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长江·FM 记者
李德清
沈阳中钛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青海中钛青锻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硕士研究生、高级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全国工商联第十三届执委、青海省工商联第十二届副主席、青海省海东市人大代表;青海省企业联合会理事、青海省企业家协会理事、中国锻压协会理事;获评2021年度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项目高层次领军人才、2022年度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过去十年,中国大型锻件行业在规模与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型、超大型锻造装备不断刷新行业新标杆,部分尖端装备堪称世界领先。其中,大型模锻压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和国防能力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能研制的国家屈指可数。截止到目前,世界上拥有4 万吨级以上模锻压机的国家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法国。
680MN/260MN 多功能挤压/模锻机组(6.8 万吨多功能压机)是世界上首台(套)超大吨位的多功能液压机组,兼具挤压和模锻两个功能,挤压能力排名世界第一。其曾一举改变我国在垂直挤压高温合金、难变形以及大口径厚壁无缝管的长度方面有所限制的局面和航空航天、电力、船舶等行业所需高端模锻件依赖进口的现状。
办公楼
本期《锻造与冲压》记者受邀走进大美青海,领略国之重器的风采,并有幸采访到青海中钛青锻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钛青锻”)总经理李德清先生,请他分享中钛青锻将怎样努力交出一份亮眼的“中钛答卷”,走好“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道路。
醉美五月,河湟谷地万物生机勃发。记者乘车沿着扎碾公路来到中钛青锻的厂区,这里周围群山环绕,天空广阔无垠,一幢幢现代化厂房坐落于青山绿水间,两座高耸的大烟囱上写着“中钛青锻”四个大字,三层办公楼简约大气,精心呵护的鲜花绿植为整个厂区平添了几分惬意。
中钛青锻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工业园区,前身是1966 年建厂的原青海锻造厂。在三线建设时期,作为内迁青海省的主要工业企业之一,曾经浇铸出了第一个“青海湖”牌汽车缸体毛坯,可谓是青海省近代工业化的一个缩影。进入21 世纪,6.8 万吨多功能压机就诞生在这里。
李德清告诉记者:“五年前,我们将目光锁定在这套680MN/260MN 多功能挤压/模锻机组,将极大提升中钛集团在锻造、挤压方面的生产能力,有助于在国防装备、轨道交通、能源设施等领域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8825 管材
2018 年年底,李德清只身一人从沈阳来到海东,担任中钛青锻总经理一职。2021 年,作为民营企业界的市人大代表,李德清倡议以钛合金原材料为主,争取打造两家上市公司,形成从原矿到加工一系列的产业链经济,同时,以6.8 万吨多功能压机为主要切入点,作为青海省、海东市重点产业来发展,以此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李德清感言:“接手企业以来,觉得这几年的变化还是蛮大的,总体来说,一是从过去的困境中走出来了;二是企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家从天南地北聚到青海来,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同时,在省、市、区三级政府及海东工业园区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实现了生产领域的一个个重大突破。”
目前,中钛青锻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 项,参与国家级研发项目3 项,牵头省级重点研发转化项目6 项,获得技术成果2 项,授权专利40 余项,参与制定团体标准4 项。
经过不断努力,中钛青锻在2020 年被评选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青海省科技“小巨人”企业、青海省科技型企业,连续两年被乐都区评选为“先进民营企业”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企业”。预计“十四五”期间,销售额将超过60 亿元,将为公司员工和海东市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一座高大明亮的厂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680MN/260MN 多功能挤压/模锻机组的庞大身躯,设备上红色的“清华大学设计”字样清晰可见,由一台2.6万吨辅助锻压机和一台6.8万吨主机组成,配有高端冶炼、电渣重熔、机加工等生产线。
据介绍,该机组采用了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预应力缠绕式框架结构的重型多功能模锻压机技术,可热挤压外径300 ~1500mm、最大长度18m、壁厚25 ~300mm 的各种钛合金、高温合金、高端铝合金、高品质不锈钢等新材料大口径厚壁无缝管材及大直径棒材。模锻能力方面,垫板尺寸4.2m×5.8m,适合生产各类大尺寸模锻件;设备拥有4 个主缸8 个平衡杠,让模锻产品的组织更均匀,成材率更高。
李德清告诉记者:“由于6.8 万吨多功能压机的强大挤压能力,具备火次少、产品一致性好、制造成本低等优势。像航空发动机涡轮盘、机匣等部件,采用传统锻造方法产品一致性很难保证,凭借6.8 万吨多功能压机独有的平衡杠设计,很好保证了产品一致性。整个挤压过程能够一气呵成,一整根的棒材、管材长度可达十多米,再切割成需要的尺寸,材料损失很少。”
据悉,中钛青锻成功挤压航空发动机涡轮盘FGH4096 粉末高温合金棒材,棒材直径310mm、长度约6500mm、挤压比达8:1,在同类规格棒材挤压比中位列世界第一。
