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谈公益

2023-07-23 13:49林如鹏
传媒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公益

林如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支持志愿服务、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公益事业是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公益”一词最迟在1887年已在中国出现并被使用,而在“五四运动”之前的20世纪初,已经有以“公益”为名的社团出现,如禁烟公益会。不过,公益慈善事业在我国的显著发展,还要从改革开放后说起。

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公益组织主要以官办背景为主,此后陆续出现了最初几家公募基金会,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自此开始有了更多生机。不同议题的公益组织开始逐渐出现,例如,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其间涌现了希望工程等为人所熟知的公益项目。20世纪80年代以后,则陆续出现了一些民间公益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与慈善相关的法律也开始出现。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公益事业发展覆盖面快速扩大,民政部发布的《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90.2万个。同时,个人开始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其间企业家捐赠行为也开始出现。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公益慈善事业开始驾乘网络的东风,有了快速而长足的发展,以数字化传播为特点的“互联网公益”逐渐成为热词。在这个阶段,互联网以即时性、交互性、跨时空性等特点弥补了传统公益传播模式的缺陷,发挥出强大的传播效果,可以说其与公益的结合已成为趋势。

因此,在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讨论的“公益”不再仅仅是扶危济困。数字时代的到来,让“人人公益”“指尖公益”理念得以传播和落地,我们谈“公益传播”,谈对“公益行业”“公益人才”的要求,应当更多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语境。

例如,当下对于公益项目的评估,既要测算传播的广度,又要衡量传播的精度,捐赠转化效果是重要标准,这是公益传播力;“微公益”已成趋势,线上线下渠道同步开放,公益资源进一步整合,辐射范围更广,这是公益数字力;公益广告更新营销和叙事手法,公益项目参与场景多元融入线下生活和线上平台,这是公益创新力;公益项目主导者不再局限于政府、企业、公益组织,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公益活动的发起者、传播者、参与者,公民意识进一步增强,这是公益领导力;推动公益力量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支持民生兜底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助力新冠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公益政策力。

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的公益特征尽在一个“新”字,因此公益传播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历久弥新。这就对公益行业、公益组织和公益从业者,在公益传播力、数字力、创新力、领导力和政策力的“五力”提升上,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腾讯公益和暨南大学联合举办公益人才培训计划的背景,也是《公益传播十讲》这本書的缘起。

如今,高质量发展成为新征程中的重要议题,担负着第三次分配使命的公益慈善事业,也应不断实现效能升级。伴随着与公益的深度融合,互联网为公益慈善带来的不仅仅是增加筹款金额,还能让公益以某城市的一张电子垃圾地图、一份水灾中接力传递的在线“救命文档”、一块链接城乡教育资源的智能黑板的形式存在,它凝聚人心力量,为善意织出网络,为行善降本增效,让我们把好事做得更好。

作者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编辑:李栋】

猜你喜欢
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公益
公益事业与趣味活动并举,小黄狗以公益驱动环保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爱让我们在一起——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们
公益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提高基金会透明度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