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龙士与江淮画派

2023-07-23 13:12:43陈明哲
书画艺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大写意画派花鸟

陈明哲

所谓画派,即绘画风格、创作手法、审美情趣相同或相近之画家群体。画派之说肇于六朝。南朝时人物画有“疏密二体”之别,唐时山水画有李昭道的“青绿派”和王维的“水墨派”之分,至五代花鸟又有“黄家富贵”和“徐熙野逸”相映。至元明清,画派纷呈,支目林立,代不乏贤。有湖州画派、吴门画派、松江画派、新安画派、金陵画派,近代又有海上画派、京津画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吴派、齐派等。

花鸟一门,从“徐熙野逸”一派发展到文同直接落墨写竹,始有写意花鸟,至杨无咎、赵松雪、王渊、张中完成了从绘画到写意的转折,又经“吴门画派”沈周、唐寅再传陈道复、徐渭、“扬州八怪”,遂有大写意花鸟。至近代吴昌硕、齐白石大写意花鸟为极盛,亦有“吴派”“齐派”之说,之后又有萧龙士,集吴、齐之长,自成岱岳,开创了江淮画派,名重画史。

萧龙士,字翰云,光绪十五年生(1889年)。9岁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常为乡里鸡鸭鱼虫、梅兰竹菊等写照。后得吴昌硕赏识,亲得其授,画艺大进。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又拜齐白石为师,画风变得淳厚洒脱,笔墨由工及放,形成了他艺术生命的蜕变。

萧龙士朴拙画风的形成是在80岁以后。七十多个春秋的笔墨锤炼,又经过清王朝、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变革,加上自身修养和不懈的追求,尤其是得到吴昌硕、齐白石二位花鸟画巨匠的亲自教诲,终于形成了敦厚、清新、朴实、苍妍的个性面貌,在近代大写意花鸟画领域独占一席。淮北市前美协主席纵横说:“单就先生的笔墨而言,说是继吴昌硕、齐白石之后的又一个写意画大家,丝毫也不过誉。”萧龙士一生笔墨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而浓郁的乡土气息,朴实纯真的农民本色始终灌注笔端。他从生活中撷取灵感,除兰荷、蔬果等常见题材外,还有菊、梅、枇杷、牡丹以及飞禽走兽、山水、人物,始终不离生活,不离自然。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种追真求朴的美学思想源于庄子的“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萧龙士以朴之心、朴之情、朴之笔、朴之墨,去描绘时代的至真、至善、至美。他不计名利,不计得失,常以兰荷引以自喻,其高风亮节,德艺双馨被誉为“当代画兰大师”。其幽兰出于“八大”、李复堂,近师吴昌硕、齐白石,有出兰之誉。海上画兰高手朱屺瞻曾写信给萧龙士代为友人求绘墨兰,时有向朱屺瞻求绘兰草者,其必推介江北萧龙士。就荷花而言,先生算得上是继往开来的大家,继承了吴齐的笔法,长叶写梗,泼墨成叶,线面交叉,远近呼应,浓淡干湿,一目了然。既有吴昌硕的厚重,又得齐白石的老辣,更多的则是自己朴实无华、浑厚天然的个性。80岁后所画荷花亦全国无人能与之比肩,精气内敛,妙趣横生,一改“吴齐”生拙之笔,简洁明快,耳目一新,意境清幽而又神采飞扬,偶添一翠羽,使画面更富生机。山水画重意境,花鸟画讲情趣,萧龙士花鸟往往寥寥数笔,情趣盎然,而又恬淡清远,可谓“百炼钢成绕指柔”。

进入90岁后,萧龙士画风日趋苍茫浑厚,酣畅淋漓,几到化境,进入一种熟而后生的艺术境界。尤以墨荷更具个性,乱而不乱,无法有法,随心所欲,生机勃然,恍恍如有神助,忘法法生,舍美美至。萧龙士的兰荷因其画风独具,学者谓“萧家样”,或曰“江淮派”。