自2018 年以来,中钛青锻先后突破了大直径粉末/变形高温合金棒材、大直径TA15 航空棒材、大口径TC4 无缝管管材、大口径细晶TP347H 不锈钢无缝管材、高品质硬质铝合金无缝管材等挤压技术难点。同时,还利用6.8 万吨大压机超大垫板尺寸的优势,研制生产了悬挂摇臂、调节板等多种规格航空大部件产品。
采访过程中,李德清向记者重点介绍了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项目的进展情况。
工业炉
在国家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项目攻关中,中钛青锻主要负责主、再热蒸汽管道、旁路管道等厚壁大管道的制造。与600℃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相比,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供电效率将提高48%~50%,煤耗可再降低40 ~50 克/千瓦时,二氧化碳排放将减少14%。
目前,中钛青锻已完成多支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管道的挤压研制,采用比P91、P92 更为先进的新型材料,突破表面防护处理、穿孔、挤压与热处理等工艺难点。正在进行完成大管道制备及热处理工艺优化及固化,测试大管道的相关性能,修改完善管材制备企业标准,预计2025 年12 月完成大管道批量生产,并运抵华能玉环三期扩建工程项目现场。
P91 管材
粉末高温合金棒材
下横臂锻件
钛合金高压气瓶
2023 年4 月27 日,中钛青锻680 挤压/模锻项目组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该项目组成员共46 人,男40 人,女6 人;其中党员9 人,群众37 人;大专(含以上)23 人,高级工3 人,中级工4 人,初级工8 人。这支平均年龄为36 岁的队伍,攻坚克难开展创新研发工作,不断取得优异成果。
李德清介绍,起初项目组人员少,技术力量很薄弱,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步伐。自2019 年以来,公司给技术部、质量部、各车间不断补充了技术型、年轻化人才,使项目组的技术力量有了很大的改善。“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既是崇高荣誉,又是责任重托,更是持续奋进的鞭策,寄托着中钛青锻全体干部职工“努力打造锻造、挤压领域国家‘专精特新’领军企业”的殷殷期许。
作为海东市为数不多的装备制造企业,面对当地专业人才稀缺、专业人才招聘难度大等多种困难,中钛青锻一直将人才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持续深化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通过多种招聘渠道积极引进行业精英人才,通过不断优化完善薪酬福利政策稳定员工队伍,通过建立全方位职业晋升通道和培训体系培养核心骨干。
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钛阳计划”“师徒培训”等多种培育形式,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关键岗位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引进的30 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均已成为技术、生产等职能部门的骨干力量,通过组织开展公司内部培训,促使本土人才快速成长,通过绩效考核、能力认定等方式,为各类人才提供上升平台,促进员工快速同步成长,有效发挥引进人才辐射效益。
在制度建设方面,为更好地留住人才,公司制定了工资待遇、福利补贴、住房保障等配套制度,除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外,还为引进人才提供免费食宿,提供含独立厨卫一室一厅的职工公寓及各项假期、补贴等,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建立全方位职业上升通道,使真正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发展。
截止目前,结合大口径管材热挤项目需要,中钛青锻引进行业内高层次人才20 余名,其中,行业内专家15 名、高级工程师4 名、工程师12 名。全体人员拥有研究生学历4 名,本科57 名、大专45 人,中专生及以上91 名,人才结构不断完善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自2018 年以来,除去出差的日子,李德清每天上班来的都很早,率先把厂区车间巡视一遍,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处理。平时,他还广泛征求和听取职工意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员工福利、生产效益,成为员工心目中最称职的大家长。
除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外,李德清还经常东奔西跑,研究市场,大胆引进竞争机制。2019 年以来,中钛青锻深入开展以专家、技术与销售结合的营销模式,拓展多种市场渠道,实现大口径管材/棒材、大尺寸模锻件市场的重大突破。
税收方面:截止2022年末总销售收入14.36亿元、净利润3.05 亿元,形成税收约1.06 亿元。
就业方面:并购后公司共承接康泰铸锻的老员工100 余人,截至目前,人员规模由原来的122 人发展至现在的200 人,平均年龄38 岁。
技术中心
员工薪酬福利方面:并购后,全员薪资上调30%,三险改为五险一金,全员有带薪年假,每周由六个工作日调整为五个。2020 年~2022 年,连续三年完成员工薪资不平衡调整,员工平均薪资从2019年的5038.71 元/月增长至2022 年的7132.7 元/月。
员工生活方面:并购后共累计投入2500 余万元完成厂区改造扩建等工程项目,相比并购前厂区面貌焕然一新;新建员工食堂、员工浴池、免费三餐,员工生活的幸福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显著提高。
