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1985年中国电影的全新蜕变

2023-07-20 08:21高靓
今古文创 2023年25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创新

高靓

【摘要】在1978年12月召开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启动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國电影开始复苏,开始大踏步地转向,不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所创新,电影美学也有了新气象,努力跟上时代的潮流,满足观众的需求,电影市场发展得越来越好。

【关键词】电影内容;创新;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5-007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5.023

改革开放后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呈现出许多特点,涌现出了“第三代”“第四代”等导演,创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社会迎来了思想解放,中国电影开始发展电影理论和创作实践,电影工作者又一次将我国影片作为世界影片的坐标体系里来对待。这一时期的影片不管从内涵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有革新,而且在文化市场中占有着愈来愈重的分量。

一、电影内容的新方向

从1979年开始,我国电影步入了观念更新和电影发展的崭新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夏衍、钟惦棐、张骏祥、罗艺军、李少白、郑雪来、邵牧君、谭霈生、罗慧生、白景晟、李陀、谢飞、黄健中、张暖忻等电影理论家与电影导演,就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电影与戏剧‘离婚、电影就是‘用电影手段完成的文学以及电影美学、电影民族化与现代电影观念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与积极争鸣。”[1]从此,影视人开始了全新的影视艺术的制作方式,在思想上突破旧习,在改革开放到来之际,外国的优秀电影以及电影人被中国电影人所看到、所学习。

(一)多种题材的艺术加工

80年代后的中国电影有了进一步的大发展,在1979年《春雨潇潇》《小花》等电影后,电影导演们手法更加大胆,敢于尝试新的题材与类型。比如1980年的《庐山恋》,是一部风景抒情故事片,并在201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导演以庐山这个美丽的地方作为故事的环境背景,创作了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故事讲的是两个家世对立的男女二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二人单纯的浪漫爱情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最纯情的记忆。这在当年的电影市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庐山风景区为了循环放映这部《庐山恋》还专门建了一座小型影院,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电影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发展趋势。

(二)现实主义的熟练运用

在1981—1984年,电影导演在创作上大多忠诚于实主义的创作手法。1980年12月4日,钟惦棐在《云南日报》上又发表了一篇《现实主义要深化》,为即将到来的“现实主义美学”而摇旗呐喊。钟惦棐认为就电影而言,“电影现实主义的有无,将最终决定电影是否能够成为‘最重要的艺术”,并认为“一九八零年的电影,如果说有什么在崛起,那就是电影现实主义”。电影人开始把电影从政治宣教的虚假当中脱离出来,走向追求生活真理的世界电影的共有潮流中。在主题觉醒中,中国电影的感性与诗意的历史、道德情境、国家形象与家国梦想的宣传被首次整合到文化发展的历史性局面,他们尝试拍出了《巴山夜雨》《沙鸥》《乡音》等影片。《乡音》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勤勉贤明、逆来顺受的农村妇女形象,她与丈夫之间没有任何形式的冲突,故事当中也没有很多戏剧性情节,将观众的注意力影像这种无冲突的人物关系的思考,揭示出了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问题以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邻居》是1981年郑洞天、徐谷明执导的剧情片。这部电影讲述了住在高校筒子楼里的几户邻居们围绕解决住房问题所发生的风波。片中传达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在当时那个年代,住房问题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社会当中的各种问题都在片中被表现出来,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导演抒发了其对社会现实诸多问题的思考。

以谢晋的反思三部曲为例,《芙蓉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这三部电影不仅开创了伤痕电影艺术或反思电影艺术的先河,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在这三部电影中,导演敢于面对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这三部电影当中都有对婚姻爱情的描写,虽然主人公的命运十分坎坷,但是他们有着忠贞不渝的爱人,通过对爱情的描写揭露人性。谢晋的电影中经常传递因家庭历史变迁和情感波折而产生的波涛汹涌的社会历史现象,从人的命运和人性的变化象征社会内在矛盾的浪潮。谢晋的“反思三部曲”不仅是对社会的反思,也是对人性的分析,通过对婚姻和爱情的描写,揭示了好与恶的人性。

