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宇 王骁骞
摘 要:国家意识的构建,既是新文科视域下外语教育的逻辑起点之一,也是思政元素融入外语教学的题中之意。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优势,提出在外语教学实践中,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塑造国家意识的构想,实施专业知识习得目标建设、思想道德培养目标建设和世界观形成目标建设3个路径,推进外语教学中国家意识培养的任务达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区域特色文化发展,助力国家发展政策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意识;课程思政;区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8-0086-04
一、引言
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图景的宏伟进程中,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新时代国家意识的构建,是基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精粹、历史磨砺、悠久传统与思想积淀。传播中国声音、弘扬民族文化、树立国家形象,是新一批外语工作者肩负的新使命。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国各类高校要全面化地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新时代,外语人才的培养,应包含思想道德、国家意识、民族自尊感与文化自信的培养。2016年10月,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经济中心——深圳市。作为新时代助力构建开放新格局的有益尝试,湾区在高速度、高质量的深度融合发展中,积极号召湾区企业和高校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有意识地参与全新的信息化、全球化竞争,加入面向世界发展的大格局。同时,也掀起了湾区高校、高职院校紧跟时代所需推进改革的浪潮,引发了如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外语工作者的思考。
二、国家意识构建与外语人才培养
(一)国家意识的内涵
国家意识,一般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国民身份认同。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深化与中亚、南亚等国家在经济、文化领域交流合作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外语教育视野下的国家意识是多维度的有机整体,体现在理念、认识、态度、行动和效果等多个层面[1]。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观点的基础上,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意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高等教育阶段是人格塑造和品德培养的关键时期,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导向问题,即注重思想教育引导,坚定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培植民族精神、中国智慧和时代理念,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绵延繁荣的价值根基。
国家意识的培养不同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是将文化甄别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价值观分辨能力放在首位。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滋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坚定爱国主义信念,以期在未来参与国际交流的过程中,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从容姿态,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为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达成,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科为基础,践行国家意识的培养。
(二)作为新时代外语学科发展特征的国家意识
随着外语学科内涵的重大调整,外语学习背后的文化学习作用愈来愈凸显。语言的教学过程也是文化的导入过程,外语学习始终受到国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一方面促进了文化间的碰
撞、交融与互鉴;另一方面,也使本民族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浸染”和“侵蚀”。因此,外语教育中国家意识的培养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应分阶段、多层级、高标准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巩固中华民族理想信念之基,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首先,应坚持在国家意识维度下进行知识传授,引导学生增加基础知识储备、积极感悟外来文化、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进而能够运用文化互鉴带来的新思维解决问题;其次,应坚持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充分利用文化交流为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最后,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健康、正确的价值观为灵魂,强化立德树人的思政理念,提高文化鉴别能力,深挖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意识地改善民族文化“缺席”现象。
三、国家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与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外语人才是否具有坚定的国家意识,能否正确地理解全球视野与国家意识的关联,值得每位外语教育工作者深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不仅可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也有助于学生国家意识的养成。
(一)国家意识与课程思政的同构关系
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缺少国家意识培养的单一模式的课程及学科建设,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形成偏颇的价值观,陷入个人主义的精神误区,导致其在学习和未来工作中出现使命意识和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是“国际视野下的国家意
识”和“以国家意识为核心的国际视野”[2]。但是,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似乎没有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充分关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这一内容的阐述,文件指出,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增强国家意