“江淮画派”一词的提出是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1990年,萧龙士先生逝世于合肥,在萧龙士先生治丧委员会的悼词中讲“萧龙士先生倾毕生心血,继承和发扬祖国绘画艺术,笔墨耕耘,乾乾于斯凡八十年,先生的艺术风格沉雄老辣,质朴浑厚,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开创了江淮大写意画派”。时《安徽日报》《人民日报》均有报道。1999年萧龙士艺术馆落成,在《萧龙士艺术馆简介》中写道“萧龙士先生的画,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个性,尤以画兰独步画坛,开创了江淮大写意画派,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03年,在萧龙士研究的创刊词中又有“萧龙士先生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于大江南北的江淮画派最为重要的创始人”之句。历史上画派的命名,有以地名为标志的,如常州派、新安画派等,有以画家名为标志的,如黄荃画派、米派、齐派等,有以艺术特点为标志的,如勾花点叶派、没骨派、写意派等。而“江淮大写意画派”一词,既有地域命名,又有艺术特点,我们不妨简约地沿用《萧龙士研究》提出的“江淮画派”一词,如历史上恽寿平开创的“常州没骨画派”亦习惯地称之为“常州画派”。画派是绘画发展的产物,风格是画派产生的前提。“扬州八怪”之所以不能称“扬州画派”,是因为他们来扬州卖画之前,各有师承,各有创造,风格各异。

江淮大地,自古人文荟萃,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今涡阳人)和庄子(今蒙城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今亳州人),两汉之际著名思想家、无神论者桓谭(今淮北人),“竹林七贤”之嵇康、刘伶、阮籍(均皖北人),宋时欧阳修在颍州建立“西湖书院”,清中叶又有亳县的大书法家梁献和萧县的“龙城画派”等。在民国时,徐淮地区人们喜好书画,亦蔚成风气,涌现一大批书画人才,美术理论家王子云,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广州美院教授王肇民,旅法先锋派画家朱德群,中央美院教授李可染、王青芳及当代绘兰大师萧龙士。他们举办画展,组织画会,培养美术人才。新中国成立前萧县有“东方画会”,徐州有“中原艺社”,宿县有“皖北书画社”等。新中国成立后此地画风日盛,其中萧县被评为全国著名的“书画之乡”。仅萧县一地能画者有1800余人,达创作水平者500余人,作品被专业刊物选用者140余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江淮大地上出现了一批笔墨取向一致,个性气质相同,以大写意为主的画家群体。萧县的萧龙士、刘惠民,徐州的李可染,宿州的梅雪峰、梅纯一,阜阳的张贞一等。李可染是萧龙士的同乡、好友,同为齐白石的门生,其晚年蛰居徐州“师牛堂”,同门李苦禅、许麟庐、娄师白多往来于徐淮间,授道访友,为江淮画派的形成推波助澜。随着萧龙士的名望日隆,四方丹青之士登门求教,又有一批以萧龙士为代表,擅大写意的画家相聚。他们绘画风格一致,创造手法相同,师承关系明确,有着统一的思想认识、艺术见解和审美情趣,并对中国大写意花鸟画有着良好的继承和卓越的创造。北京的冯其庸、卓然,南京的杜方平,合肥的郭公达、韦书林、周彬、丁培生、王守志,淮北的纵横、王庆彬,宿州的薛志耘、王少石,萧县的刘惠民、郑正,徐州的欧阳龙、赵松原,蚌埠的邵健,马鞍山的邢齐山,滁州的薛中兴,六安的牛玉岗,及萧龙士的二子萧承霭、萧承震等。一时仅萧龙士学生、弟子达千人,他们围绕在萧龙士先生的身边学习、探索大寫意花鸟画。江淮大地,莫不“家家荷花、户户幽兰”,学者景从,遂成派系,以萧龙士为代表,以李可染、刘惠民、梅氏父子为中坚的“江淮大写意画派”,亦名动一方,誉扬海外。其时郭公达的泼墨云山,葛庆友、高书林的山水,卓然的狮虎,朱沛然的奔马,李百忍、张翰的草书,均不同程度地受江淮大写意风格的影响,各有成就。

