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鸥
关键词:清代宫廷 镶嵌工艺 镶嵌材质
一、镶嵌工艺的历史
镶嵌工艺是我国传统装饰技法,工艺繁复,精湛绝伦。其制作方法是将一种或多种珍贵的宝石、玉石材料,经过雕刻加工后,做成镶嵌物,利用材料天然颜色的变化进行搭配,粘接于木料等基底材质上,拼接出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这种综合工艺制作的器物,更加绚丽多姿,赏心悦目,达到珠光宝气的艺术效果。1 镶嵌工艺的历史悠久,约产生于新石器晚期(距今约5000 年)。2 镶嵌工艺从夏商时期开始有比较完整的作品,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2000 余块的绿松石龙形器以及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可以看出,其造型和纹饰多是对新石器时期的延续与继承。此遗址还发现了制作绿松石的作坊,开创了绿松石镶嵌工艺的先河。3 山东滕州前掌大村第203 号商代墓中出土一件长1.5 米以上,高约60 厘米的嵌蚌饰漆牌,4 代表着镶嵌工艺涉及的材料越发广泛,制作技法也更加精细。
商代以后镶嵌工艺更是百花齐放。镶嵌材质由单一材质变为多种材质,基底材质除木质、漆器外,更增加了金属。嵌饰纹样题材更加丰富,地域分布更加广泛。镶嵌工艺不仅用于礼器和工艺品,还应用于兵器、生活用品等。古人不断发展出玉石镶嵌、螺钿镶嵌、牙骨镶嵌、竹木镶嵌、花丝镶嵌,到明清时期又衍生“百宝嵌”。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也记载:“如雕刻宝嵌紫檀等器,其费心思工本,为一代之绝。”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记载这种做法为明代扬州漆器匠人周翥首创,其法是:
其法以金、银、宝石、真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车渠、青金、绿松、螺钿、象牙、蜜蜡、沉香为之,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品之上。大而屏风、桌椅、窗槅、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箱,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之奇玩也。
“百宝嵌”器物一直是达官贵人所享用的一种极为奢侈的消费用品。这种百宝嵌的工艺到清朝发展到顶峰,此时的工艺极其精湛,且用料考究,造型独特。这种奢侈的工艺随着清代的衰落而没落,现代人无法超越古人的艺术制造的高度。
二、镶嵌工艺的艺术特征
在清代宫廷中,镶嵌技法非常娴熟,充分发挥原材料颜色与质地光鲜亮丽的特点,拼接组合的纹饰图案更加新颖。工艺技法上也是极尽所能,包罗万象。下面分述镶嵌技法、镶嵌饰物种类,并简要说明19 种镶嵌材质的特性、用途及雕刻方法。
(一)镶嵌技法分类
1. 平嵌
“平嵌”是将嵌件雕刻造型,底面磨平,按照所需图案拼接,并使用胶粘剂与基底材质粘接。由于嵌件与基底材质之间基本没有缝隙,所以使用鱼胶、骨胶等胶粘剂。以此种方法镶嵌,嵌件因胶粘剂的老化比较容易松动脱落,嵌件遗失情况非常严重( 图1)。
2. 平磨嵌
“平磨嵌”是将很薄的嵌件底面磨平,根据所需纹饰,在基底材质上刻画并挖1mm ~ 2mm 深的凹槽,将嵌件嵌在基底材质的凹槽中,嵌件与基底材质表面磨平,镶嵌物上刻画花纹。因嵌件与凹槽紧密结合,所以使用鱼胶等粘接剂粘接。以此种方法镶嵌,嵌件不容易脱落,可以长久保存。古法中青铜器的“错金”工艺以及漆器的“点螺”工艺都属于“平磨嵌”的方法(图2)。
3. 矫嵌
“矫嵌”是以嵌件上面雕刻起伏后,底面磨平,在基底材质挖2mm 深的凹槽,将嵌件嵌入基底材质凹槽中,利用嵌件颜色、起伏变化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与纹饰等,属于高浮雕技法,显现立体效果。6 运用此种镶嵌方法时,因嵌件厚重,与基底材质不能完全吻合,所以使用有厚度的“粘蜡胶”进行粘接(图3)。
4. 弧形嵌
“弧形嵌”的基底材质是立体的,比如笔筒或花觚等有外弧造型的物件。雕刻嵌件时,嵌件底面也要有相应的弧度,与胎体弧度基本贴合。制作难度加大,底面的吻合度有误差,所以嵌入凹槽后通常使用粘蜡胶粘接(图4、图5)。
5. 立体嵌
“立体嵌”是将造型完整的圆雕型的立体嵌件嵌于基底材质上。在嵌件的底面和基底材质上面对应打孔,在孔中间插入细木小棍,基底材质上挖3mm ~ 5mm深的凹槽,将插入木棍的嵌件一起使用粘蜡胶进行粘接,小木棍起到加固嵌件的作用,使整体更加立体完整(图6、图7)。