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其后,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随着上述文件的颁布,培养新时代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爱国主义情怀和国家意识的培养,不仅涉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也包含了社会公德教育领域的持续培养环节。高校要更新教育理念,挖掘优质对俄教育资源,紧抓区域优势,培养卓越創新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复合化、多层化、多元化的需求[3]。外语专业教学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际思维培养,需要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以语言为联结纽带凝成文化合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建设要以高校原有的学科体系和学科资源为基础[4]。具体化可理解为,外语教学需要站在世界知识体系的角度,坚持全球进程与本国文化互为主体,进一步完善文化对话和交融的互补性功能。
(二)发挥国家意识在课程思政中的引领作用
国家意识和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有赖于外语工作者的文化思辨力、应激力与创新力。因此,在外语专业尤其是小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国家意识塑造与学科专业教育2个环节缺一不可。教师是专业课程思政的直接执行者和参与者,应结合所属专业特点,进行建构
性、专业化、信息化、特色化课程思政设计。在新一轮全球化的人才竞争中,各类高校更应充分发挥国家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建立服务国家语言建设的全能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图1)。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各领域间交流和互通的进一步密切,亟须外语人才的助力。外语人才在充当国际文化交流桥梁的同时,也承担着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行海外传播的重担。服务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首先需要提高小语种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从民族传统背景出发,厚植文化基因,平衡母语与外语的关系。立足国际发展前沿,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弘扬文化要义的能力。其次,外语专业的全能型人才培养,需充分适应“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未来参与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文化互鉴。
四、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文化建设与外语教学
中国家意识的构建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及珠三角地区,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共栖于岭南文化的浸润之中。地区的优势再造战略,叠加新文科背景下,创新人才新需求对外语学科的发展所提出了崭新命题,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建设提供新思路。教育行业所面临的优势与挑战并存的境遇,一方面反映了各学科守正创新、交叉融合的趋
势;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新时代外语学科所承担的责任使命。
(一)粤港澳大湾区外语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流的飞速发展,培养地区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向心力。对于湾区而言,想要未来更广泛地参与到各项国际合作事务中,就必须注重外语人才文化自信的养成。通过加强学生对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区域特色的理解和认同,促进其国家意识的培养,实现湾区文化融合发展。高校需紧跟时代发展进行改革,推动协同人才培养的机理阐释,强化外语人才的文化自信,培育适应新时代的全能型外语工作者。
面对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附加文化和价值观冲击,教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立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合作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在引进原汁原味的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俄语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兼顾“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对原培养方案做出行之有效的、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调整。坚持将国家意识的有效培养作为着力点,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和专业建设并行发展,赋予外语学科以新动能,将培养具有开阔国际视野、坚定国家意识、夯实专业基础和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在俄语教学实践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围绕“外语知识传授、人文内涵构筑、中国情怀培育与道德价值引领全面结合”的原则,关注细化在专业课程中的隐性思政元素,形成课程育人的“圈层效应”,构建全课程、多层次、新維度的湾区育人新格局。
(二)粤港澳大湾区地方院校外语人才培养策略
作为深圳市拥有独立办学资格的8所高校之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对湾区的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主张在教学实践环节嵌入中国元素,将国际话语能力视为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坚持思政元素与语言教学有机融合,关注思政理念的施动性、思辨性、符号性和对话性。引导学生紧扣国家意识内涵,突破单纯的语言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去芜存菁,让学生坚定国家立场和树立民族自信。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自成立以来,坚持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采取的主要方式如下。第一,革新专业领域教学理念,主张从现象层面学习进入到本质层面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和文化的比较学习,主动建立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肩负起延续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任务,成为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专业本领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建立文化导向的教学体系,加强国际传播和国别区域研究与实践。在外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思辨能力的养成,以应对多元文化碰撞的挑战,为引导学生辨析不同价值观的真伪提供坚强保障。第三,凸显目标导向与任务导向的课程设计,做到隐性育人与显性育人的有机结合。在提高学生外语文献阅读与翻译能力、时政话题公共演讲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论述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
五、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俄语教学实践中课程
思政建设的基本思路
