容和形式固化,缺乏创新性,使大学生们在心理上产生隔阂,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二)成因分析

1.缺乏常态化的组织部门、管理机制和长期规划

现如今,大学生养老服务志愿团队依托活动社团或是学生们自行组织的小队伍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没有稳定的架构,聚得快,散得也快。养老志愿服务团队也缺乏日常勤务的管理制度,团队活动的预设安排、活动总结、学期总结等没有如实进行,团队成员的日常考勤、活动表现也缺少记录。日常管理机制的欠缺不利于组织的凝聚和长期发展。大学生养老志愿活动出现频率较低且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团队缺少长期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长期规划的指导,团队行动目标不明确,具有涣散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服务团队成员的稳定性。常态化组织部门、日常管理机制和长期规划的缺失是目前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团队在组织管理上的弊端,团队的长久发展受限于此。

2.缺乏与养老机构的协调协商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服务供给方与养老需求方存在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志愿服务团队与养老机构间协调合作机制的欠缺。在每次提供养老志愿服务前,团队组织没有与养老机构进行有效沟通,未对养老机构真实所需有足够的了解,从而造成养老志愿服务供需双方的脱节。另外,我国法律中已有关于志愿服务风险的条文,例如,对于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时造成损害或者产生危害行为的,应当依据《民法典》《侵权损害责任法》及有关法规约定承担赔付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志愿服务中重大伤害的责任认定问题。但是在一些细节上,志愿服务人员与老人之间发生的安全事故中所产生的风险责任的不可判定,会对双方合作关系产生影响,也正因为这一隐形风险,降低了大学生对于养老志愿活动的参与度。这些不可判定风险的发生,是由于双方的事先沟通机制出了问题,没有在志愿活动前针对照护志愿活动中出现的安全风险问题进行责任划分,也表明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缺乏与养老机构的协调协商。

3.缺乏对志愿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

养老志愿团队中成员整体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专业培训。一次完整的志愿服务要由计划、组织、培训、活动和评估五部分组成,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的价值,这表明在志愿活动中要重视“培训”。绝大多数养老志愿服务成员之前从未接触过老人照护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操手法,是养老志愿服务的新手小白。若没有经过对他们进行培训而直接进入“活动”部分,会致使养老志愿服务质量不高,还会造成团队成员的不稳定。

4.缺乏对养老服务的完整性认识,存在固有偏见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人们对此的认识仍然受到传统思想的桎梏,认为养老志愿服务是又脏又累的讨嫌事。由于这种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于助老活动存在固有偏见,限制了大学生参与养老志愿活动的热情。部分大学生对于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刻板印象是对其缺乏完整的认识造成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团队的壮大和志愿活动的发展。

三、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团队与养老机构合作共赢的对策

(一)高校建立健全养老志愿服务的组织部门

科学的管理运行可以有效推动团队的发展,而拥有机构严密、职能分明的组织构架是大学生养老服务志愿团队获得长足发展的先决条件。就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情况来讲,可以参照“公司制”的组织结构来构建精简高效的组织队伍,即“一主三部”机制。具体而言,上设一个执行主席部,下设组织部、事务部和外联部三个部门,各司其职,互不干涉。执行主席部由下设的三部门的部长组成,在团队中担任执行主席的是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团队的校级负责人,主要负责团队的重大事件决判和年度计划制订、总结的撰写汇报等工作。组织部主要负责志愿服务活动的前期策划准备、组织开展、后勤料理和总结评估等。事务部是团队成员的日常管理部门,负责成员活动考勤情况、活动表现记录和定期的培训学习交流等。外联部兼任联络与宣传两个板块的工作,主要负责与学校、养老机构的沟通协调,以及在校园内的招新宣传工作等。这种组织形式在保持统一指挥下,能发挥各部门的专业职能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团队的稳定性。

(二)组织部门与当地养老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运行机制

我国各高校要立足当地实际,与当地有志愿服务需求的养老机构进行协商合作,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取得双赢。首先,各高校志愿团队要摸排本地区的养老机构,确定养老服务活动开展的对象。其次,讨论志愿服务的时间、服务项目、服务须知等细节内容,并制订长期固态计划,实现常态化的合作机制。此外,对于志愿服务中的隐形风险责任要引起重视,要事先与被服务的养老机构共同对于照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责任认定问题拟定《照护风险责任认定协议》,将隐形风险带来的矛盾扼杀在摇篮之中,以便双方关系能够长久发展。

