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博大精深的汉字,饱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学好汉字,用好汉字。
一、书同文: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故事
在《礼记·中庸》里,有这样的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大意是: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行为有相同的伦理规范。历史上第一个使中国实现大一统局面的皇帝是秦始皇。
公元前230 年到公元前221 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秦国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混战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然而,从西周王朝灭亡,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已经过去了五百多年。
长期的分裂混战使得社会动荡不安,频繁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要怎样才能稳定国家,巩固秦王朝的统一局面呢?秦始皇是位有远见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统一的措施,比如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
“书同文”便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举措。秦始皇曾经到秦国各郡巡访,发现国家虽然统一了,但各地使用的文字却不相同,交流起来非常困难。于是他召集李斯、赵高和胡毋敬三位有才干的大臣,命他们去研究各国的文字,并最终决定在秦国大篆(又叫“籀文”)的基础上加以改动,使文字的笔画更加简便、规范,这种文字就是“小篆”,也被称为“秦篆”。随后,秦始皇又命令各个地方的官府在发布文书时只能使用小篆。使用统一的文字交流之后,官府处理政务的效率也提高了。小篆作为官方文字被推行开来,慢慢地,原来各个地方混乱的文字就被统一起来了。
公元前219 年,秦始皇东巡,登上自古被视为神山的泰山,举行“封禅”大祭。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之神的仪式,顺利完成“封禅”的秦始皇,在山上立碑刻字,以颂扬秦国的伟大历史和自己的功绩。碑上所篆刻的文字自然是小篆。秦始皇五次出巡,立碑七处,分别称“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和“会稽刻石”,故又称“秦七刻石”。
对于秦朝时的货币和度量单位,我们现在已十分陌生了。但是秦朝统一使用的小篆,现在依然是汉字书法中一种重要的字体,还有很多人在写。秦始皇下令“书同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二、古人为何要竖着写字
我们现在看书都是横着一行行地读,写字也是横着一行行地写。而在古装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文人墨客提笔写字都是一列一列地竖着写。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古代典籍,上面的文字也是竖着印刷的。
古人为何要竖着写字呢?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改变了这种习惯呢?古人之所以竖着写字,跟书写的载体有关系,也就是人们在什么材料上面书写。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符号,在青铜器皿上篆刻文字,后来才逐渐发明了竹简、丝帛和纸张等更容易书写的载体,书写的材料一直在发生变化。在汉代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通常在竹简木牍上面写字。竹简狭长,汉字又是方块字,因而为了书写方便,就采用竖写的方式,再用绳子把一条条窄长的竹简木牍穿连成册,这便是简书。
“册”字,就是竹简的象形字。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写作《史记》,全书52 万字,传说用了两万多根竹简。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作为更轻便好写的书写材料,很快取代了笨重的竹简。
但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了竖写,这种书写习惯就一直被保留下来了。直到清朝中后期,西学东渐,要求文字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就包括改变过去竖写的书写习惯。清末刘世恩写的《音韵记号》就是一本横向排版的书。
到了现代,提出汉字竖写改横写的第一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钱玄同。钱玄同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倡导汉字竖写改横写。他认为,人在阅读的时候,如果文字竖着排,目光就要上下移动,很费力,而眼睛左右横着看更为省力。
并且,人习惯于用右手拿笔写字,因此从左向右横着写是最自然不过的写法。英语就是从左向右横着书写的,十分方便。当时不少学者都赞许钱玄同的观点,但是并没有太多人去认真推行汉字横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者陈嘉庚在1950 年第一屆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上提出了中文书写应统一从左向右横写的方案。1955 年1月1 日,《光明日报》首次由竖排版改为横排版,得到了全国的响应,至此,汉字书写才完成了从竖写到横写的改革。
汉字横写有它的好处和必然性。当今世界上大多数的媒体刊物和书籍都是采用横排的方式,横向行文,也便于各种数理化公式以及各种外国地名、人名的书写和排版。而且,汉字横排其实更有利于阅读。科学研究表明:人眼横着看的视域要比竖着看高。横着看方便阅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视觉疲劳。
三、拼音的由来
学习一门语言,读和写是分不开的。学习汉字,我们既要知道怎么写,还要知道怎么读。小学一年级,我们要系统学习拼音。学会了规范的拼音读法,见到陌生的字,我们也可以读出来,还能使用字典去查找、认识更多的生字。现在使用手机、电脑,多数人也是用拼音输入法来打字的。所以,学好拼音非常重要。汉语拼音就是用字母和声调为汉字注音的一种工具,你们知道拼音是怎么来的吗?