外语教学中的国家意识培养,对教师和学生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所坚持的正确方向提出要求,即要求师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本民族文化价值的优势和意义,努力参与构建世界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的宏业。相比于其他学科,高校外语教学特别需要
“遵守民族精神”,即引导学生改变圈囿于某领域专业的束缚,以更加踊跃的姿态,积极迎接国家话语传播的需
求,这也是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俄语教学的特色所在。
(一)以明确外语思政教学目标为线,坚定国家意识的培养方向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教学团队学缘结构合理,注重实践教学改革和教学理论的探索,通过推动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使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
程、全员立体化育人[5]。因此,在俄语教学过程中提出如下教学目标。
1.从学科维度全面融合思政元素,注重学科间的协同联动。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科学、有效、规范的考核和评估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以继承与开拓、互融与创新、协作与共荣为原则,注重学科重构与更新,进行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对教学方法进行严格把关、及时纠偏,合理调配资源。
2.从历史维度深剖课程思政,关注开放包容的文化语境。结合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因素,讲好中外价值理念的异同。将外语作为工具,借用他国语言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为中国教育问题提供学理解释。
3.从时代维度厘革课程思政,建立中俄双方教师协同的工作机制。构建中俄两国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借助莫斯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优势学科基础,组建中俄双方教师协同合作的育人机制。辅以有效的学生评价手段,以应对世界多极化、全球信息化、文化纷繁化、信息迭代化对教育方针、培养模式和人才塑造所提出的新诉求。
4.从中国维度诠释课程思政,融入现实的战略考量。透过文化的表征,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国家意识的培养为突破口,以长远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格局,从中国维度诠释课程思政,构建具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特色的外语学科体系。
(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保障国家意识构建的有效实施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坚持在隐性思政浸润作用的前提下,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推进俄语专业课程思政向纵深层面拓展,最大程度地从学校层面给予课程思政建设以具体的专业性、政策性和系统性支持。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俄语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具体如下。
1.“基础俄语+专业俄语”同步的双教学模式
俄语专业课程体系采取“外教主导,中教辅助”的教学模式,采用“基于沉浸式教学法和职业导向元素相结合的零起点俄语教学”方法。本科一年级以“基础俄语”为必修课程,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各专业如计算数学与控制专业、材料科学专业、生物专业、化学专业等专业俄语课程。每门课程包括讲座课与讨论课,并由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教授“系主任导论课”。以各专业学科知识训练为载体,使俄语学习和专业学科思维并行发展。
2.专业特色与分类指导兼顾的课程体系设置
以莫斯科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各专业的语言学习设置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课程。如语言系设置了包括“拉丁语”“古斯拉夫语”等特色语言课程,以及“语言学导论”“文学研究导论”“对外俄语教学法”等特色理论课程,由中俄双方教师合作教授。将外语人才的全球视野与中国实践有机结合,结合莫斯科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优势专业课程设置,坚持遵循专业学科差别,构建语言学习课程体系。
3.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的教学评价机制
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全过程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机制进行评估。重点关注以科学研究小组、俄罗斯茶活动周和周测为主要方式的形成性评估,兼顾以学期末学业测试为主要方式的终结性评估。包含但不仅限于以听、说、读、写、译为基本内容的量化语言能力考查,尤其关注学生运用双文化模式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评价机制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反哺和改进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结束语
国家意识的构建,是外语学科建设中持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环节,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理念具有本质上的同构。新时代外语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在现实的考量中,关注国家意识的培
养,以期学生在未来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中明辨之、笃行之,能够正确理解和传达中国思想、价值和理念。高校教师需有意识地、积极有效地将思政元素精准提炼,并巧妙嵌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自成立以来,坚持服务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积极打造成为中俄人文交流合作的战略高地,未来仍将全力持续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培养更多掌握扎实外语技能、具有家国情怀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俊菊,魏鲁鸿.外语教育视野下的国家意识培养[J].
当代外语研究,2022(2):68.
[2] 赵玉荣,李世勇.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双重着力
点: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J].外语教育研究,2021
(4):27.
[3] 高伟,孙超,李芳.黑龙江省高校卓越系列俄语人才
培养问题及对策探析:以黑龙江大学为例[J].黑龙
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70(7):85.
[4] 那瑛,朱凤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跨学科协同课程
的建设模式[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
(5):25.
[5] 陈华栋.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M].上海:上海交
通大学出版社,2020:29-30.
■ 编辑∕李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