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丁
楚辞者,楚人之辞也,“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原本为楚地的歌谣。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一种特点鲜明的文学表现形式,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诗经》一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基础。
《楚辞》的作者是谁?
提到《楚辞》的作者,大家一定会想到屈原。
一般都认为《楚辞》就是屈原写的。可这样的解释也对也不对,因为《楚辞》中其实包含了两部分不同的内容。主要部分为屈原的作品,还有一部分是后人的仿作。西汉刘向在《楚辞》中收录了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及自己的作品《九叹》,共计十六卷。
屈原
屈原是天才而浪漫的诗人。从他开始,中国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也就是“辞赋”文体。
屈原是失败而伟大的政治家。他生于楚国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立志辅佐楚怀王。
令人惋惜的是他未能实现他终生追求探索的“美政”
梦想,在楚国败落之际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离骚》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离骚》是屈原作品的灵魂诗篇,全篇三百七十多句,近两千五百字,诗歌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抒情主人公自叙生平,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第二部分,主人公求教先贤,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表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最后一部分,主人公在追求不得之后,请灵占卜,询问出路。
《离骚》作为《楚辞》的源头,读来总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洋洋洒洒的长诗,想象奇特,语言斑斓,意境苍茫,诗韵悠长,带领我们穿过千年历史,去触摸那汨罗江畔带着露珠的香草。
知识链接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吗?
很多人认为端午节、粽子就是为屈原而设,实则不然。早在屈原诞生之前,吃粽子和端午节就已经存在,是屈原的事迹将粽子、赛龙舟、端午节等已有元素聚合在一起,为农历五月初五增添了新的含义,使得端午节沿袭千年,久盛不衰。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自叙生平时,抒情主人公说自己天赋很好,而且还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他把江离和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在身旁。
屈原借用“江离”“芷”“秋兰”等香草形象来比喻自己高洁、正直的品德,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以香草比德的传统。
在《离骚》中,诗人还充分利用神话和传说,以奇特的想象抒写自己对真理正义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控诉。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夕,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诗人幻想着自己让马在日落的地方饮水,把缰绳栓在日出的地方,折神树来挡住太阳;叫为月神驾车的望舒在前面作先驱,让风神飞廉在后面跟随;让鸾凤在前戒备,使雷师断后;又命令凤凰不停飞翔,迎面是五光十色的云霓……他可以指挥众神和天上的万物,这种景象何其壮观,又是多么地令人遐想啊!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些《离骚》中的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叹一声啊,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为百姓多灾多难而哀伤。
屈原是楚国贵族,是个士大夫,他在放逐时期了解到劳动人民的疾苦,所以,在他的诗篇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这句诗就体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怜惜。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即便多次死亡我也不会后悔。
《离骚》里还运用了夸大或缩小的夸张手法,以表现事物的本质特点。人当然是不能九死的,但诗人为了表現自己的追求永不改变,用“九死其犹未悔”来夸张,突出诗人坚定不移的信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追求真理的这条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会百折不挠地去追求、去探索真理。
这是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求索。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乃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了这首宏伟诗篇,它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天问》
白天光明,夜晚黑暗,是谁在安排这件事?
青天那么高,谁能度量它?
小的时候,屈原不断思考这些问题,提出了关于宇宙的疑问,并用一生在寻找答案。宇宙无穷,求索也无穷。屈原脚踏华夏大地,仰望天穹,写出了《天问》。
这惊世之问和《离骚》《九歌》《橘颂》等诗作一起,成为楚辞的代表作。
长诗《天问》想象奇绝,动人心弦,表现了作者敢于怀疑的勇气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被誉为 “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天问》所牵涉的问题极为丰富,对宇宙起源、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历史人事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诗中,他把问询的目光投向茫茫宇宙。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在那遥远的远古之初,是什么力量引导着宇宙流转?天地还没有分化成形,通过什么方法能对它进行考察?昼夜昏暗未分,谁能穷尽看透它?那时候宇宙只是一团混沌,有什么办法能感知它的形成和状态?
《天问》从一开始就气势不凡,完全把自己放置在与天平等的地位来发问。屈原从天问到地,从神问到人,对这个世界提出大胆怀疑,发问有力有理。这样的发问,在我们现代人看起来也许很普通,但在屈原那个时代,提出这样的问题,表现出屈原对宇宙、自然总体认识的总结,这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质疑发问,表现了屈原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天地在哪里交会连接?十二个时辰是怎么分出来的?
太阳和月亮归属哪里?一众星宿陈列在何处?
太阳从旸谷升起,到蒙汜休息,从白天到黑夜,一共行走了多少距离?
之前的问题是关于空间的,而这几个问题是关于时间的。
可以看出,屈原不仅仅是个伟大的诗人,说他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也不算过誉。这铿锵有节的音律,无畏无惮的问语,仿佛使人感到,一个不信天地、不怕鬼神、不敬君圣,摆脱一切世俗观念,傲立于天地间巨人般的屈原正站在我们的面前。
《九歌》
《九歌》原为楚国祭祀用的乐歌,是屈原对其进行了重新加工创作。它是楚辞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诗篇,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九歌》是一组诗,共11 篇。第一篇和最后一篇分别是迎神曲和送神曲,其余每篇祭祀不同的对象。
操吳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国殇》
《九歌》中的《国殇》,是一首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此身虽然死亡,但精神永远不灭,您刚强的魂魄在死后是鬼中英雄。
这一句强烈地表达了对楚国沙场阵亡士卒的赞颂之情。而我们经常说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的“鬼雄”正出于此。
除了《国殇》,其他几篇祭祀乐曲的对象都是神灵,每一个神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
《九章》
《九章》是短篇抒情诗集,包括9 篇作品。
经学者研究认为它们的作者都是屈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橘颂》
《橘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咏物诗歌,它开创了咏物言志诗歌的先河,成为浪漫主义诗歌典范。全诗通篇就橘的形象和特征作出拟人化的描写, 橘可以看成是作者人格和个性的象征。
除我们所说的这四卷外,《楚辞》还包括屈原的《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其他八卷则是宋玉的《九辩》、景差的《大招》,以及汉代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等。
宋朝苏轼曾评价楚辞“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鲁迅亦曾说过“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楚辞》从唐朝走出国门,在亚洲传播到日本、韩国、越南,在欧洲传播到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在北美传播到美国,中华传统文化早已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