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伟
摘 要:根据CGSS2017研究数据,通过回归建模研究CGSS2017中的房屋产权、房屋数量、房屋建筑面积和居住幸福感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房屋产权对居住幸福的影响程度是显著的;房屋数量直接影响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房屋城镇居民主观幸福感显然大于无房屋者,其所持有房屋数量越多幸福感越强;住房面积和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正向关系,住房面积越大幸福感越强。因此,为增加城乡居民幸福感,提高民众幸福指数,政府应当完善房屋供给结构与住房社会保障功能,以适应民众各个阶段居住需要。
关键词:居民幸福感;住房保障;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2-0089-04
引言
我国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20年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城镇化发展之快、程度之深、人口之集中,是其他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从未有过的伟大成就。但是,伴随着城市的扩张,一些城市病也逐渐成为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障碍,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住房问题。城市房价高、期房烂尾、产权不清晰、租售不同权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因此,缓解城市居民的住房困难,提高市民住房条件,已成为政府部门保障民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应有之义。但是,社会各界关于住房难题对城市居民幸福的作用机制还没有研究透彻,在住房问题上,哪些因素会对居民幸福感产生影响,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方向。本研究选取CGSS2017的问卷数据,以房屋中的居民幸福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最后对我国住房保障提升居民幸福感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从古至今,满足感获得感始终是人类的共同追求目标。学界对幸福感研究具有着长久的探究热情,而提高人民群众的满足感,从而获得幸福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因此,经济学、心理学、社会组织学、教育学等众多专业的学者都对幸福感进行了研究。在经济学方面,学者认为效用机制和幸福感息息相关,其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被广泛用来研究大众幸福感与经济行为。在教育学方面,主观幸福感能分解为目标价值、自我实现、社会评价等维度,主观幸福感是多因素的综合考量。住房问题是每个人生活中难以回避的部分,探讨住房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也是社会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方向[1]。经过文献研究发现,幸福感理论基础主要分为个体主义和结构主义两部分。建构在个人特点上的主观幸福感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并重视人口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决定作用;而结构主义则指出,个体福利是由其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重视结构因素对幸福感的决定作用。作为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住房也是影响居民幸福感最主要的外部原因。
(一)国内研究现状
基于房子的刚性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国内外专家们都认为,对于刚性需求者来说,房屋产权从无到有的过程会带来幸福感和经济安全感。对于投资者甚至是投机者来说,房屋产权在顺周期的时候会给持有者带来丰厚的经济汇报,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但是在楼市萧条、价格下跌的时期,反而会降低持有房屋产权的幸福感。高红莉(2014)认为,房屋所有权和居民幸福感明显关联,对于刚性需求者来说首套房屋产权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是最大的,此时的持有者对于房屋价格并不是特别敏感[2]。陈立文(2021)则指出,房屋产权本身就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外部性,作为家庭内部的公共物品,提高了家庭生活质量。而正向外部性也会继续促使家庭购置更多房屋,从而在结果上表现为房屋产权和主观幸福感的正相关[3]。蔡银莺(2021)认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在解决城中村问题和棚户区改造项目过程中,广大群众对于货币化安置和回迁房之间会面临两难选择。如果选择货币,那么购置新房仍然要拿出自有资金[4];如果选择政府回迁安置房屋,则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即便入住后也会面临生活设施配套的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