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的大写意花鸟各有自己的鲜明个性,萧龙士的大写意则富于更多的时代精神和田园情趣。画具“蔬笋气”,他以一个农民对待田园的情感,以一个平民大众品尝菜根的心情,去观赏、表现自己的描绘对象。“墙角种菜作花看”,萧龙士把浓郁的乡土气息融入高度精粹的文人画之中,给文人写意画注入健康的生命力,使国画艺术更贴近生活,更具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常见许多耐人寻味的题句,《西瓜图》题“萧县的西瓜圆又大,黑籽红瓤还带沙”,《蔬菜图》题“帽山的萝卜,瓦子口的葱,苗桥的白菜出家东”,《丝瓜图》题“种瓜得瓜、自劳自食、田园生活、无尚安逸”。其绘兰草常题“春风春风滋春兰,春色春光春满园”等等,这些朴实的字句,每让人们丰富的联想,无穷的玩味。他是继齐白石之后又一位传统写意画的推进者和开拓者。“他开创了江淮大写意花鸟画的先河,影响极为深远”。(张建中语)萧龙士出身寒微、淡泊名利、诚恳谦逊、平易近人,视平民为亲人,凡有索画,从不拒绝,即使是不识字的村农或几岁的孩童,亦概然予之。一生留传作品不下几万件。其一生共举办展览十余次,仅义卖义展就多达十次之多,抗战期间,先后在徐州、南京、镇江等地举行义展,以画笔为武器,宣传、支援抗战。萧龙士还作一幅《螃蟹图》题为“看你横行到几时”。萧龙士先生高尚的人品和精湛的画艺,赢得了天下艺友,与吕凤子、叶恭绰、来楚生、唐云、林散之、刘开渠、林风眠、关山月、黄胄、冯其庸、叶浅予等诸艺术大师引为知己,畅谈艺术,有的虽然只有数面之缘,但亦互叹相见恨晚。1987年,萧龙士百岁寿辰,来自全国各地数百名萧门弟子及各界人士,云集合肥为先生拜寿,盛况空前。恩师刘海粟赠诗写道:“漫言七十古来希,百岁画坛有画师,遥祝寿翁身笔健,好将造化铸新姿。”书法家费新我书贺:“寿高百岁,画成一家。”

“江淮画派”从者千余人,从江南到淮北波及苏、鲁、豫、沪等地,萧龙士的学生丁培生曾撰文《百岁松不老 高艺万古春》,描述萧龙士百岁寿辰的盛况:“他们或来自河西走廊,或东海之滨,或长白山下,或南海椰林,或江南水乡,或淮北平原,白发苍苍者有,青春年少者亦有,已经名扬海内也罢,或仍在默默耕耘者也罢,都是萧老的学生。”其在全国之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今不乏声名卓著者:

刘惠民,1905年生(已故),与萧龙士亦师亦友,曾与萧龙士同往京华拜见齐白石,精通古典诗词,琴棋书画,善狂草书,亦精大写意花鸟,名震江淮。

欧阳龙,1938年生(已故),曾任徐州国画院院长,受业于萧龙士,精于大写意花鸟,尤擅鹰隼,苍劲雄健,独具风貌。一生追求大写意花鸟,成就卓著,惜英年早逝。其草书亦纵逸。

薛志耘,1945年生(已故),萧龙士门生,曾任宿州书画院院长、宿州市美协主席,擅梅、兰、竹、荷,画风酣畅奔放,不让先师。

郑正,1925年生,萧县书画院名誉院长,自幼随舅父萧龙士学画,陪萧龙士最久,深得家传,所作大写意花鸟,根底深厚,笔精墨妙,新意盎然。

王少石,1940年生,号睡盦、石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省书协艺术顾问。擅长写意花鸟,又喜画佛,精于篆刻。

王守志,1941年生,早年师从萧龙士先生学习绘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合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山水、人物、花鸟、篆刻皆能,晚年山水、花鸟能自成一格。