(三)完善对养老志愿服务的激励制度

志愿者活动的持续开展离不开各界的支持,志愿者也得以在活动过程中维护与自身相关的利益。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通过志愿者的活动经历来满足人们复杂的需求是志愿者活动长期兴盛的关键。针对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者的生理需求,学校和养老机构可以对其进行生活、学习用具的贴补,还可以通过政府对志愿服务的购买路径等方式来实现;通过制定完善的志愿活动细则和《照护风险责任认定协议》等完善的工作保障制度来实现安全需求。此外,還可以借助“时间银行”机制为养老志愿者谋取更多的福利保障。大学生养老服务志愿者将服务时间作为一种凭证,来为其向他人提供的服务背书。当他们自身需要帮助时,储蓄的时间可换取其他志愿者的等时、等质的服务,即为一种时间储蓄制度[6]。这种福利保障制度可以有效满足大学生志愿者的安全需要。为了满足成员们的社交需要,团队内可以开展联谊、团建等活动,为成员们创造社交往来的机会,支持成员寻找及建立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尊重需求的满足主要依托校方的嘉奖。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要积极与校方沟通协调,为团队成员争取更多的第二课堂加分和宣传嘉奖。例如,利用校报宣传栏和学院公告等媒介,每学期对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同学进行书面表扬。面对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要重视大学生志愿者在助老活动中的参与感。可以在与养老机构相关负责人的商议下开展答谢会,让志愿服务成员感受到自己被需要的自我成就感和社会价值,从而实现自我升华。为了保证大学生养老服务志愿者的热情长久不衰,需要定期与他们沟通,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鼓励支持。

(四)组织成员间展开定期培训学习交流

为解决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团队成员服务水平欠缺问题,开展对成员的定期培训学习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提升成员的照护技能。邀请护理学、康复学、老年心理学等与养老照护相关课程的老师进行授课,以提高成员们照护老人的理论知识。通过举办养老机构专职人员的照护技能系列讲座,提高成员们照护老人的实操技能水平。第二,兼顾对成员公益服务精神的引领和塑造。可以通过社会公益大使的事迹宣讲、公益手册宣传、在活动中对感受致谢的幸福感的强调、对自我成就感的肯定等方式,加强成员们对志愿服务的热情和归属感,提高团队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五)加强宣传志愿助老的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的发展中,校园是宣传助老思想的重要阵地。为了保障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长效发展,首先,团队负责人要与校方沟通,通过每学期开展一次助老主题的思想讲座,扩大养老服务的影响,获得更多关注度;其次,运用高校的既有特色优势资源,如校内广播站、校报、校刊等媒体推广志愿养老服务活动,扩大志愿组织的影响力;再次,高校可和全国各地社会养老组织联合,完善与社会养老组织相应的志愿咨询等社会文化内容建设,并把助老志愿咨询管理渗入到学校日常生活当中,以培养广大院校学生对建设养老志愿公共服务项目的思想文化认同感,从而推动高校大学生社会养老志愿咨询工作事业的长足发展。

四、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高度重视社会治理问题[7]。以养老服务事业与大学生人力资源的需求互补性为立脚点,展开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团队与养老机构的互助共赢研究,为治理养老机构人力资源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规模大、速度快且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的巨大挑战下,未来10年左右,是构建和健全我国老龄化应对体系必须抓住的时间窗口期[8],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一重大机遇,为克服老龄化提供智力支持和应对措施。探究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团队与养老机构的合作共赢,有利于缓解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压力,可为我国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考方案。

参考文献:

[1]   胡湛,彭希哲.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治理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18(12):134-155,202.

[2]   杨团.中国长期照护的政策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87-110,207.

[3]   田晓婷,孙唐水,和丽云,等.大学生参与养老志愿服务差异分析:以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为例[J].市场周刊,2019(7):143-144.

[4]   李凯芸,刘晓菁,郑亚晨.大学生参与社区助老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9(36):26-27.

[5]   刘妮娜.互助与合作: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模式研究[J].人口研究,2017,41(4):72-81.

[6]   李海舰,李文杰,李然.中国未来养老模式研究:基于时间银行的拓展路径[J].管理世界,2020,36(3):76-90.

[7]   胡湛,彭希哲.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治理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18(12):134-155,202.

[8]   葛延风,王列军,冯文猛,等.我国健康老龄化的挑战与策略选[J].管理世界,2020,36(4):86-96.

[责任编辑   妤   文]

猜你喜欢
养老机构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治理视域下武汉市养老机构发展问题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中国养老方式变迁与社会养老服务发展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我国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的概念性框架及其政策建议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机构现状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