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骞
在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互联网大面积普及和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以媒介融合加剧、移动互联网络和社交网络媒体高歌猛进为典型特征的新传媒时代。即时化、虚拟化、双向化、广泛化的媒介语境带给文学的不仅仅是传播途径的革新,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脉络。由王颖所著的《新传媒语境中的文学传播——路径嬗变与价值图景》,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查了数码多维路径的组成形态特征及其所传播文学存在的差异,揭示了路径使用变化表象之下更深层的文学接受价值嬗变。
该书共分为六章。作者首先介绍了新传媒语境的特征,阐述了新传媒语境影响下文学传播的嬗变与转型。接着从横纵两个维度对文学传播“开放、融合、多维”的路径嬗变表征进行了分析。随后,将视点聚焦于数码文字路径、影视媒体路径和声音媒体路径,并针对这三大类别展开了系统性论证。最后集中探讨了跨路径和多路径形态为文学价值带来的离散偏向和内爆裂变等影响。
新传媒语境中文学传播的数码文字路径分析。按照传播形态差异,数码文字路径可以划分为电脑网络路径,移动阅读应用路径,以及社交网络媒体的微博平台路径、微信平台路径四个分支路径。虽然当下不少学者对于应用不同传播形式不会改变文学本质持肯定观点,但当我们回归现实却不难发现,数码路径所传播的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确实有着诸多截然不同之处。正是这看似不足道的媒介变化,却给整个文学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革命。
打字输入、上传发表、在线阅读、评论留言,网络文学从创作到传播到接受再到反馈,所有流程都由电子技术一并承包。这个回环大大加强了文学的社会特质,赋予了文学同网络一样的平等、自由属性。在网络虚拟空间里,文学仿佛回到了最初口耳相传时的模样,没有精英的等级、审查的要求、专家的评判和成本的计算,任何人都可以尽情地抒发情感,肆意地表达观点。无论是白日梦话还是片面之谈,只要你愿意,就可以让世界听见你的声音。对于那些满怀创作冲动却又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人来说,数码路径无疑是实现其文学理想的最佳选择。当下,网络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传播,受众数量达到了历史高峰,其所营造的氛围亦赢得了一众喝彩。然而只要没有被这繁华表象所迷惑,文学界就该认真去思考一个问题:网络文学撼动千百年来的文学体系,这到底是一种解放,还是一种退步?
笔者认为,其实单就艺术性而言,数码路径所传播的网络文学确实无法与传统文学相提并论。网络文学虽然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却无法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终难达到传统文学的高度。二者最根本的差别在于语言和内容这两大文学要素。网上快速浏览的阅读方式决定了网络文学是一种速食文学。顾名思义,速食讲究的是效率,网络文学就是要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接受尽可能多的信息,进而保持继续阅读的兴趣。相比传统文学,通俗化的网络文学在语言上既不注重词汇的修饰,也不在意句式的构造,更不强调表达的艺术。简短化、口语化、符号化、趣味化才是网络文学的语言追求。如果网络文学不能彻底改变此现状,那么现代汉语日后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影响。而在内容方面,因为网络文学面对的是各个阶层、不同文化水平的受众,所以需要其内容浅显易懂,不能过分隐晦。大众之所以选择网络文学而不是经典文学,主要是因为网络文学可以让他们感到轻松快乐,深刻含蓄的内容会影响阅读的娱乐体验。但文学的作用绝不仅限于娱乐,文学真正的价值意义深远而持久,小到可以优化个体素质,大到可以提升民族品格。如果网络文学继续迎合而不是引导大众口味,那么必将走入类型重复、品质愈下的恶性循环。
难道网络文学真的就毫无借鉴可取之处吗?笔者认为也不尽然。网络文学有着开放、互动、广泛、快速的传播特质。它打破了传统文学孤芳自赏的局面,帮助文学从神坛下来,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人拥有了自己的文学生活。由此可见,只要找到娱乐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平衡点,网络文学就可以凭借自身的媒介优势重塑文学的荣耀。当下,已有不少网络作家意识到这点,他们开始自觉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尝试在模仿传统经典文学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好的网文作品将会融入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神层面的内容,更加关注现实主义需求,传递积极向上的正面能量,反映时代生活”。 网络文学或将开辟中国文学的崭新道路。
新传媒语境中文学传播的影视媒体路径分析。影视和文学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二者在表现手法上虽有所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审美追求和叙事结构。影视技术自诞生以来,一直将文学作品作为其主要的素材来源。当下,随着视媒路径的广泛传播,影视和文学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双方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影视文学日益繁盛。
