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罗茵
湛江吹响“耕海牧渔”号角
最 近,在广东湛江雷州流沙湾渔港码头上,从设计到使用,历时10个月建造完成的“海威2号”即将下水。作为广东深远海养殖平台中的“巨无霸”,“海威2号”长度86米、宽度32米、高度16.5米,它的投产使用标志着湛江海洋牧场发展的新高度。
这是广东最大的海洋养殖平台,也是湛江第一批海洋牧场项目。“海威2号”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每立方米水体可养殖40斤鱼类,单个养殖周期可收获100万~150万斤优质深远海养殖鱼类,年产值可达7000万元。
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湛江立足广袤的海洋资源,耕海牧渔、奋发“湛”放,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稳步推进。据悉,湛江正吹响“耕海牧渔”的号角,计划到2028年,建成重力式网箱6000个,桁架式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20个,打造水产产业集群。
2022年4月21日,广东湛江首个深远海养殖平台“海威1号”在雷州流沙湾启用。约一年后,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的“海威2号”也将下海启用。这两座机械化、智能化深远海养殖平台是湛江养殖产业升级的“重器”,参与建设“海上牧场”,为湛江乃至广东的海洋牧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海威1号”轻型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为长方体,长46米,宽23米,吃水约10米,养殖水体有1.5万立方米,内建设了100多个可抗10级以上台风、90米周长的深海网箱及配套设施。它采用钢质半潜结构,搭载了各类智能养殖系统及检测系统,并引用太阳能发电系统为养殖提供绿色动力,助力湛江养殖区域的延展。
2022年8月3日上午,海威集团投资建造、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联合湛江湾实验室研发设计的轻量型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海威2号”开工仪式在湛江举行,是湛江市第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经过10个月的设计、施工,“海威2号”在今年6月投入使用。相比“海威1号”,“海威2号”显得更“巨无霸”,它长86米,宽32米,高16.5米,有效养殖水体翻倍到3万立方米以上,可实现100%清洁能源供给,并配备了自动投饵、工作吊机、海水淡化机、污水处理器、渔场监控等现代化生产生活设备,可实现无人值守和实时远程监控,节省人工成本60%,降低了海上作业的劳动强度。作为半潜桁架式智能渔业养殖平台,“海威2号”按照海工标准设计建造,配置了双层网和压载系统,可实现平台快速上浮或下沉,锚泊系统适应水深15~100米,风浪来时最多能下沉12.5米,作业吃水约10米,能抗15级的台风,非常适合深远海养殖。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了解到,“海威2号”的智能化程度也进一步增强,客户平台可反映养殖网箱平台的整体养殖态势,养殖海域的气象、水文、水质等环境信息,以及水面和水下视频监控的状态;设置了预警系统,可实现饲料投喂、鱼群状态和外来入侵监测预警;建立岸海一体宽带通信,集成网箱平台、鱼群监控、环境监控、入侵预警、养殖决策、信息融合处理等子系统。
湛江在海洋牧场装备领域的持续探索,从“海威1号”到“海威2号”,意味着湛江深远海养殖技术和装备产业全产业链的日渐完善。另外,全球首例深远海智能渔业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预计2024年下水运作。
第九届广东国际水产博览会6月18日在湛江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开幕,鲜活海鲜、水产美食、预制菜,乃至苗种、加工装备、药物,展品琳琅满目,往来游客络绎不绝,可窥见湛江在海洋渔业方面实力的一角。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首站就来到位于湛江市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湛江三面环海,海洋渔业产业发达,有“中国对虾之都”“中国金鲳鱼之都”“中国水产预制菜之都”等美誉。2022年,湛江水产总产量125.5万吨,总产值274.6亿元,连续20多年居全省首位。发展海洋渔业,既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一环,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
在全国深远海养殖工作会议上,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国雄指出,湛江市发展现代海洋牧场积聚丰厚。在水产种业方面,2022年湛江培育水产种苗1622亿尾,建成水产苗种场480家,其中,国家级对虾良种场2家,占广东省40%,省级水产良种场16家,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1个,选育了经农业农村部审定的南美白对虾新品种6个;攻克了66种常用的水产品种人工繁育技术并投入生产应用,其中海水类品种41个。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湛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加工、流通和出口基地。从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科研力量等方面来说,都具备发展建设海洋牧场的优势。
在湛江的渔业产值里,现代海洋牧场占较大比重。通过大力发展深远海网箱养殖,已形成湛江湾、东海岛、西连、流沙、草潭5个深水网箱养殖园区,拥有养殖网箱3516个,占广东省约70%,桁架式养殖平台2个,近海养殖鱼排8万多个,网箱养殖产量12多万吨,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3处。
