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备考策略

2023-07-24 10:05王赵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观念记忆情境

王赵平

摘 要 高考备考是一项科学性和导向性很强的工作,笔者认为,高考备考教学应该立足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针对语文学科育人的要求,结合当前高中语文备考的现状、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特点。本文从备考的时间观念、传统的记忆方法、情境和阅读四个方面探讨落实“考查内容”的策略,以提升备考的有效性。

关键词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观念 记忆 情境

2019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高考评价体系”),该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一核”为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高考关系到我国人才选拔的质量,关系到我国人才资源强国战略的实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高考的“应试型”导向也广受质疑。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高考评价体系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关键能力为重点,以必备知识为基础,使高考考查内容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契合,真正体现教育是为国育才、高考是为国选材的宗旨。本文立足高考评价体系,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落实“考查内容”,以提升备考的有效性。

一、观念:备考从何时开始

在教师的观念里存在这样一个错觉:高考备考是从高三阶段开始的。原因大概有两个:其一,众所周知,针对教师的各种高考备考培训、研讨会、论坛基本上都是在即将或刚刚进入高三阶段开始的;其二,不少教师认为高考备考等同于考情分析、答题技巧、答题方法的训练。在各种备考培训会上,老师们交流、学习最多的也是考情前瞻、解题方法和得分技巧。并且,备考的课堂也主要是以这些方法和技巧作为授课的中心内容。笔者以为这种错觉会导致高考备考工作的滞后,给备考带来负面影响。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更加侧重对考生的能力和素养的检测。而按照常规备考观念,通过高三一年时间的备考显然无法应付高考的现实需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备考打的也是一场多元素的“综合战”,而只按考纲的条目去备考,并不见得就一定有效。在越来越趋向于以“能力命题”的高考语文试题中,考生的语文素养往往是一决高下的最终筹码。这不仅需要语文老师的一种大视野、大情怀和大智慧,更需要学生的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可以这么说,高考备考备的是“能力”和“素养”,高考评价体系既淡化了常规教学和备考教学的界限,也淡化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界限。正因为如此,教师不必为“应试”背负太多的道德压力。因此笔者认为,一切的高中教学都是高考备考。基于这个判断,高考备考实际上在高三阶段之前甚至在高一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当然,笔者并非要求从高一开始,就用高三的教学强度规范教师的日常教学,而是从高一开始就把备考意识贯穿到语文教学中,提前播下语文备考的种子。

二、记忆:传统方法亦有生命力

“素养”和“能力”是两个笼统的概念,对它们的考查只能依靠具体的试题来落实。“在命制试题时,要以问题情境为载体,加强对基本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的考查,体现高考试题的‘基础性”,由此可见,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并非退出了高考命题的范围,相反,必备知识中“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与方法”都非常明显地指向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在高考考查内容中依然占有很大比例。“素质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主要体现在前一阶段学习成果是后一阶段学习成果的基础。扎实牢靠的学习成果是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坚实基础”,而这些知识已经被证明了它的正确性与科学性,考生无需过多阐发,只需理解甚至识记就可以了,因此诵读、记忆、背诵、默写等传统的学习方法仍然重要。

以2022年全国乙卷的第11题为例,四个选项分别考查“食”“放”“靡”“悲”四个实词的含义,以课内外知识关联的形式来呈现。考生不仅要识记课内的文言词语的含义,还要准确判断在考卷具体语篇中的含义。又如2022年新高考I卷的第11题,不仅考查了文言实词“蔽”,还考查文化常识“寡人”“乘(百乘)(千乘)”“国门”的内容,这类相对机械的知识只能靠“记忆”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来获得。对这类基础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透彻、记忆牢靠,让这种理解和记忆变成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第一印象”,过好记忆关,为高考备考夯实基础。

三、情境:培养能力的有效场域

当前,“情境”一词高频率地出现在语文高考的话语体系中。高考评价体系中所谓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情境活动”是指人们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评价体系中也明确要求学生在各种情境中获得知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高考答题的书面表达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对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有局限性,因此只能把“情境”引入高考试题,让学生在情境中的展示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近几年全国I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为例:2018年的选材是扶持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学校住宿、大洋一号海试任务;2019年的选材是古琴艺术、压力与重力、海上丝绸之路。这些题反映的情境有几个特点:来源真实生活、反映热点话题、体现时代特点。并且该题在2019年的试题中呈现语料共用的特点,即一段语料可以命制三道试题,改变了以往试题独用语料的命题形式,情境特征更加凸显。到了2022年,这道题又呈现双语料特点,考生阅读量同步增加,同时命题者增加了“语言表达特点与效果”题型。题目形式变化较大,可以是“一题一问”或者“一题两问”;设问角度灵活多样,从字、词、句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语言基础知识,考生们在审题时要全面把握题干,多角度思考,不遗漏信息。针对这些变化,笔者认为在复习备考中应重视学生情境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读懂情境语言和把握问题创设模式。以2022年的第17题第一问为例,形容“变化”的成语很多,比如“日新月异”“今非昔比”“疾如旋踵”“沧海桑田等”,但是第一空的“情境”语言的意思是:今天的博物馆利用现代技术能让人方便快捷地感受过去难以感受的实物全貌,甚至让人享受身临其境的情趣,这与過去相比有着巨大变化,所以此处填“天翻地覆”比上述四个成语更加契合“情境”要求。

四、阅读: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科素养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培养形成,既是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高校人才选拔的要求。但纵观备考现状,其更多聚焦在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上而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换句话说,形形色色的备考教学都是在备“技巧”而非备“素养”,比如考生知道要从诗歌题目、作者、从情感关键词为切入点来读懂一首诗,但是现实中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仍然出现偏差,原因在于考生语文素养的缺失,他们只是把这些技巧当成概念性的知识记住,而不能把它们转化成得分的能力。当前高考的现实要求是考查的内容由强调知识记忆逐渐变为强调能力,最后向培养语文素养的方向靠拢。因此,提升素养刻不容缓。新课标也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涵养性情,滋润心灵,从而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丰富关于文学和世界的想象与认知”。无论是“学习掌握”“实践探索”还是“思维方法”,都需要以大量有效的阅读为基础。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是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通过阅读,中小学生可以丰富知识,滋养品格;拓展视野,激发智力;主动思考,精准表达。还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漫游阅读世界,学生可以领会祖国语言文字之优美,可以提升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也可以走近历代名家,阅览其人格魅力和精神图谱,语文学科素养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如何把阅读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是阅读对象,即阅读的文本。应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阅读文本?笔者提供几个参考:按传统的文学体裁来划分,可以从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四类文体中各选经典篇目作为阅读对象;也可以按高考考查的阅读文体来选择: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文言文和诗歌;还可以从接受度比较高的书目汇编中选取:如“青春读书课”“校长推荐书目”“教育部指定高中生必读书目”,甚至有能力的老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结合具体的阅读要求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第二是阅读方法,不同的阅读对象要求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诗歌应多诵读和悟读,小说和散文应采用精读和略读、速读和慢读、比较性阅读、深入性阅读等方法,甚至相同体裁的文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第三是阅读时间,高中生的日常学习时间长,学习任务重,学业压力大,如何分配课堂、课间、放学、假期时间用于阅读,这需要科学的计划、精细的安排,比如课堂上可以分享一篇时评,假期可以阅读中长篇小说等等。第四是阅读效果,教师应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尽可能发挥这些机制对提升阅读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正向作用,真正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作者通聯:广东中山市桂山中学]

猜你喜欢
观念记忆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健康观念治疗
记忆中的他们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