萧承震,1942年生,为萧龙士幼子,安徽文史馆画家,其写意兰荷,得乃父神韵,潇洒流畅,气贯神溢。

朱宝善,1943年生,曾任寿县国画院院长,擅大写意花鸟,兼作山水。

另外,淮北的周本信大气磅礴,深圳的蒋连砧跌宕雄浑,萧县的刘继武生机勃然,合肥的周彬雄浑奔放等等不胜枚举,各具面貌,成就斐然。至萧龙士的再传弟子,相继者已达数千之众。“萧翁龙士,教诲三千,芸芸众生,喜得真传。”(黎光祖句)萧龙士先生总是诲人不倦,对求教问艺者,总是尽心指点,循循善诱,教人以做人之道。他总是要求学生“作画必先立人,人品不好,落笔无方,中国画家,应品学兼优,能把精湛的书法、文学、绘画理论及敦形立品结合起来,融為一体,乃为大家”。先生这样要求别人,更严格要求自己。

“重而不浊、淡而不薄,简而不略,草而不率、轻而不浮、艳而不俗、媚而不妖,黑而不恶,粗而不霸、细而不弱”。这是萧龙士先生根据长期大写意绘画实践,探索总结写意花鸟的十个“不”字。在理论方面,他精研“六法”,还提出中国画“五要”:要讲究笔墨、要有内美、要有变化、要脱俗、要有精神。他还说“作画要有形、有神、有情、有趣,乃可观也。要脱俗,一俗就没有多大出息。要有生活、时代气息。写意画,要厚重,只有厚重的功力,才有厚重的笔墨,字画才有看头”。萧龙士一生在绘画理论上总结的“五要”“十不”一直被江淮画派奉为圭臬,是江淮大写意画派绘画的理论基础。

江淮写意一派的画家,他们重传统,重笔墨,其个性、气质、学养、追求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之上。他们的创作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内心深处的朴与真。传统是流,生活才是源。现在相当多的一些画家,只把写意当作一种绘画形式,只重笔墨,不重生活,只知临摹,不师造化。使作品越来越空洞、僵化。著名画家傅抱石在1942年《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讲“重技法而远离自然,重传统而忽视自己,疆理日促,藩篱日厚,相沿成习,焉得不日渐僵化”。江淮画派这一群体,他们有着开阔的生活视野,深切的人生感受,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扎实的传统功力,努力继承、发扬传统的中国写意画。萧龙士曾说:“作画当以意造型,写意不仅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和风格,而是中国画特有的美学原则”。继承是为了创新,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 9 9 0年1月,“江淮画派”的开创者萧龙士先生仙逝于合肥,享年103岁,艺界轰动。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艺术大师刘海粟、吴作人及张爱萍、洪学智、刘开渠、赵朴初、关山月、程十髮、许麟庐、唐云、韩美林等送了花圈或发来唁电。安徽省党政领导出席了追悼会,全国各地书画家书写挽联三百多幅,前来追悼者达几千人,为全国罕见。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送挽联“龙城钜士,士林真龙”,萧龙士先生一生追求,不仅做到了“龙城画派”中的一“士”,更成了画界的“真龙”。 他从9岁拿起画笔到103岁溘然长逝,一生布衣,风范长存。在这艰难曲折的九十多个春秋,留下了几万计书画作品,培养了千计的弟子门生,以“诗书画三绝,德艺寿齐辉”享有当代花鸟大师之盛誉,尤其是他开创了具有时代精神的江淮大写意画派,为中国丰富的文化艺术领域又立一座丰碑,为中国近代美术史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作者单位:安徽省书画院)

猜你喜欢
大写意画派花鸟
写意花鸟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7:40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艺术品鉴(2020年3期)2020-07-25 01:53:54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当代陕西(2019年19期)2019-11-23 07:53:38
长安画派“冷场”了?
当代陕西(2019年19期)2019-11-23 07:53:36
花鸟卷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艺术品鉴(2017年10期)2017-09-08 03:33:26
大写吾意
薛永年:谈古代的画派
公关世界(2016年20期)2016-02-27 11:15:07
花鸟
小说月刊(2014年6期)2014-04-18 13:15:10
《惨胜—抗战正面战场大写意》出版发行
军事历史(1993年6期)1993-01-18 01: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