二、电影美学的新气象

70年代末的电影人对电影进行反思,转化观念。在艺术上探索多样化的技巧,形成了一次创新的艺术酝酿。

(一)纪实美学的创作特色

第四代导演受到巴赞和克拉考尔等人的纪实美学影响,在自己创作的影片当中实践了纪实美学理论和长镜头、场面调度等影像拍摄手法。比如《城南旧事》里面运用了很多长镜头的手法,郑洞天导演的《邻居》是纪实美学兴起的重要代表作品,影片当中的宿舍楼布景和和邻居们嘈杂拥挤的生活都十分真实,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情节当中,中午12点的人声、广播声、炒菜声交杂响起,把生活场景逼真地表现出来,画面、音响、节奏都是生活化的,有着显著的纪实风格特点。除此之外,重要的作品还有《沙鸥》,在影像上用到了长镜头、长焦镜头等表现手法,并且采用大量实景拍摄的方式,使影片更加接近生活。在演员的选用上,选择了非职业演员,形象塑造生活化,演员的表演也更加松弛,贴近生活,与观众更亲切,交流感更强。

“这类电影采用多层次、多角度、多主题的叙述方法,追求一种紧贴生活的艺术效果。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随后又涌现出《大桥下面》《廖仲凯》《没有航标的河流》《红衣少女》《高山下的花环》《边城》《野山》《绝响》《孙中山》《湘女潇潇》等一大批影片。可以看到我国电影和电影表演发展的总趋势,或者说是主流,依然是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其发展变化主要是吸收西方电影的纪实美学,并且加以改造,纳人传统现实主义的规范。”[2]也就是说,现实主义和纪实美学为中国电影的进步提供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也标志着中国新电影史上一次大规模接力的完成。

(二)散文诗电影的创作方向

散文诗电影是8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对生活化的追求、打破传统戏剧电影结构、弱化艺术加工痕迹等都是其重要的创作风格。在散文诗电影中情节更为淡化,人物内心不求名利,不论在内容上还是画面上都有着诗情画意的感觉。

《城南旧事》(1982)通过英子对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英子童年时的故事。故事不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展开的。英子与精神病患者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和宋妈,这几段回忆并没有因果关系的联系。导演通过英子的视角来结构故事,没有追求戏剧性情节和戏剧性情境,但是却极有意境。通过平淡的故事和优美的画面形成了一幅幅老北京的风景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导演通过对英子童年的描绘和片中人际复杂的情感展现悲欢离合的感情,同时抒发自己对老北京和童年往事的怀念。

电影《边城》以川西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讲述了祖孙二人平淡的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故事。整部电影的画面风格独特,青山绿水为伴,田园风光,生机勃勃。影片当中也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和矛盾。在处理人物时,爷爷和翠翠都淡泊、善良,人际关系也很平和,加上优美的风景,构成了诗一般的世界。《边城》中纪录式的散淡情节,有一种对自由和生活的深刻感受,是影片传达的独特味道。

三、影像创新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的电影导演钟情于巴赞的纪实美学特点。在周传基、李陀等人的理论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们强调巴赞纪实美学当中长镜头、景深镜头、场面调度、深焦距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这一阶段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努力摆脱情节,消除戏剧性的电影结构模式,不再致力于戏剧性冲突和戏剧性情节,而是致力于深化主题;二是要追求真实,还原人生的本来面目,多方面反映生活。

(一)长镜头的巧妙运用

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于1983年上映。导演用写实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身边琐碎的故事,看似平淡,缺少戏剧矛盾,其实是运用了长镜头给观众带来了细腻的感受。精神失常的秀贞在向英子讲述她与思康相遇时的情景时,导演用了一个场面调度完美的长镜头。随着秀贞的讲述,镜头开始模拟还原当时的情景,运用声画分离的手法,听着秀贞的故事,看着回忆当中的场面,使观众沉浸在这个长镜头中,感受一种悲凉,对秀贞产生同情。后面英子在老宅中与一个小偷相遇,英子好奇他是来做什么的,经过一番询问和观察,小偷行迹败露。此时运用了一个英子主观视角的长镜头,小偷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老宅中,此时配上一个乌鸦叫声的环境音响,体现出一种告别的感觉。这个长镜头配上整部影片的“主旋律”音乐《送别》更体现出一种凄凉的离别之情,自然又不刻意,以一个温和的方式反映出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矛盾和家庭日常中的人情冷暖,引起观众的深思。

(二)景深镜头的灵活转换

胡炳榴导演善于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他在自己的代表作品《乡音》当中对于这两种影像表达方式的运用令人印象深刻。在木生和陶春赶集回来在家里休息的一场戏中,景深的调度就相当的灵活。画面前景是木生和虎娃在玩,后景是陶春在辅导龙妹写作业。这个前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着在这个传统的家庭里,男女的地位以及分工的不平衡。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陶春、龙妹和虎娃依次离开了画面,画面当中只剩下了陶春一个人,陶春走到原本后景当中,这样也为即将出场的杏枝留出了前景作为其表演空间。接着镜头开始调度,随着陶春的走位镜头移到了前景,陶春和杏枝在前景中交流,而木生坐在后景当中,这样的构图也暗含着杏枝的立场,在后面的故事情节当中杏枝对陶春给予了支持。该段落的结束以陶春离开画面,前景只剩杏枝和后景的木生进行对比。在这部电影里同样也缺少了戏剧性的情节,更多的是日常化的情景和细节,比如喂猪、洗脚、赶集等。导演追求透过这些平凡的小事达到生活化的特点,让观众在生活的节奏当中体会到人物之间细腻的交流和变化。

