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中时政热点案例的运用策略

2023-07-20 08:09陈楠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时政热点影视

陈楠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高考逐步在全国铺开,“能背能答”传统高考主流意识已经荡然无存,“能力立意”成为政治高考试题重点考查内容,突出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考查学生“记忆、阅读、分析、运用”四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基础知识掌握能力;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探究事物论证结果能力。而高考考查的知识点来源于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四个必修模块,但考试材料往往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以及一年来的重大国际国内时事,通过分析时政热点考查对课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得出当下高考政治主流是考查学生的“能力立意”。时政热点已经不再是游离学校之外的信息,已经和学习生活密不可分,成为高中政治学习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扭转学生对高中政治“读背出高分”的刻板印象,还能增加政治知识的有趣性,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材知识的滞后性。时政热点学习将会是新课改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要求。通过探究近几年的高考题我们发现,时政热点是材料分析题的主要信息来源。为适应高考和新课改的要求,适应考纲对学生考查的要求,政治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努力转变传统教学和旧高考思维,积极收集整理时政热点,主动将时政热点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因此,我们可以从高一年级开始,将时政热点引入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对时政热点的分析,并结合课本知识论证,逐步形成“记忆、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

一、教学案例

这是高一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的一堂新授课“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重难点——国家的职能以及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同时也进一步落实政治认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备课时我决定选用根据“也门撤侨”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影视素材《红海行动》,让学生感受到拥有强大祖国庇佑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幸运。对于这个设计构思,我心中颇为满意,这一幕幕令人热血澎湃的影视情节,定能燃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

信心十足的我走进了课堂,在讲到“国家的对外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时,我适时播放《红海行动》影片中最惊心动魄的片段,并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心想着当这些画面映入学生眼帘时,他们一定会屏气凝神,而后又欢呼雀跃。然而,直到影片片段播放结束,学生竟然都无动于衷,毫无共情能力。他们好似對这个视频素材根本不感兴趣,脸上面无表情,东张西望,甚至有些同学还表现出非常不屑的样子,嘴里小声嘀咕着“反正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何必操心这些与我们无关的事”。学生的观后表现超出了我的课前预想,让我有些措手不及,以至于在引出问题以及联结新知识上有些力不从心,导致知识点的传播较为松散,学生课堂接受知识点效果不佳,课堂教学没有达到备课时的预期目标。

二、原因分析

回望这堂课,我陷入沉思,这么振奋人心的“红色”题材爱国影片怎么会让他们一点儿也不触动、冷漠异常呢?我课后进行了很多的思考,也和不同层次、不同科目的教师探讨过这个问题,自己也查阅观看了很多资料。寻根究底,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 学生知识经验不足,家国情怀淡薄

当代学生身处在和平年代,未能体会饱受战火摧残的悲恸,所以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还未上升到一定高度。再者,多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多时候都是对学生采用指令式教学,未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并积极在社会实践中探寻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的能力,致使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经验的浅薄和情感体验的匮乏,因而难以让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有所触动。

2. 教师未对影视素材作必要解说,难以引发共鸣

《红海行动》这一影视素材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但这一颇具震撼的事件突然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对这一热点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和意义又不甚了解,很可能会让他们的思绪混乱,茫然无措。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影视资源的方式仅是简单播放,缺少必要的解说和剖析,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历史原因的回顾,帮助学生解开疑惑,理清思绪,导致学生观看红色题材影片《红海行动》仅仅只是视觉观看,未带有感情色彩。所以就情感升华上来说,学生自然是不为所动,表现得冷漠无情。

3. 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实际操作流于形式

影视素材的使用可以为政治课教学增添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拓宽知识面,提高素材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但另一方面,视频素材快速切换的画面和鲜亮的元素往往很难让学生捕捉到关键信息,学生新奇感一过,很难留下什么印象深刻又意义深远的内容,因而观后难以提炼出影视作品所要传递的价值情感。而教师仅通过多媒体呈现出视频素材,未运用好其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融入浓郁的课堂氛围中来,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

三、实践与探索

教师怎样才能在政治教学中挖掘出时政热点案例背后的价值呢?为此,笔者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 了解学情,强化价值引领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高一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储备、学习经历、成长经验,在此基础上,抓住该年龄段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备课前,教师应准备好与课本知识点相匹配的影视、音频、图片等教学素材,教师也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引用与课本知识点相匹配的时政热点事件,并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学生能调动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在循循善诱的过程中涵养出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2. 预先铺垫,增强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面对突然出现的影视素材、热点事件、图片素材,如果课堂上教师不做任何铺垫引导,学生难免会表现得无所适从或者一笑而过。此时教师就需要以影视作品、热点事件的背景为着手点,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和经过以及影响多个方面来进行解说和剖析,帮助学生解开迷惑。这么一来,学生在观看影视素材时有思维带入,自然能想到老师的用意,自觉地把热点时政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心领神会影视素材所要传达的价值情感,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政治课堂素材使用的效果。

3. 教学方法多样化,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授课时,教师只是单纯地播放视频,单一地运用多媒体演绎手法,致使教学手段运用流于形式,未发挥出影视素材、热点事件、图片素材的真正效用。那么,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课堂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畅谈对这一影视素材的认知,分享观影后的感想体会,如此一来就可烘托出热烈、激昂的课堂氛围,以便于之后教师的点拨总结、价值情感的升华。

4. 始终贯穿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红色基因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学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自然就要担当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责任。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无意识地渗透进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善于了解家国大事,勤于学习红色经典,乐于传递民族精神,厚植学生的红色基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成长为一个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高中思政课承载着引导青年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的重任,身为思政课教师,只有平时加强对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关注时政要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与公益性活动,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为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从而让鲜活的社会要闻、家国大事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思考,促成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身体力行,使今后的思政课在铸人育魂上收效甚佳。

责任编辑 苟有恒

猜你喜欢
时政热点影视
影视展
热点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影视风起
影视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