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鲁峰?黄立
摘 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大背景下,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研究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及时代价值、探究二十四节气在技工院校活态化传承路径,有助于深入、系统地把握文化传承规律,是新时代技工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文化强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 活态化传承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技工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大思政背景下技工院校烹饪专业的‘专业思政体系构建与实践”(课题编号:JYKT202116)的研究成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历史的新高度,第一次从国家规划层面提出了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们要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变迁的规律,因为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是文化强国之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研究其保护和传承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我国人民的生产劳作和日常生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技工院校中的活态化传承相关问题,有助于深入、系统地把握文化传承规律,是新时代技工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抓手。
文化强国是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深化,是文化融入和文化转化的目标,实施文化强国战略要求我们深化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自信、加速文化融入并创造性地开展文化传承与转化。因为文化自觉是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层本质、发展规律、历史责任的深刻认知和把握,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前提;文化自信是人民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理念、体现的价值以及文化生命力的深刻认同和坚定追求,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基础;文化融入和转化是将文化认知、文化创造、文化建设有机渗透到社会各子系统中,让文化以具象或精神等形式在社会被广泛认知和传播,这是文化强国的实践论前提。
在文化强国战略大背景下,新时期的青年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担当着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责任,更要深刻认识传承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和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从而创造性地开展文化建设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添砖加瓦。笔者在此以二十四节气为例,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技工院校中的活态化传承路径。
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
二十四节气体现着“因时而动,因时而为,人与自然共生共长”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命运与共的重要体现。二十四节气文化与中国农耕文化相伴而生,节气指导农耕,农耕也体现了节气变化,这些都彰显了中国先民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和生存哲学,与当代倡导的“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是遥相呼应的。
二十四节气遵循了事物的认知、发展规律,具有科学性,是中国古代科学实践的重要体现。如“芒种芒种,连收带种”,这句谚语流传至今,依然能够指导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再如“谷雨采茶,霜降摘柿”,也是古人将农事活动与气候变化关联的典型代表,这些皆是中国古代科学实践的重要体现。
二十四节气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和饮食习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并世代相传的共识。
清明踏青、蹴鞠,春分品小点、尝嫩芽,谷雨采春茶、食椿芽,立秋戴秋叶、贴肥膘,这些民俗活动和饮食习俗让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也变得愈加丰富,因此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时间制度与文化体系的综合体。
(二)二十四节气的时代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共同的节日,可能存在不同的民俗活动,但对节日的共同的认知、热爱不断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二十四节气是人们生活实践的方向标。花知时而开,人顺势而为,二十四节气引导着人们在特定时间节点上的生活方式与生活选择,如立春吃春饼、谷雨采茶、冬至吃饺子,这些无不生动地体现着节气与精神生活的内在联系,也让我们在节气中读懂了中国。二十四节气是文化创意的重要源泉。人们对于节气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也催生了对节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中节气文化的融入和转化已成为诸多行业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如红火的庙会、节气美食品鉴、节气主题展览等系列活动,将节气文化依附于可食、可观、可赏、可玩的具象物品,从而创造性地实现了其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它不仅保留着民族的传统文化,还体现出民族的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中包含了体现文化特性的实践和技能等,但更多的是一种表现形式和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具有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和活态流变性的特点。
文化的“活态化保护”就是要保护文化的生态链, 让文化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让文化自然而然地在生境中发生变迁。活态化保护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这一理论目前已经被运用到各个领域,目的是指导人们从事各项生产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的文化,要使之得到有效的保护,就要将其放到群众日常生活实践中进行传承,并通過形式上的创新使其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三、二十四节气在技工院校活态化传承的策略和路径研究
(一)以课程创新引领教学改革,筑牢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教师既是非遗文化的被传承人,也是传承人,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在教学中有机融入节气文化的意识。同时应深入挖掘节气文化的内涵,用“沉浸式体验”的课堂活动形式,如以中华饮食文化为媒介,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节气文化的积极性。
探讨实施“二课一节教学改革”即每两周一个节气,每两周开设一次跟节气相关的课程,以课程创新引领教学改革,解决专业文化课程特色不鲜明和文化传承不落地的问题。
课程资源开发是推进节气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手段,教材作为课程的具象表现,是传承文化的纽带,因此重视对与二十四节气相关教材的开发也是其在校园传承的重要举措,教师可结合其任教专业开发相关教材,如烹饪专业可开发将节气饮食养生习俗、文化传统及节气菜点整合的教材《中华二十四节气菜》。
(二)充分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拓展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空间
校园环境,是一种教育者有意识建造的文化传递媒介,是教育者教育思想的反映,对育人的长效性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要发挥二十四节气文化环境的濡染作用,就要让校园里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可将二十四节气文化相关的民俗、饮食等以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呈现在墙壁上,充分发挥墙壁文化的作用,还可建设二十四节气文化长廊,提升节气文化育人的长效性。也可随着时节的变换让节气文化出现在電子宣传屏、校园宣传栏等处,实现“空间育人”。
(三)创建校园品牌活动,丰富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形式
文化活动是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文化内涵的再创造和生动体现,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与专业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创特色、创品牌,丰富二十四节气育人的内容和形式。如体育舞蹈专业可以组织学生做“声”动二十四节气操,医学专业可开展节气养生宣传教育活动,摄影专业可开展“我眼中的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征集活动,烹饪专业可开展节气美食制作活动,设计专业可开展节气文化海报设计比赛或展览活动……通过多种活动来丰富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形式。
(四)开展文化资源的创意设计,丰富二十四节气文化表现形式
文化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时代在变迁,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就必须对其蕴含的传统智慧进行提炼、升华、“再创造”,创新其表现形式。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年轻的新兴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技工院校师生可抓住机遇,运用现代学术和专业知识,深度挖掘二十四节气文化内容,结合专业特色将其进行可视化处理,将其转化为可赏、可读、可尝、可用、可玩的实物,如食品饮料、装饰服装、家具家居、空间环境、数字多媒体设计等,以此来丰富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促进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活态化传承。
(五)利用融媒体技术整合文化资源,充盈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载体
文化传播载体一般是指以各种具象化和精神的形式承载、传播特定文化的媒介和工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技工院校可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图像、视频、文字等素材,通过多种渠道如校园网、自媒体平台等进行有效的传播,也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以便更加便捷、系统、全面地传播非遗知识。
四、小结
校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阵地,具有极强的活跃性和创造性特点,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的形式、活的方法、活的策略在新时代青年中进行广泛传播。二十四节气体现着“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优秀文明成果的典范,探讨二十四节气在校园传播的活态化路径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程晓琼.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实施路径研究[J].绿色科技,2019(23).
[2]田鹏颖.文化强国的内在机理探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
[3]隋斌,张建军.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价值及传承发展[J].中国农史,2020(6).
[4]张怡斌.基于小学教材的二十四节气课程资源开发[J].智力,2020(4).
[5]邓姗.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开展途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作者单位: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