(二)镶嵌物分类
1. 素镶嵌
根据图案内容,将一种材质( 如螺钿、玉石),经过雕刻加工,拼接组成纹饰的装饰。技法上多使用“平嵌”与“平磨嵌”。
2. 花镶嵌
根据图案内容,使用多种材质,雕刻、镶嵌成薄浮雕。色彩丰富,形成典雅优美的效果。技法上多使用“平磨嵌”“矫嵌”“弧形嵌”。
3. 百宝嵌7
在设计好的图案上,使用多种珍贵材质,拼接出半立体的浮雕造型,形成色彩斑斓的效果。技法上多使用“平嵌”“矫嵌”“弧形嵌”“立体嵌”。
(三)镶嵌材质特性
镶嵌工艺从单一材质的“素镶嵌”发展到多种材质的“百宝嵌”,镶嵌材料的种类繁多,可谓是奇珍异宝,汇聚一堂。常用的就有19 种之多。8 清代宫廷常用的镶嵌材料有绿松石、青金石、孔雀石、玉石、翡翠、水晶、碧玺、南红、象牙、玳瑁、螺钿、琥珀、蜜蜡、珊瑚、珍珠、木质、椰壳、金属、点翠等,下面通过表格的形式(表1)列举各种镶嵌材质的特点、用途以及雕刻方法。
三、镶嵌工艺的题材
镶嵌工艺的用料多样,题材也有多种组合,形成了独特的装饰风格,视觉效果带有冲击力,构图饱满丰富、生动形象,堪称精工细嵌。而镶嵌的纹饰多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纹饰为主,以象征、比喻、谐音等图案寓意。以形式和主题划分,镶嵌工艺可分为龙凤题材、植物题材、人物题材、动物题材、风景题材、宗教题材、几何纹饰题材等。其中龙凤题材以凤凰和龙的组合,有龙凤呈祥的寓意,多用于大型屏风、家具,彰显其威严的效果。10 常用的植物题材主要是具有文人气息的四君子(梅兰竹菊)以及岁寒三友(松竹梅),表达出人们对高风亮节的倾慕。11 常用的人物题材包括八仙过海、会昌九老等,象征着长生不老、仙寿同庆的吉祥寓意。常用的动物题材既有吉祥瑞兽――螭虎、狮子、大象等,也有象征长寿的仙鹤、象征好事连连的喜鹊、象征富贵的蝙蝠,组成“五福捧寿”“ 多福多寿”等纹饰。风景题材,主要是将平面的中国山水画变为立体的,以山川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述对象,达到以意托景的藝术效果。12 宗教题材主要与佛教和道教有关,如祥云、暗八仙、吉祥八宝等,具有辟邪防灾、逢凶化吉等寓意。13 几何纹饰多为抽象的纹饰,常见的有回纹、龟背纹、网格纹等,起到衬托其他纹饰的作用。
四、镶嵌文物的类型
镶嵌艺术的独特性,深得皇家贵族的追捧。清乾隆年间,国力富强,极尽奢华,处处显示出富丽堂皇的效果。在众多的工艺中,镶嵌是工艺最繁复,用料最珍贵的工种。在清代宫廷生活中,镶嵌工艺有各种应用,大到家具构件、屏风、宝座、柜子,小到匣子、首饰头饰、笔筒等。
清宫家具更加精致典雅,珍贵的宝石、玉石材料被镶嵌在紫檀木、黄花梨、红木等硬木材质上,或以漆器为基底的镶嵌家具上。床头、案桌、各类型柜子(图8)以及桌椅等家具都可见到镶嵌工艺的身影。屏风是清代宫廷生活中重要的装饰物,主要分座屏、插屏、挂屏三种。座屏主要是在宝座的后面,显示出威严肃穆的皇族气势。插屏可以分为大型插屏、小型插屏。大型插屏常放置在门口或墙边地面上,起到挡风或装饰的作用;小型插屏,摆放在屋里的桌面上,起到烘托主人闲情逸致的作用。挂屏(图9)则悬挂于墙上,题材多带有吉祥寓意。清代宫廷中不仅文物本身精美绝伦,文物外面都要有非常精致的包装,其外盒多以木料或金属、漆器制作。镶嵌的文物盒具(图10)使精品文物的价值更加珍贵,外盒还具有防光、防虫、防损坏等包装目的。清宫旧藏的文房用具除了文房四宝以外,还有笔架、水丞、砚滴、砚匣、印盒、笔洗、笔筒(图11)、墨盒、书镇等,都是书房必备。因其器型细小,而其上的镶嵌也更加细致精巧。
清宫中,皇后、嫔妃的首饰(图12)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按功能,可分为帽饰、头饰、耳饰、颈饰、手饰等;按材质,有红蓝宝石、水晶、珍珠、玛瑙、碧玺、玉石、翡翠、金银等等。针对不同级别的官员以及嫔妃,选取相应等级的珍贵材料进行镶嵌。不仅有镶嵌工艺,还会涉及钿金、珠串编制等工艺。
五、总结
镶嵌工艺因其用料考究,制作繁复,效果精美绝伦,从新石器晚期一直流传至现代,因镶嵌材料稀缺变得更加珍贵,价格昂贵,如大象、翠鸟已经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的范围,象牙、点翠这些原材料也不允许买卖,制作工艺接近失传。有鉴于此,现代制作的镶嵌工艺完全无法超越古代,文中用到的图片都是故宫博物院镶嵌修复室文物修复后的图片,精美绝伦,最大程度上呈现了清代宫庭镶嵌工艺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