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建国
小时候,喜欢听二爷讲故事,讲家乡的革命故事。
二爷16岁参军,经历大大小小的战斗30多次,床头的小木箱里珍藏着五六枚奖章,是他硝烟洗礼的见证。
我家住在豫西北大山深处的邵原村,村子往北一千米,有个叫北寨的地方。重峦叠嶂里、绿树掩映间,有两排低矮的土坯房。旁边不远处,还有一块革命烈士纪念碑。
我六七岁的时候,常随年近古稀的二爷来到这里。他认真清除杂草,对着连绵的山峦、茂密的树林久久伫立,有时眼角还含着泪水。然后坐在石礅上,给我讲一些往事。
“有次反扫荡,战斗很激烈。身边战友倒下了,我们接着向前冲,掩护群众撤退……”讲到动情处,二爷神色庄重。
1938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唐天际司令员率领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自山西阳城县南下进驻济源邵原,拉开经略王屋山战略枢纽、建立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序幕。二爷就是那年入的伍,他在这里战斗了七年多,随后参加中原地区的解放战争,直至负伤退伍。
晋豫边抗日游击队在邵原北寨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培养军政干部,同时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在黄河以北、同蒲铁路以东的广袤区域沉重打击日寇,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脚下土地是鲜血染红的,和平生活是生命换来的。”上学后,每年老师都领我们过来祭奠英魂,邀请像二爷这样的老战士、老党员讲故事,勉励我们传承革命精神,努力学习、立志报国,长大后奉献社会。
那时起,我逐渐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懂得了和平来之不易、少年当自强不息的道理。
“家乡的红色印记,只是中原大地的沧海一粟,以后有机会可以到外面多走走、多看看。”中学时期的历史老师说,河南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活动、建立党组织最早的省份之一,是全国抗战的最前线、主战场之一,是刻满光辉足迹、承载红色基因和奋斗精神的光荣之地。
老师的话,给予我寻找红色印记的动力。多年来,每逢节假日,我喜欢赴红色之旅。郑州二七广场、信阳新县、驻马店确山、开封兰考、安阳林州、新乡刘庄……这些地方,都曾留下我和朋友们寻找红色印记的足迹。追寻曾经的峥嵘岁月,聆听热血英魂艰苦奋斗的故事,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既感到心灵的震撼、热血的沸腾,也坚定着自己前行的方向。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缕魂。”大革命时期威震全国的铁路工人运动,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燎原烽火,抗战时期中原大地抵御外辱的英勇壮举,解放战争时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金戈铁马,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强盛和人民福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英烈和先锋模范,时时让人心潮澎湃,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时至今日,以杨靖宇、吉鸿昌、彭雪枫、焦裕禄、史来贺等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身许国、流血牺牲、甘于奉献、忘我奋斗的感人事迹,依然令人内心激荡、感奋不已。
祖国的繁荣昌盛,是所有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国人民奋斗、牺牲得来的。河南的壮美山河,也是靠无数人的鲜血和汗水染就的。一段段红色记忆,一个个红色故事,一处处红色印记,铭刻着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原儿女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争取胜利的光辉历程。
看到这些醒目的红色符号,瞻仰栩栩如生的英雄浮雕,回想波澜壮阔、艰苦卓绝、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革命历程,不由得就会忆起小时候二爷说过的话:“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守护好和平的生活,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是对先辈们的最好告慰。”
伟业垂千古,精神励后人。在追寻红色印记的旅途中,每到一处,都会发现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有老人、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有军人、工人、教师、中小学生,不同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接受着相同的思想洗礼。大家缅怀革命先烈,向热血英魂致敬,并从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红色精神谱系中汲取崇德向善、踔厉奋发的正能量,在追思过往、升华境界中砥砺初心、坚守本心,转化成建设幸福家园、创造美好未来的实际行动。
这是一种“红旗不倒、火种绵延”的传承,是“继往开来、赓续不息”的传承。岁月留痕,沧海桑田。长期以来,在这接续的传承中,在无数中原儿女的拼搏进取、不懈奋斗中,河南这片镌刻着众多红色印记的沃土,始终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河南人民必将继续追寻红色的印记,铭记昨天的历史,赓续红色的基因,传承伟大的精神谱系,汇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的磅礴力量,奋力谱写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