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所见疾病与春秋社会

2023-07-21 09:53:54张建华
今古文创 2023年24期
关键词:左传

【摘要】《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编年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大量的疾病史实。通过梳理《左传》中的涉医文本,深入探究春秋时期伦理失序致病观与春秋社会的联系。这一时期的疾病被视作一种文化符号,与礼法制度、君主道德、国家兴衰联系在一起,不仅推动了春秋社会的变革,也体现出疾病在这一时期扮演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左传》;疾病书写;致病观;社会变革

【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4-006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4.021

自苏珊·桑塔格提出“疾病的隐喻”[1]后,疾病便被赋予了丰富而具体的象征意义,疾病除身体所患的病症本意外,象征着道德的批判、政治压迫、种族歧视和宗教信仰危机。长久以来,学界围绕“疾病符号”展开了诸多讨论,成果颇丰,但主要集中于近现代医疗社会史领域,极少有涉及中国古代史领域的疾病书写,且由于史料匮乏,在先秦史这一领域内疾病与社会的关系还未进行系统化的研究。鉴于此,本文依托《左传》这一重要史料对先秦时期的疾病进行梳理。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左传》作者通过虚饰[2]和实录等方式勾勒了历史事件的因果,通过符号化的象征物彰显出该书惩恶扬善的价值取向[3],同时也凸显出社会的道德理性,进而有助于解读辞令背后所隐含的社会变革。因此,本文将对《左传》中的涉医文本进行梳理,将疾病与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相联系,进而对春秋时期的致病观念与其对社会的关系进行论述。

一、《左传》所见春秋时期致病观

疾,病也。清段玉裁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4]《左传》中表示疾病意思的“疾”字共出现142次,“病”字共出现29次,“疾病”两字连用的情况共出现11次,该文献对疾病的记载虽多,整个先秦时期,由于医学的发展还较为原始,医疗活动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原始宗教祭祀和鬼神崇拜,巫医的界限不清晰,两者共同掌握着对致病原因的解释权。[5]84到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思想领域空前繁荣,百家争鸣、文化下移现象的出现,西周时期所建立的宗法制度开始走向衰亡,礼乐制度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因此,时人还将致病观归因于伦理道德的失序,将君主的疾病与礼乐制度以及君主自身德行联系在一起,出现了因伦理道德失序而招致病患的致病观念[6]。

襄公十年记载:“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舞师题以旌夏,晋侯惧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还,及著雍,疾,卜,桑林见,荀偃,士句(口改亡),欲奔请祷焉,荀罃不可曰,我辞礼矣,彼则以之,犹有鬼神,于彼加之,晋侯有间。”[7]1073此处晋悼公生病是由于在宴会中享用了不符合其等级的礼乐,《桑林》之乐舞本为天子之乐,然宋平公设宴时将《桑林》之舞献于悼公,悼公因此患病。从晋悼公患病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礼乐制度依旧约束着时人的观念及行为,若有违背,可能会成为疾病等灾祸发生的原由。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晋平公患病,且对此次患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子产认为晋平公生病原因有二。其一是晋平公百事混乱,不加节制,导致体气壅塞,进而造成身体衰弱,《左传》载:“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脩令,夜以安身,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度,今无乃壹之,则生疾矣。”其二是晋平公将同姓女子纳为侍妾,因这一行为有违礼制,所以导致患病。“内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尽矣,则相生疾,君子是以恶之,故志曰,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违此二者,古之所慎也,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今君内实有四姬焉,其无乃是也乎,若由是二者,弗可为也已,四姬有省犹可,无则必生疾矣。”[7]1349同时秦医和诊断后认为此疾也与女色蛊惑有关,晋平公生病是由于“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7]1351女人属六气之中的阳事,且时间在夜晚,而晋平公对女人没有节制引发了内热蛊惑的疾病。从对晋平公疾病的记载,我们可以归纳:无论是劳逸不适度,还是同姓婚配,抑或是沉迷惑乱,均是违背礼制的体现,因此追本溯源,在时人眼中,违背礼制是疾病发生的根源。

《左传》昭公十九年记载“郑国不天,寡君之二三臣,札瘥夭昏,今又丧我先大夫偃”[7]1558,即子产认为郑国臣子夭折病死的原因是他们搅乱继承法,违背礼制,具体而言是在大夫驷偃去世之后,其亲族长辈立其弟驷乞为继承人,违背了当时应立子而立弟的继承礼制,最终也导致了他们“札瘥夭昏”的悲凉结局。

晋悼公和晋平公以及郑国几位大夫患病皆与其不遵守礼制、违背道德有关。可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疾病不只意味着身体机能有恙,更多的是与君主的道德及国家礼制捆绑在一起,成为评价君主德行和其遵悖礼制的隐形标准。根据学术界现有研究,《左传》所涉的病因理论包括外感病因、内感病因和其他病因。[5]49在此,仅列举伦理失序致病观,一方面排除了自然季节因素、地域因素[8]等自然致病因子的影响,另一方面着重阐伦理礼制致病观与春秋社会中的關系。