影视媒介与文学作品的有机结合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同型式。即影视改编作品与文学原著有着较高契合度。这类影视文学追求的是对文本精准再现,在最大程度保持文本全貌的前提下,沿用文本的叙事模式,遵循文本的审美指向,忠于文本的思想主题,将书面文字直译成影像语言。二是取材式。即影视改编作品与文学原著存在着十分有限的联系。这类影视文学只是借用了文本中的某个单一因子,如人物姓名、故事背景、关系场面等,而呈现内容却与原著存在相当的差异,足以被认为是另一部艺术作品。三是重构式。即影视改编作品与文学原著既保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又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差别。这类影视文学通常在不破坏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加工,延续原著叙事核心的同时,又以影视语言特有的逻辑对文本进行明显的重构,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
影视与文学融合是一场双赢的联姻。文学丰富的思想内容給影视提供了生命的养料,深化了影视的艺术价值,而影视也借助数字媒介技术对文学进行了全新阐释,并反作用于文学,促使它实现自我提升。文学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是影视艺术得以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可以说,影视艺术之所以取得迅猛进步并收获尊重,很大程度是受益于文学的支撑。在文学的滋养下,影视作品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镜头表现,追求的是道德的确立和审美的培育。与此同时,影视也以独有的视听语言帮助文学从精英阶层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看和听是人类最原始的接受方式,与文字传播相比,视听传播更符合人类感知规律,更易为人接受。视媒中色彩缤纷的画面、行云流水的动作、身临其境的音效极具渗透力,在带来了多角度、全方位感官冲击的同时,也有效地引起了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视媒将文学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生动、立体地呈现于大众面前,带给了大众超越对文本的接受体验。不少人在欣赏完由文学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后意犹未尽,选择重新回归文本,进行阅读比对。这样的做法无疑促进了文学与影视的互动,更拓展了文学的传播空间。
如今,视媒對文学的影响不止停留在传播层面,在创作生产中,文本是否符合影视化书写标准亦成为作家们首要考虑的问题。显然,并不是所有作品都可以满足影视文学“将抽象的文字实体化”的需求。为了迎合影视的特性和大众的口味,许多作家开始有意识地在书写时注入更多的影视艺术手法,更加注重题材的通俗生活化、情节的跌宕曲折化、人物的戏剧张力化、动作的流畅图像化和语言的直白简洁化。这样的改变使纸质文学在体式上找到了与影视的完美契合点,扫清了两种不同艺术之间的障碍。
影视作品虽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弊端。从整体上看,影视作品受投入经费和播出平台的约束,有着严格的时长控制,往往难以保证作品艺术的绝对完整。从深度上看,影视作品不似纸质文学那般从容兼顾,可以留给读者足够的思考余地。它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一直牢牢地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这也决定了其展示内容不宜太过深刻。从语言上看,文学中对内心活动、环境气氛的描写,在影视作品中只能靠旁白去表达,自然导致语言的美感魅力大幅缩水。此外,由于影视作品大多看重的是市场效益、产业价值,因此,吸引大众的眼球才是影视文学生产的根本出发点。但无论是经改编搬上荧幕的文学,还是单纯为影视而创作的文学,如果一味强调作品的娱乐功效,那就很容易丧失文学本身的思想性,艺术性,最终走向过度放纵、娱乐致死的道路。所以,如何完善视媒路径自身机制上的缺陷,实现影视与文学内在属性的融合,是学术界任何时候都不应忽略的问题。
新传媒语境中文学传播的声音媒体路径分析。声媒路径主要来源于有声书网站及其APP,移动电台APP等,从路径内容特征层面看,声媒路径是文学经典的传播新渠道,是诗歌和散文的多模态沃土,它浸透着一定程度的孤独感,具有较强的伴随性和音乐性,方言化播讲也给文学传播带来双刃剑式的双重影响。此外,声媒路径相较于其他两种路径,存在较为严重的版权混乱,盗版严重的劣态表现。从接受特征看,男性阅听者占据多数。该路径的阅听人收听时间相对较长,同时接受者的孤独感水平高于其他路径。从接受价值看,声媒路径有陪伴价值、心灵慰藉价值、场景塑造价值等,可以使阅听者获得归属性审美愉悦。
新传媒语境中数码文字路径、影视媒体路径和声音媒体路径对文学作用后产生了新的文学样式,它们与传统纸质文学共同存在于人们的文学生活中,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坛的丰富景观。无论何时,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最内在的本质反映,其核心的含量、重量和质量是不可能改变的。文艺的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是不变的。只有把握住这一点,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学在数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才能借助数字传媒重铸中国文学的历史,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再现文学的辉煌。
作者系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编辑部副编审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的政法类期刊创新内涵发展研究”(项目编号:L21AXW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