在雷州半岛,湛江市深海网箱养殖优势产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带动湛江全市新增深海网箱约500个,新增深海网箱养殖产量4万吨/年以上,新增年产值近6亿元,深海网箱养殖优势产业带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深海网箱产业体系、经营体系与生产体系已基本建成。
说到深远海养殖,不得不提及金鲳鱼。金鲳鱼作为湛江海水养殖“一条鱼、一条虾、一只蚝”里“鱼”的代表,是湛江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湛江是“中国金鲳鱼之都”,拥有全国最大的养殖基地,更有说法是“每三条金鲳鱼就有一条来自湛江”,湛江金鲳鱼年产量可达10万吨,约占全国产量40%,带动了10万渔民的参与,总产值超过百亿元。
为助力金鲳鱼产业发展,湛江通过联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实现金鲳鱼产业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打破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壁垒,保障食品安全。
今年6月,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金鲳鱼分会成立大会暨2023中国金鲳鱼产销大会在广东湛江召开,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陈丹董事长担任分会首届会长。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秦传新指出:“很多人在进行网箱养殖的时候,都考虑到装备的抗台风能力,实际上,养殖物种是否适应高海况条件也要考虑到,品种抗不过恶劣天气也无法开展养殖。”而金鲳鱼就是能抵抗较强的洋流、能利用大养殖空间、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能进行冷冻保鲜和加工的深远海首选品种,其成熟的流通加工配套也助力了海洋牧场产业链的延伸。湛江金鲳鱼养殖主要分布在遂溪草潭、雷州流沙、徐闻新寮等海域,半年一造,单个深水网箱一造产量可达10万斤。从传统网箱转变为深水网箱,深海水流速度快,养殖鱼类运动量大,在深海网箱中养出的金鲳鱼肉质可媲美野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金鲳鱼目前存在供过于求的可能,除了推动金鲳鱼的提质增效,湛江也开始探索其他适宜的品种,如硇洲族大黄鱼。今年5月,8家单位在863基地共同组建深远海养殖创新联合体,4家单位携手推动硇洲族大黄鱼育繁推技术。接下来,湛江深远海养殖创新联合体将以联合攻克硇洲族大黄鱼育繁推为目标,健全硇洲族大黄鱼育繁推一体化良种体系,力争3年内实现大黄鱼的深远海规模化养殖。
湛江海洋牧场的发展,带动冷藏加工、网箱制造、陆基服务等产业链日趋完善。湛江流通加工基础雄厚,拥有水产加工企业218家,其中国家级涉渔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100多万吨;在渔业配套产业方面,拥有饲料加工厂30多家,年产水产饲料90多万吨;鱼虾药、原辅料、包装材料、渔用兽医器械、加工设备等生产企业130多家;渔业装备生产企业80多家,深水网箱销售量约占全国60%。
作为“水产预制菜之都”,湛江依托丰富水产品和粤菜师傅研发优势,开发全国各种菜系预制菜品1000多个,年产量10多万吨。水产品销售网点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通过湛江海关关区进出口水产品总额95.5亿元,同比增长15.6%,初步形成“买全球,卖全球”格局。
下一步,湛江将全力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大力实施深海养殖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计划在五年内,建成重力式网箱6000个,桁架式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20个,打造水产产业集群。
规划建设湛江湾海洋牧场核心区,构建“一核四圈七组团”,创建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打造国际水产交易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实施水产种业创新、装备转型升级、智慧渔业推广、耕海牧渔示范四大工程。
“耕海牧渔”离不开科研创新。作为粤西地区首个获批设立的省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即湛江湾实验室)于2018年11月14日获批建设后聚焦海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物三大领域,现已取得了全球首例深远海智能渔业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全潜悬浮定深柱稳式综合试验养殖平台(海塔1号)、12万方水体游弋式养殖工船等代表性科研成果。
为进一步助力湛江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发展,湛江湾实验室目前已经组建了9个科研团队,具体包括:深远海智能养殖装备研究团队、智慧渔业研究团队、深远海养殖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研究团队、养殖鱼类精深加工及产业化研究团队、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团队、海洋资源探测及监测技术与装备研究团队、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海上风电装备研究团队和融合发展研究团队,以探索海洋牧场建设更多可能,实现传统养殖业的现代化升级,为产业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