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三川纳顿观览

2023-07-21 22:20徐秀福
群文天地 2023年3期
关键词:三川土族舞蹈

民和三川土族纳顿每年农历七月十一在开幕式的礼炮中启幕,从七月十二中川宋家纳顿开始,到九月十五中川朱家结束。在官亭、中川、前河、杏儿等乡镇的近百个自然村中轮流举办,历时64天,所以,土族纳顿有称“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狂欢节”。

纳顿在三川地区土族、汉族、藏族村庄举办。表演的节目中有汉族题材的三国故事《三将》 《五将》、回族题材的《五族舞》、蒙古族题材的《五官》及藏族相关题材的内容,所以,纳顿是彰显民族团结的节日。

纳顿期间,亲朋好友相互串门拜访、定亲、说亲、要享(亲),在当地,热闹程度较春节有过之而无不及。亲朋好友之间若有什么矛盾,在纳顿中互敬一碗青稞酒,道一声“阿门儿贤”就化解了。村与村之间有矛盾也可在纳顿会中协调化解。纳顿会中各村就有关水利、道路、田间管理等重大事项协调解决。所以纳顿是个和谐的节日。纳顿会上还要祭祀天地的盖载恩、日月的照耀恩、皇王的水土恩、神佛的护佑恩,所以,也可以说是赞颂和平盛世、政通人和的感恩节。

纳顿是记录土族历史的活文献

从土族纳顿的分布、表演形式、内容、仪式等来看,它是一部土族历史的活文献。

1.从纳顿的会手隊和表演的军傩舞就可以看出,土族的先民是一支马上征战的民族(其中包含刀枪剑战,三角令旗,军旗,伴奏器具,套阵法,三国故事的战斗场景等)。另外,纳顿会手的带衩长衫、绑腿等都可以证明。

2.从纳顿面具舞《庄稼其》《杀虎将》等可以看出,土族先民从原始的游牧民族演变为定居的农耕民族的过程。其中记录了土族先民的生活历史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神佛的关系。

3.纳顿中的《杀虎将》及一些祭祀仪式中有许多土族原始的宗教信仰,如引领杀虎将的萨满、牛图腾崇拜、祭天习俗等以及供奉的神祇、演唱的喜讯、搭头词等,都记录了土族宗教信仰的演变和发展;纳顿中的“转青苗”“堂引”“康康么”“叶儿将”等都是原始宗教信仰的遗风;纳顿中的“偷来的神”,如官亭的“四郎神”、中川的“摩劫龙王”、峡口的“九天玄母娘娘”以及纳顿会上的“法拉”,都是宗教信仰变迁的记录。整个纳顿就是土族宗教信仰的展示现场。

4.纳顿会场的神棚、《杀虎将》中的摔跤(波禾巴日)、五官舞中保留了许多蒙古族文化遗风;会手舞服饰、锣手的红缨帽等都与蒙古族有关;特别是“纳顿”一词,就是蒙古族“那达慕”的音译。青海省著名历史学者程起骏通过研究土族纳顿得出:“纳顿节是吐谷浑民族西迁的历史记忆。”他对纳顿的傩舞、法师(萨满)鼓、会手阵法等研究后提出,纳顿是对吐谷浑先祖们的赞颂,是对吐谷浑民族辉煌过去的追忆,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展现。

纳顿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

纳顿节是一个大型的、复合性的文化现象,是在多元文化碰撞下形成的民族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兼容性。它在长期的发展中积淀了土族民间信仰、祭祀习俗、民间艺术、民族历史、农耕文化、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信息。汉、蒙古、满等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原生文化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如傩文化、传统舞蹈、音乐、祭祀习俗、萨满、法拉等都保留了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信息。会手舞、打扛子仪式、套阵法、军傩舞等反映了军事文化遗风。供奉道教的神,供献钱粮、宝盖等纸幡、汉语的颂神词、三国故事的舞蹈等是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五官舞、三官三娘等舞蹈是受满蒙文化的影响,“纳顿”的名称、神棚、祭天习俗、《杀虎将》的剧情及摔跤等是蒙古族文化的遗迹。《庄稼其》的表演,颂词中的“青草结籽黄草上场”“千买卖万买卖,不如地里翻土块,春种一升,秋收万斗”及每年纳顿举办的时间,纳顿前后的仪式等都带有农耕文化的色彩。纳顿节的形成,水牌的产生,纳顿的组织、管理、费用的筹集等都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纳顿多样的表演内容