二、《左传》疾病书写与春秋社会变革

疾病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动荡的春秋时期成为隐喻伦理失序、权力斗争的有效载体。随着周天子大权旁落,原本用来约束社会的礼法制度已严重崩坏,上下、尊卑等级观念也开始被动摇,下层士大夫开始积极谋求社会权力,进而挑战君主的权威和正统性。在伦理失序致病观的影响下,疾病成为下层士大夫与君主进行斗争的手段。《左传》一书中记载了大量关于下层大夫利用疾病来反抗君主权威的史事。

《左传》襄公七年记载:

“郑僖公之为大子也,于成之十六年与子罕适晋,不礼焉。又与子丰适楚,亦不礼焉。及其元年朝于晋,子丰欲愬诸晋而废之,子罕止之。及将会于鄬,子驷相,又不礼焉。侍者谏,不听;又谏,杀之。及鄵,子驷使贼夜弑僖公,而以疟疾赴于诸侯。简公生五年。奉而立之。”[7]1046

郑国大夫子驷与郑僖公在鄬地会见时,因郑僖公的轻漫对待而怀恨在心,故派人在夜里害死郑僖公。此后,子驷利用郑僖公生发急病而死的借口向各诸侯发布讣告,以此来掩盖自己弑君的行为。子驷此举,一方面达到了弑君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也获取了众多诸侯国的支持。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

“莒子朝于齐。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勿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公踰墙,又射之,中股,反坠,遂弑之。”[7]1209

该史事讲述的是齐国君王齐庄公与大臣崔杼的妻子棠姜产生了私情,崔杼知晓此事后,生起谋反之心,于是利用疾病设计杀死了齐庄公,后成为齐国最富权势的人。崔杼以患病不能处理公事的假象来迷惑齐庄公,以使齐庄公放松警惕掉入早已设置好的陷阱。此外,在齐庄公被包围即将被杀时,崔杼的部下又以崔杼生病为由来使其逃脱弑君的罪行。这里疾病除了作为士大夫阶层为达到弑君目的而编造的借口外,也成为春秋时期小诸侯国在大国竞相倾轧之下保全自身的隐晦之策。

《左传》昭公四年记载:

“夏,诸侯如楚。鲁、卫、曹、邾,不会。曹邾辞以难,公辞以时祭,卫侯辞以疾。”[7]1383

夏季,诸侯到楚国去,鲁、卫、曹、邾国没有参加会见,卫襄公以生病为借口拒绝会盟,一方面是由于卫国等诸侯并不认同楚灵王的霸主地位,认为他骄纵无礼;另一方面卫国等小诸侯国迫于楚国强大的国力,故而采取这一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可以说,疾病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春秋时期小诸侯国对大国的一种无声的反抗。

除此之外,在《左传》中涉医文本的记载中,疾病最多的被运用在君主与士大夫之间的政治博弈之中。疾病成为士大夫阶层影射王权的工具,也成为士大夫阶层屡屡僭越的有利借口。

《左传》昭公十四年记载:

“南蒯之将叛也,盟费人。司徒老祁、虑癸伪废疾,使请于南蒯曰;‘臣愿受盟而疾兴。若以君灵不死,请侍间而盟。许之。二子因民之欲叛也,请朝众而盟。遂劫南蒯曰:‘群臣不忘其君,畏子以及今,三年听命矣。子若弗图,费人不忍其君,将不能畏子矣。子何所不逞欲?请送子。请期五日。遂奔齐。侍饮酒于景公。公曰:‘叛夫!对曰:‘臣欲张公室也。子韩皙曰:‘家臣而欲张公室,罪莫大焉。司徒老祁、虑癸来归费,齐侯使鲍文子致之。”[7]1513

该史实描述了鲁国权贵季孙氏的家臣南蒯之叛的情景。在此次叛乱中,作为费邑之宰的南蒯企图召集费地人结盟,共同抵抗季氏,但费邑官员司徒老祁和虑癸诡称疾病发作而推迟结盟,最终二人率众劫持南蒯,逼迫其离开费邑。这里疾病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即安抚了南蒯,为下一步劫持南蒯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同时又向季氏宗主表明了自己的忠诚,保证了费邑的安全。然而從社会视角来看,南蒯叛乱季氏和费邑官员民众抛弃南蒯,都是春秋时期政治失序的一个缩影,也象征着鲁国公室的彻底衰落,疾病则作为一种工具在这场斗争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

“宋元公无信多私,而恶华、向。华定、华亥与向宁谋曰:‘亡愈于死,先诸?华亥伪有疾,以诱群公子。公子问之,则执之。夏六月丙申,杀公子寅、公子御戎、公子朱、公子固、公孙援、公孙丁、拘向胜、向行于其廪。公如华氏请焉,弗许,遂劫之。癸卯,取大子栾与母弟辰、公子地以为质。公亦取华亥之子无戚、向宁之子罗、华定之子启,与华氏盟,以为质。”[7]1565