汉字注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早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叫许慎的学者,他是中国最早给汉字注音的人。许慎编写了一部名为《说文解字》的字典,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按照偏旁部首来编写的汉语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在这部字典里,许慎认为某些字应该注明读音时,就用“直音法”为其注音,也就是用一个同音的汉字来为另外一个汉字注音。
明朝的时候,中国与西洋列国通商往来,许多西方来的传教士为了学习汉语,便用拉丁字母和罗马字母给汉字注音。当时鼎鼎大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1605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一书,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用罗马字母给汉语注音的完整方案。后来又有许多传教士和学者研究出了几十种不同的汉字注音方法。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字的注音方式才得到统一。1955 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性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后来经1958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至此,汉字的注音、记音才走上规范化道路。
四、纪晓岚趣解汉字
纪晓岚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大才子,他聪颖睿智,学识渊博,出口成章,风趣幽默,乾隆皇帝十分喜欢他。
一个夏日,纪晓岚正在屋子里赤着上身与人聊天。乾隆忽然来找他,纪晓岚猝不及防,穿衣服都来不及,情急之下只好钻到了桌子底下。
乾隆知道纪晓岚体态肥胖,易出汗,夏天特别怕热,总忍不住脱衣纳凉,因此就想戏弄他一下。他心知纪晓岚藏于桌下,便假装以为纪晓岚不在,准备要走。纪晓岚等待了一会儿,听着外面没了动静,便问下人:“老头子走了?”
没想到屋里静悄悄的,没有人回答他。乾隆不走,也不说话。侍者在一边更是大气不敢出。纪晓岚趴在地上,屏气凝神,心里发慌,加上天热,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
终于,乾隆发话了:“纪晓岚啊,出来吧。不过你如此无礼,竟说朕是老头子,你给我解释清楚,有理可以,没理可就要杀头。”
乾隆说完,叫太监来给纪晓岚穿上衣服,趁穿衣服的时候,纪晓岚已经想好了说辞,他十分恭敬地对皇上说:“皇上万寿无疆,这不是‘老吗?万物之首,皆为‘头,您老人家顶天立地,是百姓之‘头呀!帝王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对于天地来讲,就是‘子,而且‘子乃圣人之称,孔子、孟子皆称为‘子。所以这三个字连在一起就是‘老头子。”
说的都是好话,乾隆龙颜大悦,纪晓岚松了一口气,心想:日后可不敢随便称呼皇上了。
乾隆还有一位宠臣名叫和珅,也十分聪明。有一次,和珅在自己官邸的后花园里修建了一座书亭,还特意邀请纪晓岚来题写匾额。纪晓岚不太情愿写,他知道和珅的几个宝贝儿子全是吃喝嫖赌、不通文墨的花花公子,便有意要嘲弄他们一番。于是,他挥笔写下“竹苞”二字。和珅以为这两个字取自《诗经》中的“竹苞松茂”,还以为纪晓岚是在称赞他书亭四周的翠竹美景呢,于是乐呵呵地说:“不愧是纪大才子,清高雅致,妙不可言!”忙命令能工巧匠将这龙飞凤舞的“竹苞”二字精雕细刻,镶于书亭之上。
不久后的某天,乾隆皇帝御驾亲临和珅府邸,看到书亭上的匾额,大笑不已。和珅张大了嘴巴,感到莫名其妙,但又不敢问皇帝在笑什么,只得傻傻地站在一边。乾隆解释说:“和爱卿,这是纪晓岚在嘲笑你家的宝贝儿子呢!”
和珅这才细细去看那“竹苞”两个字,恍然大悟,直骂自己糊涂。
原来,“竹苞”二字拆开来读,竹是两个“个”字,“苞”字拆开则是“草”字头,“包”字底,“竹苞”就成了“个个草包”的意思,纪晓岚是在讽刺和珅的儿子们胸无点墨、不学无术呢。
五、“她”字的由来
现代汉语中,我们经常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来指称女性。然而,在近代以前,汉语中是没有“她”字的,要表达第三人称,通常使用“之”和“他”。到了近代,“他”
字可以泛指第三人称的一切事物,包括男人、女人以及其他无生命的东西。
20 世纪初,西方的新知识、新学问涌入中国,当时普遍提倡白话文,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我国学者发现,英语中的第三人称有he、she 的男女之分,日语中也有女性第三人称的专有写法,但是汉语中的第三人称,无论男女,一律用“他”。这样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就遇到了困难,he 翻译成“他”,she 翻译成什么呢?汉语第三人称不能区分性别,造成了很大的混淆和不方便。鲁迅先生曾尝试过使用“伊”
来代指女性,但并没推广开来。
最先提出用“她”字的是刘半农。刘半农先生是现代有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1917 年,刘半农在翻译一部英国戏剧《琴魂》时,试着使用了自己创造的新字“她”,来用作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结果,一个“她”
字在文化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者们有赞成的,更多的是反对的,争論十分激烈。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刘半农写了一篇论文《“她”字问题》,解释了发明“她”字的必要性。后来,他还作了一首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在诗里大胆地使用了“她”这个字: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这首诗后来由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曲,成为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
虽然当时关于“她”字的争论十分激烈,但是这个“她”字还是越来越深入人心了,包括鲁迅、徐志摩、胡适等在内的许多学者作家都开始使用“她”字。1932 年5 月,民国教育部下令全国通行《国音常用字汇》,“她”字正式被推行使用。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汉语中第三人称男女表达混乱的现象,丰富发展了汉语言文字。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了一次大仗”。
[ 本栏目文章选自《语文课超有趣:部编本语文教材同步学·五年级下册》,温沁园、郑以然主编,邵小凡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6 月版,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