有关纳顿的表演艺术,许多学者都有过研究,如胡芳的《三川土族纳顿节仪式展演中的表演艺术》、李莺的《土族纳顿舞蹈》等。在这里笔者详细介绍一下纳顿表演内容。

1.会手舞:会手舞是大型的广场集体舞,人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按照老中青三代人的顺序排列,在锣鼓的伴奏下起舞,舞蹈动作连贯,节奏性极强,舞姿优美轻盈,强劲洒脱。表演中有固定的阵法,如“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阵”“太极八卦阵”“九曲黄河阵”等等。舞蹈中,走在最前面的是手持刀枪剑戟的老人,代表军队中的将帅,随后是手持箫管的代表随军文官或军乐队,后面手持小三角旗的代表军中传令官。会手中伴奏的是锣鼓,有击鼓前进,鸣金收兵之意。锣手身穿长衫,头戴红缨帽,是有一定品级的发令官。各色大旗就是古代的军旗,整个会手队伍就像一支古代的军队。

2.傩戏:傩戏就是纳顿中的面具舞,是纳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酬神谢恩、人神共娱的作用。面具舞中重要的是《庄稼其》和《杀虎将》这两个节目,一个开场,一个压轴,是纳顿中原生态的传统节目。

《庄稼其》是一个喜剧、祭祀、舞蹈相结合的节目,在一鼓一锣的伴奏中起舞。《庄稼其》节目内容完整,人物性格分明,寓意深刻,情节感人,故事情节合乎逻辑,舞蹈动作生动活泼,细腻别致,富有诙谐幽默的情趣,充分体现了农村生活的泥土气息和土族人民勤劳、朴实、正直、智慧的品质,是反映农耕文化,纪念土族先民从戎马游牧生活演变为定居农耕生活的代表作。

《杀虎将》是一个原始粗犷的傩舞,体现了土族先民与严酷的自然环境顽强斗争的精神。用舞蹈形式塑造了“杀虎将”英勇威武的形象,充分反映了土族人民向往和平、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从《杀虎将》中可以看出土族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形象图腾崇拜的遗风,表演中的摔跤等情节也可以证明纳顿是由蒙古族“那达慕”演变而来的。

3.三将、五将等三国故事傩舞:“三国戏”是纳顿节傩戏表演中舞蹈性较强的节目,主要表现关羽、刘备、张飞、曹操与吕布之间所进行的战斗故事。主要是以崇拜关羽忠义思想为主,深受儒家忠义思想影响,以关羽的忠义精神教化群众。三国故事傩戏均有武打场面,这是纳顿中军事文化的体现,也是汉、土文化交流的结晶。有关三国故事流行于三川纳顿中还有一些美妙的传说。

4.五官舞:是三川纳顿中较古老的傩舞,由5位演员身着长袍马褂,戴着5个不同形象的面具表演。据笔者调查这是5个蒙古族官员,也有一种说法是五官分别是天官、地官、人官、火官、水官。还有的纳顿表演三官,代表帝、王、公,但已失传,其真实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

5.五族舞:在三川民主沟纳顿中有一个奇特的傩舞——五族舞。其角色有回族阿訇、阿卜都、义四夫,另有一个藏族、一个土族。舞蹈动作优美、欢快,内容风趣活泼。扮演阿訇的人要高大,辈分大、威望高。在欢快的锣鼓声中起舞,表演中有阿訇教育教民遵守教规,搞好团结等道白。

纳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三川土族纳顿主要分布在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及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市吾屯地区,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与民和县接壤的杨塔、王台、红泉等乡镇也有分布。临夏县先鋒乡也有个别村还保留着传统纳顿。民和县古鄯镇三岔村也有纳顿表演。

三川地区6个乡镇100多个自然村现有54个纳顿队,正常开展活动的有42个,有10多个村因种种原因不能开展活动(主要是前河乡山区)。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省内外多位学者参与了纳顿的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出版发行纳顿专著2本,其中马光星、赵青阳、徐秀福合著的《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于2003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胡芳、马光星合著的《三川土族纳顿节》于2010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青海师范大学教授文忠祥对纳顿的研究更为细致,发表了多篇论文。参与纳顿研究的学者有赵宗福、马光星、文忠祥、徐秀福、鄂崇荣、胡芳、秦永章等本省学者,还有马达学、贺喜焱、李莺、刘目宾等外地学者,台湾学者有蔡欣欣、林修文。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纳顿的传承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在土族纳顿的传承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现代文化、西方文化及市场经济冲击下,纳顿的传承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对纳顿的参与和传承保护的意识淡薄,参与积极性不高。二是干旱地区、贫困山区因财力物力不足,人员多外出务工,组织纳顿难度大。三是艺人断层青黄不接,整个地区只有4个省级传承人。四是有部分传统节目面临失传,亟待保护、传承。五是需要政府部门重视。

(作者简介:徐秀福,民和县纳顿艺术研究会会长。)

题图:民和掠影    冶青林/摄影

猜你喜欢
三川土族舞蹈
大规模连续抓治理 三川河旧貌换新颜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谢谢你,走进我的生命
谢谢你,走进我的生命
浅谈土族刺绣的艺术审美及发展
土族聚集区传统常用野生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的研究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