相较而言,外国学者的分析视角则更为多元。Kingston和Fries(2017)指出,土地和房屋是社会群体可以享有的重要遗产类别,在取得其所有权后,家人会更具满意感和幸福感,也将会使整个社会更加稳定。Green(2018)则指出,拥有自己的房屋将会让人们更主动地加入社会交流,从而推动社会融合,增加了幸福感,同時也因为居住环境的稳定性,自有房屋家中的儿童也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快速发展,并受到良好教育。而房屋资产价值也将作用于家人的行为并对家庭的整体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Nettleton(2015)认为,房屋产权是西方社会私有财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依附于房屋产权上的主观幸福感对价格是敏感的,房价下跌后个人资产缩水,即使持有产权者并不会真正卖出房子,也会感到相当的焦虑与担心,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这也表明个人所持有的财富水平并没有真正下降,也会让大众觉得受到了隐性的经济损失。另外,使用按揭贷款取得房屋的市民也会受到很大的精神心理压迫,不利于身心健康蓬勃发展。当房屋变成了一个约束对象后,幸福感也会下降。而房屋产权也在一定意义上束缚了市民权利,导致城市居民不能自由随意迁徙,从而减少了幸福。
(三)研究评述
学界对幸福感有着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以住房为视角切入的研究很少,国内外学者主要对住房问题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心理传导机制、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等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对于住房条件以及配套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定量分析较少。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在进行文献综述后,发现对于持有房屋的居民而言,不但存在着自有房屋产生的安全感、满足感,随着房价上升而产生的家庭财富增长同时也可以抵抗通货膨胀的影响[5]。对求租者来说,因为自身并没有房屋产权,所以也没有随着房价的上升而得到资产增长,因此房价上升反而对求租者造成了经济负担,并由此使得其家庭幸福程度下降。同时,住房面积也十分重要[6],住房面积越大,家庭的居住环境就越能得以提升,家庭的生活空间、个人隐私也越能得以较好保障,进而增加幸福感。为此,本文给出了如下三个假设:
假设1:拥有产权的居民幸福感更高;
假设2:持有房屋数量与幸福感正相关;
假设3:房产面积与幸福感正相关。
(二)研究数据与研究变量
1.数据来源
数据源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系和香港中文大学调查研发管理中心联合进行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7(CGSS2017)的问卷调查。本文所采用的是2017年的公开数据,剔除无效样本后,得到有效样本6 001个。
2.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居民幸福感。CGSS2017问卷中关于幸福感的问题是:“总的来说,您觉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福?”。回答则有五个选项,分别是“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说不上幸福不幸福、比较幸福、非常幸福”。本文把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说不上幸福不幸福归为“不幸福”,变量值定义为0;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归为“幸福”,变量值定义为1。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居民幸福感。CGSS2017中相关的问卷为,“总的来说,您觉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福?”回答则有五个选项,分别为“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说不上幸福不幸福、比较幸福、非常幸福”。在建模之前,本文把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说不上幸福不幸福这三个选项作为虚拟变量,定义为 “不幸福”,赋值为0;比较幸福与非常幸福归为“幸福”,赋值为1。
(2)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有三个,第一个解释变量是住房产权,根据问卷的结果,本文把拥有房屋产权,变量值为1;其他归于没有产权,赋值为0。第二个解释变量是拥有房产数量,根据问卷结果,将拥有0套定义为“无房产”,变量值为1;拥有1套定义为“一处”,变量值为2;拥有2套以上定义为“多处”,变量值为3。第三个解释变量是住房面积。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如表1所示,居民幸福感是定序型变量,居民幸福感均值为3.84,标准差为0.857。可以看出,在本文的6 001个样本中,居民幸福感还是比较高的,均值接近4,說明大部分居民认为自己的幸福感处在“比较幸福”的状态。房产面积的均值为110.74m2,说明居民的住房面积还是十分宽裕的,但是房产面积的标准差是96.965,说明房产面积的波动非常大,均值受到了影响,可能被面积的极端值过分提高了。房屋数量的最大值为4,说明有一部分群体拥有4套房产。最小值为0,说明有些居民没有房产。房屋数量的均值为0.280 6,说明6 001个样本中平均拥有0.280 6套住房,大部分居民是没有房产的。
(二)回归分析
由于本文使用spss25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核心目标是探究上述三个住房的解释变量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并验证上文提出的三个假设。
表2 分类表
