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芳霞
重视品德培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管子》中记录:“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因此,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基础目标。
小学是人生正式启蒙的开端,良好的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积累文化、培养价值观念,为他们的一生奠定扎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体课程。中华优秀文化的渗透,能够帮助小学生从小就培养以客观的角度和态度看待不同文化的能力,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兼容并蓄、恬淡豁达的深意,着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契机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是每个人责任,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是要接受与热爱传统文化,并全面熟悉与掌握,让小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约占33%的教材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其中124篇为古诗文,170篇课文涉及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文字、文学、服饰、建筑乃至民俗,每一篇文章都满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体现出部编版教材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既强调传统文化的知识,也重视人文精神的展示,帮助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的同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传统文化是民族伟大复兴之根,唯有召唤中华之魂,才能完成传承历史使命。首先渗透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使命,小学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与传统文化传承高度对接,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语文教师,需要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精髓,打造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堂,践行传统文化传承目标。其次,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中国一直是一个礼仪之邦,“美德”一直是评判人的第一标准,传统的道德观念,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观念,仍然是人们崇尚的美德。
当前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教学方法简单。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教师自身的文化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充实自己,才能解读教科书背后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精神。然而,有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不够丰富,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还有一些老师十分繁忙,压力大,没有多少时间学习传统文化。在日常課程中,传统的文化教学只停留文章讲解上,教师主导着课堂,掌握话语权,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经历,课堂气氛变得乏味和僵硬。语文课堂缺乏生气,让学生感受不到传统文化的味道,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降低。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由于学生课后阅读很少,教师很难扩展对传统文化的解释,只能简单解释一些基本的经典词汇和常识。由于没有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老师的这种解释方法无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文化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谈到传统文化,学生们通常会想到古诗词、文言文和文学常识等方面,但我们不知道传统文化何其庞大精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需要教师的重视,语文课堂教学非常重要,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更重要。为了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加强课外实践、进入社会,开阔视野。特别是在课外实践中,要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完美结合。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各种技能,使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成长,如访谈、手写报纸、新闻稿、文学作品等,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激发学习兴趣。
“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实践方法
注重创新,注重体验
语文学科教学需要模式的支持,在教案设计环节,教师要从行思结合角度展开安排,让学生在实践性学习中展开深度思考,在思考基础上展开深入实践,真正实现行思结合目标。语文学科教学方案包含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目标和内容,为形成高度匹配,教师对教学方案设计工作做细化处理,及时渗透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科教学传统文化自然融合,以满足学生个性学习诉求。结合古代文学,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程度上获得更多的传统文化体验,更好地理解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如教学《己亥杂诗》,教师播放课前制作好的希沃课件,学生欣赏、聆听、吟诵音频材料,大部分学生被这独特的朗读所吸引,纷纷模仿。音频材料反复播放,学生认真聆听和感知,对作者情感和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鉴赏诗句,解读这首诗写作的背景,了解作者创作意图。学生有吟诵体验和鉴赏感知积累,逐渐进入到研学环节,学习认知就丰富起来。为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教师展示龚自珍的其他作品,感受其创作风格。这时,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形成。教师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为学生提供模仿感知的机会,推出更多龚自珍的诗作,学生有了更多学习体验,行思结合特征鲜明。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节日产生兴趣,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即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传统节日和文化竞赛活动。我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色,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节日入手,每逢传统节日,教师可以举办一些班级活动(如:缅怀英烈,传承中华精神——清明节;诗词雅韵唱今朝,童心筑梦向未来——元旦),让学生理解与认识传统文化,从而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巧用素材,激发兴趣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精心备课、认真思考,筛选不同的材料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将历史故事与文本相关联,播放与角色相关的视频和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音乐(如在《草船借箭》一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有效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彩的语言世界。此外,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并使自己成为优秀的文化创造者与传播者,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吟诵训练,感知韵味
可以说,语言文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发现汉语的魅力,热爱汉语,才能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更有效地从汉语中汲取营养。如何才能让学生全面地体会到汉语言所具有的魅力和韵味呢?吟诵就是一种最为有效和直接的途径。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传统的那些诗词歌赋,最早就是通过吟诵的方法得以表现的,而古人也经常说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能够发现,在现代教育中,语文教师也可以使用吟诵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全面、更具体地理解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感受文本传达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从而解决问题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抵触情绪。比如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乡村四月》《清平乐·村居》等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组织学生开展吟诵活动,让学生主动品味,反复诵读,在诗词描绘的淳朴闲适、恬静自然的乡村风光浸润中,教育学生热爱乡村、热爱田园生活、热爱哺育自己的家园。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将爱国、爱家、爱科学的品德教育与诵读教学融为一体,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着眼于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以及国家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全面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诵读热情和积极性,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在良好的思想素质下,学生能够保持较强学习积极性,个人的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升。教师则可以从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着手,深入钻研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两者的互相促進,借助品德教育来反哺知识教育。
结合实践,融合生活
语文学科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习过程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语文教科书中蕴含传统文化,无论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精神如何,它都是我们从中华民族群众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必要将其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更高效地学习、接受我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各种实践活动外,学生还可以在参与实践中积极提高和塑造自己,培养良好道德素质,形成健康人格,争做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倡导者。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研究不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终点,而是传统文化教育起点。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努力,将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有效融合,如设置传统文化小剧场,鼓励学生表演文言文课本剧,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参与过程中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
家校合作,指导诵读
“立德树人”与语文诵读之间的结合比较复杂,难度系数相对偏高,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都需要参与其中。
首先,在落实完学校的融合工作后,学校需要主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实现家校合作,获取家庭认可,为学校的诵读活动提供坚实的后盾,保证最佳的诵读活动质量以及品德教育水平。如果家长不重视诵读活动以及家庭教育,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并在家中引导孩子自主诵读,就会导致整体的诵读活动大打折扣。
其次,学校以及教师需要加大气力,借助多种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与家长建立长效合作关系,确保家长能够意识到品德培养以及诵读的重要性。转变家长的偏差观念,让家长能够真正的重视诵读以及品德教育,进而给予学校更多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诵读环境,在家中鼓励孩子沉下心来自主诵读,留给孩子充足的诵读时间。
最后,教师需要在与家长进行交流及沟通时传授行之有效的诵读指导方法,鼓励家长尝试融入多种品德元素,与孩子共同诵读优质的文本。主动向家长推荐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诵读书目,倡导家长每天留出一部分时间与孩子共同诵读、深度品味。让孩子自主摘抄好词佳句以及名言警句,学会书写读后感。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家长与孩子在家中一同诵读《伯牙鼓琴》,感悟姜子牙和钟子期的珍贵友情,讲解“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全面提升整体的诵读质量以及品德教育效果。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历史价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真正重视传统文化,重视起传统文化教育,以身作则,带头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身学识素养,成为传统文化真正的传承者,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课堂,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滨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