为走好“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道路,中钛青锻制定了“一个愿景、两个能力、三大产品、四大材料、五大领域”发展战略,依托公司核心竞争力为五大领域的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解决国家重点领域“卡脖子”工程提供重要支撑。
在国防兵器领域,依托产品具有质量轻,抗疲劳性能高的优势,重点生产军用载具下支臂、DD 盲孔管等产品;
在航空航天领域,一是重点生产飞机大型结构件、大型肋板;二是重点生产航空发动机涡轮盘,为国家新机型向着大型化整体化发展提供保障,解决航空发动机“卡脖子”问题;三是重点生产火箭壳体及卫星发射装置部件,解决航天产品在整体化方面的“瓶颈”问题;
在能源化工领域,一是重点生产650℃高效超超临界火电管道、核电用高品质不锈钢管道;二是重点生产燃气轮机涡轮盘和燃气轮机叶片,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壁垒,实现产品代替进口的同时,解决“双碳目标”下能源领域“卡脖子”问题;
在海洋工程领域,重点生产钛合金高压气瓶,解决HQT 用钛合金气瓶的防腐蚀、耐高温、耐高压难题;
在轨道交通领域,重点生产新一代450km/h 高铁钛合金转向架横梁等产品,解决国家新型高速列车在轻量化及可靠性方面的工程难题。
采访过程中,李德清亲切地称呼中国锻压协会为“娘家人”,长期以来,中国锻压协会给予公司很多专业性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助推企业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如今,以680MN 挤压模锻机为核心,中钛青锻在材料成形、挤压、锻造、热处理、机械加工、分析检测方面都具有了装备优势和技术优势。
目前,中钛青锻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 个;拥有专业的挤压、锻造、热处理及专家顾问团队,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成果2项;已授权挤压和模锻等实用新型专利25 项,发明专利2 项,另有5 项实用新型,15 项发明专利已受理。拥有低温挤压技术、大变形比挤压技术、(近)净成形技术、从材料熔炼到成形的全工艺链技术等专有技术,具备独立研发生产各种钛合金、高温合金等材料大口径无缝管材、大直径棒材及大尺寸锻件的能力。
目前,挤压/模锻专线升级智能制造项目已完成了870/1100/1400 系列的工装模具投入,具备φ400mm ~φ1000mm 口径的管材挤压能力;新增涡流超声磁粉联合探伤设备、无缝钢管水压试验机、电阻加热炉、热处理炉、重型卧式车床、深孔镗床等30 余台(套)检测、加热/热处理、机加工设备。新建成品检测车间并投入使用,在建热处理车间将于2023 年8 月投入使用,后续将继续新增配套设备、扩充1600/1800/2200 系列工装模具。
从2018 年开始,公司不断投入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信息化战略目标,实施公司信息安全建设与管理,确保重要信息系统的有效保护和安全运行。
目前,整个公司拥有联网电脑百余台;有专门的IT 机房用于存放各种应用服务器以及数据库;还有专门的远程异地备份系统。网络覆盖主要生产区域和部门、以电信光纤及ADSL 为主要传输介质的、以千兆交换为主的数据网络,服务于公司信息查询、网络通信、各种数据文件共享、信息存储,并为金蝶、OA,及云资源远程接入系统,数据库系统等提供硬件支持;还建有程控交换内线电话专网电话网络,服务于公司的语音通讯;现配备了1 名IT 工程师负责网络管理维护和相关技术服务。
中钛青锻将坚定不移地走“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道路,以努力打造锻造、挤压领域国家“专精特新”领军企业为愿景,不断提高以680MN/260MN 多功能挤压/模锻机组为依托的挤压、模锻能力,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不断提升大口径无缝管材、大直径棒材、大尺寸锻件的品质,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不断提升钛合金、高温合金、高端铝合金、高品质不锈钢新材料的成形工艺水平。
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面持续发力,为国防兵器、航空航天、能源化工、海洋工程、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断解决他们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工程挑战,同时,促进青海省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并完善和服务于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
如今,中钛青锻已经具备了开坯、锻造、模锻/挤压、热处理、机加工及分析检测的全流程生产能力,随着产品市场逐步打开,未来对原材料及产品机加工产能将有更高的需求。下一步,将与地方政府一起以6.8 万吨大压机为依托,在产业链上游引进钛合金、高温合金、高端铝合金、高品质不锈钢等四大新材料的原材料供应企业,在产业链下游引进锻件、管材机加工企业,以6.8 万吨大压机为牵引,为青海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链、补链、强链。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勇立新时代潮头,中钛青锻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企业,将夯实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基础,促进青海省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并完善和服务于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李德清说道。
李德清寄语青年人: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业人才及在校大学生,当以重大装备、重大项目、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创性作为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