在这一史实中,宋元公与大夫华氏、向氏展开了激烈的政治博弈,华亥假称有病,将前来探视的宋国公子全部扣押起来,作为与宋元公谈判的筹码,迫使宋元公屈辱地向华亥请求释放人质,并最终与宋元公成功结盟。由此可见,华氏诈病成为此次权力斗争的关键一环,疾病成为华氏实施伪装和达成自身企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

“郑子产聘于晋。晋侯疾,韩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寝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群望,有加而无瘳。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对曰:‘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韩子祀夏郊,晋侯有间。”[7]1428

晋侯生病一事,在前文中已有提及,而晋侯并没有亲自去主持夏郊的祭祀,而是由旁系的韩宣子代为祭祀,并且在韩宣子祭祀过后,晋侯的病痊愈了。然而从政治上来看,韩宣子代替晋侯祭祀夏郊的行为颇具僭越色彩,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他的这一行为也为后来的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左传》哀公二十六年记载:

“冬十月,公游于空泽,辛巳,卒于连中。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使召六子,曰:‘闻下有师,君请六子画。六子至,以甲劫之曰;‘君有疾病,请二三子盟。乃盟于少寝之庭,曰;‘无为公室不利!大尹立启,奉丧殡于大宫,三日而后国人知之。司城茷使宣言于国曰;‘大尹惑蛊其君,而专其利,令君无疾而死,死又匿之,是无他矣,大尹之罪也。”[7]1932

宋景公到空桐泽游玩,却卒于连中馆行宫中。宋国大尹封闭了宋景公死亡的消息,秘而不宣,调动空桐邑的士兵千人,将景公的尸体运回宋都内宫沃宫,对外谎称景公有疾。宋国大尹谎称宋景公有疾来掩盖景公已经去世的真相,是想按自己的意愿立宋国国君,从而试图控制宋国的朝政。从上述的大尹乱政这一事例中,可以看到:疾病成为诸侯国内权贵大臣混淆外界视听,控制权力的有力武器,同时也反映出春秋时期士大夫阶层迅速地崛起,礼制被破坏的社会现象。

三、《左传》疾病书写与列国政局

《左传》的疾病书写除作为大夫与君主的权力斗争的工具之外,还与军事外交、迁都和避祸等密切相关。根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晋侯有疾,曹伯之竖侯獳货筮史,使曰以曹为解……公说,复曹伯,遂会诸侯于许。”[7]517晋文公讨伐曹国,曹共公被俘。曹共公的侍从侯獳贿赂晋文公的筮史,将晋文公得病的原因归结为晋国攻灭曹国,并且用礼仪、信用和刑律来告诫晋文公。最终晋文公恢复了曹共公的君位,曹国也相应复国。由此可见,疾病谋略在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军事谈判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晉国迁都时选址也与疾病相关,晋景公在位期间企图迁都,“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然韩献子认为“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觏。易觏则民愁,民愁则垫隘,于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不如新田。”[7]905因郇瑕氏之地易滋生疾病,故晋国迁都于新田。

同时,疾病在社会中也常常被视作避祸的有效办法。《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吴王僚趁楚平王驾崩,楚国国内动荡之时,兴兵伐楚。正在这一时期,公子光趁吴国国内空虚,加快策动政变的步伐,自己“伪足疾,入于堀室。”[7]1651,派专诸在宴席上刺杀吴王僚。公子光谎称有疾而避祸的行为一方面蒙蔽了吴王僚,使其卸下防备,保证了政变的成功实施,另一方面即使行动失败,自己也可以利用有疾及时脱身。

通过以上史实可以归纳出,《左传》所载疾病均与列国局势密切相关。可以想见,春秋时期,疾病作为一种手段,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的政治动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过分析这些史事,可以得出当时疾病与春秋社会之间的联系,其中包括统治阶层之间的权力斗争、军事外交、政治避祸和迁都等。

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各诸侯竞相称霸,彼此之间军事攻伐频繁、外交博弈波诡云谲。疾病在这一时期也被象征化,从《左传》记载来看,当时除自然地域致病因子外,疾病被认为是自身伦理道德有亏的产物,进而不断衍生出超出疾病本意的诸多内涵,在社会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53.

[2]过常宝.《左传》虚饰与史官叙事的理性自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69-76.

[3]李青苗.《左传》辞令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91.

[4](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27.

[5]王秦江.《左传》所见疾病、医疗及其与社会的关系[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20:49,84.

[6]林素娟.疾病的隐喻——先秦及汉代礼教论述中的身体思维与伦理课题[J].成大中文学报,2013,(06):38.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6.

[8]孙文祝,姜英辉.《淮南子》中所见秦汉时人疾病观[J].新学术,2008,(06):218-220.

作者简介:

张建华,女,汉族,山西朔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秦汉史。

猜你喜欢
左传
《左传》“其无晋乎”补证
江海学刊(2024年1期)2024-03-14 09:09:58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左传》的预叙书写范式及其影响
天中学刊(2022年2期)2022-11-08 08:47:43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从善如流
《左传》叙事视角研究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古代文明(2014年1期)2014-01-16 18: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