由表2可知,本次的回归预测正确值达到了77.2%,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在表3中,房产数量的显著性水平是0.001,房产面积的显著性是0.000,是否有产权的显著性水平是0.007,三种解释变量的显著性都小于0.05,都在95%的置信区间内,三种解释变量对居民幸福感有显著影响。拥有产权的居民比没有产权的居民幸福感更强,居民拥有房产数目越多,幸福感越强;居民现有房产面积越大,幸福感越强。三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都大于零,说明居民幸福感和房产面积、房产数量、房产所有权这三个解释变量全部正相关。房产所有权、房产面积和房产数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75、0.247、0.896,说明房产数量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是最大的,房产面积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是最小的。从优势比OR值来看,房屋产权的优势比OR值是2.171,表明每当“是否有产权”这个自变量增加1单位,居民幸福感提升的概率为217.1%;房产面积的优势比OR值为1.28,表明房产面积每增加1单位,居民幸福感会提升128%;房产数量的优势比OR值为2.45,表明房产数量每增加1单位,居民幸福感会提升45%。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现有住房面积的规模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正向影响,即住宅空间面积越大,住户的主观幸福感就越强,假设3成立[7]。这和大部分学者的结果是相符的,也符合人们的主观意识。房屋数量关乎居住的经济利益,房屋越多,幸福感越好,假设2成立。同时,没有房产的人更加感觉不幸福,他们可能要承担高昂的房租,或者没有房子缺少归属感,这些都会降低居民的幸福感,假设1成立。
综上,本文给出以下相关建议。首先,要构建科学高效的用地供应体系。短期来看,可用作居民住房建造的用地供求缺少弹性作用,但是长远来看,土地供应具有互相转换的可能性[8]。所以,要构建科学有效的用地供应体系,既要管控好用地供给,又要统筹好用地构成。其次,要明确地坚守“房住不炒原则”,并且进一步使限购、限售、限价政策措施更趋细化,适应刚性需要[9]。最后,为了平稳楼市,推动中国房地产市场更加稳定健康地发展,从长期战略考虑,政府应逐步完善融资市场体系建设,以确保融资途径的合理顺畅,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降低居民居住成本,提高人民群众满意感获得感。
参考文献:
[1] 李琦,倪志良.公共服务支出提升了居民收入差距容忍度吗?——基于公共服务获得感的中介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1(8):31-42.
[2] 高红莉,张东,许传新.住房与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J].调研世界,2014(11).
[3] 陈立文.保障性住房居民福利认同、住房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J].财经问题研究,2021(11).
[4] 蔡银莺,张小珲,杨青.城中村更新住房补偿基底选取及村民政策满意度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21(10).
[5] 麻宝斌,杜平.新时代民众居住要求的主要特征:基于两轮问卷调查数据的比较分析[J].学术交流,2021(9).
[6] 农文钰,贾士军,蔡砥,等.不均衡样本下住房租赁市场承租人满意度研究:基于SMOTE和有序Logit模型[J].工程管理学报,2022(4).
[7] 陈星宇.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研究:基于文献的视角[J].经济师,2021(8):10-12.
[8] 林江,周少君,魏万青.城市房价、住房产权与主观幸福感[J].财贸经济,2012(5):114-120.
[9] 陈琳,李兰,谭建辉,等.居住模式、住房满意度与新市民留城意愿:基于广州市的实证分析[J].中国房地产,2021(5).
Empirical Analysis on Improving Residents Happiness through Housing Security
— Based on the 2017 China Comprehensive Social Survey (CGSS)
Zhao Shiwei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GSS2017 survey data,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ing property rights, housing number, housing area and residents satisfaction in CGSS2017.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impact of housing property rights on redidents satisfaction is obvious, the number of houses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residents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and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residents with houses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ose without houses, and the more houses they have, the stronger the happiness, the housing area is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The larger the housing area, the stronger the well-being. Therefor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happiness of residents and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eople, the functions of housing supply and housing secur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meet the housing needs of resid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Key words: residents sense of happiness; housing security; regression analysis
[責任编辑 彦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