四、电影市场的新发展

(一)电影产业的迅速复苏

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对文化产业、电影产业的扶持,又加之涌现出了上述这些优秀的影片,在20世纪80年代,电影已经成为国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从此掀起了一种大众文化中的电影热潮,电影市场也发展得越来越快,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直到20世纪80年代电影重新出发,观众们对于电影十分渴望,因此当时的电影院可谓是一票难求,场面十分火爆。加之在那个时期电视机也未普及,并且电视节目类型较为单一,所以在当时的影视市场,电影还是占据主要地位的。以1980年上映的电影《庐山恋》为例,《庐山恋》上映一周左右票房达到了一个亿,当时的电影票一张2毛5分钱,按现在的物价和票价比例换算,放到今天票房能达到150亿左右。

(二)电影奖项的初步设立

中国电影金鸡奖创办于1981年。金鸡奖不仅提高了电影质量,丰富了电影类型,而且积极培育市场和观众,引领了电影产业的前进方向。1981年第一届金鸡奖的最佳影片是《天云山传奇》和《巴山夜雨》,1982年获奖的是《邻居》,1983年获奖的是《人到中年》和《骆驼祥子》,1984年是《乡音》,1985年是《红衣少女》。这些影片无疑是每一年优秀的代表作品,可见金鸡奖的评选水平之高和客观公平。金鸡奖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电影商业化的发展,为电影人和电影机构提供宣传的平台,成了中国大陆电影界权威、专业的风向标。作为中国最负盛名、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奖项,金鸡奖无疑将在向世界展示一个非常开放和包容的中国文化形象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电影明星的重要影响

在80年代电影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明星。在1980年,市场开始明确使用“明星”一词来指代演员个体。他们逐渐由1979年以前的“文藝工作者”的身份过渡到一种“明星”的身份。陈冲在1977年的《青春》当中崭露头角,国内的主流媒介和电影评论者们开始将陈冲称之为“明星”。但是由于社会情况的影响,要避免资本主义的倾向,这个时候使用“明星”一词的时候,虽然刻意地跟资本划清界限,但是已经表现出了自觉的潜意识的观念转向。在1981年以后用“明星”来指称演员的现象越来越多,并成为一个普通的词汇了,人们再也不觉得明星跟西方资本主义有什么过多的关联了。在《庐山恋》中,张瑜在片中光服装就换了43套,成了80年代观众心目中的梦中情人。1980年《大众电影》第五期的封面女郎为《庐山恋》中的女一号周筠的扮演者张瑜。1981年,张瑜又获得了金鸡奖、百花奖最佳女主角的称号。对于“明星”的讨论也从80年代开始正式进入到大众视野当中,对电影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国内外的文化融合

1979年10月30日,第四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对文艺的总方针作出调整,将原来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改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从此,电影人们开始对过去进行反思,对电影的理论和创作实践进行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出了诸如《小花》《生活的颤音》《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等出色的影片。他们不仅在内容上突破老旧的思想,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在形式上还做出了突破,比如利用闪回、定格、声画对位等手法。开始了一段中国电影界新的历史。

从1979年开始,国内开始积极组织国内外电影人互相访问、互动等活动,这不仅使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学到更开放的电影观念,而且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电影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电影的传播。在1979年这一年中,就有13个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考察了法国、日本、美国等12个不同的国家。同年8月25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编辑、摄影和录音人员组成一个小组前往澳洲拍摄纪录影片,展现澳大利亚的地理风貌和民俗风情,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电影的社会影响力。

五、结语

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些变化是意义重大的。内容与形式上的艺术探索,电影美学的重要回归与突破,电影市场也逐步跟上世界潮流,掀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新篇章,带来了精神文化领域的新气象。

参考文献

[1]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6.

[2]张雷.纪实美学在中国的发展[J].探索与争鸣,2004,(10):41-43.

[3]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蒋尧尧.新时期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5.

[6]周传艺.中国电影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1978-1993)[D].厦门大学,2020.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创新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