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若涵
由文明演变汇集而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又因地域、民族不同而形式多样,山西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在国内越发重视对传统文化保护的今天,从“明晰界定文化产权、坚持依法保护、加大政策扶持”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保护山西传统文化,这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山西位于我国中部,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古以来,山西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比如,晋商文化以诚信、家族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对中国商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商业文化的瑰宝”;汾酒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被誉为“中国酒文化的活化石”……这些文化元素是山西人民的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才可以更好地展示山西传统文化的魅力。
明晰界定文化产权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哈罗德·德姆塞茨说过:“所谓产权,意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即产权是指排他性地使用某种产品的权利。对传统文化而言,界定产权就是确定它享有排他性产权或对文化产权进行合理配置。传统文化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导致产权界定非常困难,但随着法律的健全和技术的迭代,针对文化的不同形式,既可以从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著作权等多方面、多维度进行确权,也可以充分发挥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作用,不断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文化确权的创新路径。
文化产权被明晰界定,所有者可以以排他性产权来维护其独占性地位,从而使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成为一项可获利的经济活动。对于使用者,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才能得到文化资源的部分权利,这既能间接提高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也能分享传统文化市场化带来的经济利益。目前,山西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突破35万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超过150人,对他们而言,文化确权极其重要。于企业,文化产权是其核心竞争力,它关乎着该企业在文化产业化路子上能否可持续发展;于个人,其作品凝结了手工和审美的价值。只有不断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劳动价值,让他们持续生产更多富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创造丰厚的利润,才能实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坚持依法保护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独特而精彩的世界,只有保护好传统文化,才可以更好地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制定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是关键。首先,各级政府机关要本着一颗责任心,把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完善现行法律保护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更好地发挥传承传统文化、承载灿烂文明的重要作用。其次,文化保护就是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的挖掘、存儲、处理和再利用,而信息产权是信息所有人在信息的采集、使用、修改、转让等活动中所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知识产权法可以为传统文化提供最有效、最符合国际惯例的保护方式。
山西作为文化大省,为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得远、传下去,坚持“小切口、有特色”的要求,先后制定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山西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山西老陈醋保护条例》等,以法治方式解决了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的申报认定、体制机制、规划管理、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于山西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山西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还需认真研究在保护传统文化时所遇到的“主体不明、适用程序不清、文化产权难以界定”等问题,要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补充具有针对性、适用性的法律法规,以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加大政策扶持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应当以尊重市场规律和公平竞争为前提,坚持自我文化意识。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当将重点放在提高本国文化行业竞争能力、提升群众文化自尊、自信上。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对于传统文化产业,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对其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要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加入。具体而言,既要建立健全政府补贴制度,对文化传承人相关活动给予资金支持,激发其创造、传承的积极性,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活力;也要充分发挥“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市场推进”作用,持续激发文化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山西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先后出台《山西省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山西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等,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内容方面包括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放宽文化企业工商登记条件、鼓励资源型企业投资等。实践证明,这些举措对山西文化产业发展起到“加速”作用,对山西文化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引导”作用,对山西文化企业竞争力能起到“提升”作用。
但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山西省的思想还是较为保守,创新意识不够强,文化产业产值规模与文化资源大省地位不匹配,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强化改革创新,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力度,破解发展文化产业的难题、困局,从而推动山西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转变。
文化产业发展必然是文化、科技、经济三者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结果。如今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产业竞争,已从单纯的公司、商品之间,上升到产业链层次。在此情况下,必须要对供应链进行全面分析、深入研究。过程中,我国企业纵向上不断延伸与细分,新企业不断参与进来;同时,在水平方向上,持续进行着分工合作对象拓展,使各环节的定价能力得到巩固与提高。纵向和横向融合,逐步形成各公司之间相互依赖、紧密合作的价值网络。
创新可获得有效的文化消费需求导向和支持,还可获得资本认知、认同和认购,并被文化产品和制造过程所接受,转化成文化内容载体,并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宣传、推广和营销通道之中,在保障对创新进行充分挖掘和使用的同时,提高该行业长远竞争力。唯有如此,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才能具有较强竞争力。
山西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保护好山西传统文化对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从微观经济学视角,不断发掘山西传统文化的经济属性,才能利用“文化确权、依法保护、政策扶持”等刺激市场、加大生产、创造效益,形成良性保护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