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峰
在小学体育的教学实践中,安全教育是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将安全意识教育适当地纳入到平时的教学中,协助学生创设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为其后续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重要时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培养,又要对学生的安全意识进行培养。教师要首先建立起安全至上的理念,通过开展体育安全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运动,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达到增强体质,磨练意志,收获体育运动的快乐。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营造出安全教育气氛。以安全内容为核心,激励学生们投入到体育运动中,要注重自身安全,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
要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就必须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所以,在推进安全教育的同时,要牢固地树立起体育教学中的健康观,还要有国家与社会两个层面的合作,为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有力的支持。
充分利用学校有关部门的资源和能力,对各个主体对健康的反馈要求进行密切关注,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权重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体育成绩与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的不同点进行严格的区分,将安全教育课程与体育教师的教学考核指标融合在一起。
对师资力量进行强化,并积极开展学校的体育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安全意识。身为老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更要起到表率的作用,注重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观念,进行健康的锻炼,增强自己在教育第一线的责任感。
课程一直以来都是老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方针,是贯穿教育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体育教育的核心。随着安全教育之普及,学校及老师应高度重视体育课之标准化。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再沿用以往的“固化”的方式,而要意识到现代的教学标准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的有效性。整合多个方面的力量,使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科学和系统;与此同时,在选择体育运动的时候,要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充分地考虑,选择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对学生的将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让学生们热爱体育、爱运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与教材内容密切结合,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实践中,教师要明确体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注意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的讲解。基于此,老师也应渗透安全意识的相关理论内容、理论要求,让小学生参与到技能技巧的训练中,并重视小学生的安全问题,使他们在细节中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在每一个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中,老师都要起到表率作用,亲自做好示范,引导学生参与到科学、合理的训练中去。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设立特别的体育委员,以便更好地协助老师,并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小学生还应该加强相互之间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发生违反实际操作程序的现象,用反面案例更好地警示小学生。
总之,学校的安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教学目的。在未来杰出人才的建设进程中,小学是其根基之地。在当前小学的诸多课程中,体育学科是基本课程,它可以培养小学生的个体素养,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性格。因此,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老师们应该重视对小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培养,这样才符合综合性人才的现实要求。在小学体育中,要进行安全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充分利用体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第二,加强安全观念的宣传,主体责任;第三,建立体系性的体育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
(作者單位: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