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行 汪海雁
摘要:
为提高大型水电站工程危岩体治理监理工作水平,通过分析杨房沟水电站EPC模式下危岩体治理工程项目施工特点及监理工作难点,结合常规监理工作实际及EPC监理工作实践,总结了EPC模式下危岩体治理项目监理工作方式方法、经验教训及成效,并提出了危岩体治理工程施工及管理建议。通过严格设计审查、强化过程监理、重视工程计量及过程信息资料收集、及时进行合同商務问题的处理,有效推进了杨房沟危岩体治理监理工作的开展。研究成果可为大型水电工程危岩体治理及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危岩体治理; 工程监理; EPC模式; 杨房沟水电站
中图法分类号:TV5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74/j.cnki.slsdkb.2023.S1.011
文章编号:1006-0081(2023)S1-0036-04
0 引 言
杨房沟水电站是中国首个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EPC)模式建设的大型水电站工程[1-2],该电站枢纽工程边坡危岩体分布范围广,治理难度大,作为大型EPC水电站工程监理,缺乏相关成功经验可借鉴。为确保危岩体治理工程安全有序实施及合同目标的实现,监理过程中通过对常规的设计-招标-建造模式(DBB模式)下监理工作方式方法的总结、提炼,逐步探索出了危岩体治理工程监理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对类似工程建设起到了参考作用。
1 工程概况
杨房沟水电站为Ⅰ等大(1)型工程,枢纽工程主要由挡水建筑物、泄洪消能建筑物及引水发电系统等组成。挡水建筑物为混凝土双曲拱坝,泄洪消能建筑物为坝身4个表孔、3个中孔+坝后水垫塘及二道坝;引水发电系统布置在河道左岸,地下厂房采用首部开发方式,尾水洞布置在杨房沟沟口上游。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顶高程2 102 m,最大坝高155 m,拱坝建基面高程1 947 m,坝肩边坡开挖开口线高程2 332 m。电站进水口布置在拱坝左岸上游150~270 m范围内,进水口型式采用岸塔式,底板高程2 061 m,塔顶高程2 102 m,边坡开挖开口线高程2 157 m;进水口上游布置地面式开关站,布置高程2 102 m,长约170 m,边坡开挖开口线高程2 161 m。坝后布置水垫塘及二道坝,全长约280 m,水垫塘基础面最低高程1 943 m,顶部高程2 002 m,顶部以上设置贴坡混凝土至2 040 m高程,贴坡混凝土以上至2 102 m高程为泄洪雾化区。二道坝下游侧布置厂引系统尾水出口相关建筑物。
杨房沟水电站危岩体主要分布在水电站枢纽区域内两岸边坡,危岩体处理完成127处,左岸顺水流方向分布范围从开关站边坡至尾水出口边坡,右岸危岩体顺水流方向分布范围从导流洞进口下游边坡至导流洞出口边坡,高程分布范围约2 000~2 550 m,高差550 m,长度范围约900 m,其中处理特大型危岩体2处。杨房沟水电站危岩体治理采用的主要方式为清理、开挖清除、主被动网防护、锚喷及锚索支护处理等综合处理方案,以确保工程安全。
2 危岩体治理特点及难点
2.1 EPC模式下危岩体治理标准不统一
承、发包双方基于不同出发点,在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及合同执行前提下,在危岩体治理这种不确定性因素极多的项目中难以形成一致意见,大大增加了大型EPC水电工程危岩体治理难度。
由于水电站工程危岩体治理独特的工程特点及各种不确定性,杨房沟水电站危岩体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及项目实施阶段尚无行业相关规范,对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各方没有统一的规程规范要求,不能统一各方认识,也无形中增加了危岩体治理的难度。施工后期随着NB/T 10137-2019《水电工程危岩体工程地勘察与防治规程》的颁布,该局面才得以改善。
2.2 不定因素多
杨房沟水电站布置在雅砻江中游河段上,枢纽区地质条件复杂,边坡高陡。在工程前期,难以对危岩体分布、产状以及工程影响有深入了解及认识,后期治理施工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及风险。地质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工程安全、质量、工期及投资等目标的控制,也增加了监理工作难度。
大型水电站工程边坡高陡,地面建筑物布置场地有限,布置难度大,为确保建筑物安全,须对上部不利岩体进行处理。采用传统单一挖除方式效果不佳且投资巨大。为确保处理措施的有效运用,须对危岩体分布、产状及危害性等进行查勘及评估。危岩体分布位置较广且高陡,人员无法抵近查勘,治理施工初期难以对危岩体治理进行全面勘察并形成准确处理意见。随着施工过程中的深入,利用各种施工便道深入勘探,危岩体治理范围可能会不断增加,治理措施也在不断调整,对施工影响较大。
危岩体治理范围及措施的变化导致治理时间不断延长,危岩体治理工期的增加又影响着施工范围内下部各种枢纽建筑物施工,增加了整个工程项目安全风险及施工难度。为确保主体项目施工进度,危岩体治理施工会暂停避让,进而延长施工工期。
2.3 施工难度大
杨房沟水电站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危岩体分布范围广,边坡高陡,加之地理条件限制,施工过程中道路和风水电等临建设施布置及维护、施工材料和设备运输极为困难,对危岩体治理施工不利,更影响整个工程进展,决定工程项目成败。
杨房沟危岩体治理措施较多[3-4],治理范围广,与下部枢纽工程施工交叉,为确保枢纽工程施工安全,不断增加各种安全防护措施,在材料运输及临建布置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又增加了施工组织、实施的难度。
3 危岩体治理监理应对策略
3.1 严格设计监理审查
为确保中国首个大型EPC水电站项目成功实施,杨房沟水电站建设初期也开创性地实施了设计监理制度。对设计文件及图纸进行合规性审查,同时也从设计立场对设计方案提出更优的意见及建议,以更专业的角度对设计文件进行质量把控,改变了以前设计文件仅由业主或施工监理相关分管人员进行审查的传统,整体上确保了设计文件的完备性,避免了设计文件的错误,减少了设计与现场实际脱节的情况,加快了施工效率。
3.2 强化过程监理
大型EPC水电工程项目危岩体治理对工程成败尤为关键。项目开工前,监理方充分考虑合同、工程、地质、交通等条件,提前谋划EPC模式下危岩体治理现场管理模式,并结合现场实际进行落实。
(1) 危岩体治理设计图纸设计监理审查通过后,及时组织设计人员进行设计交底,对设计图纸设计原则、要求进行详细阐述,参与交底人员及时提出对设计文件存在的疑问,并在交底会上由设计方及时解答、解决问题,消除误解,提高图纸的准确性。
(2) 開始施工前,结合现场施工条件,要求总承包单位按照合同要求上报施工措施。对于新开始施工项目的施工措施,监理方也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监理等专业人员对措施进行必要的联合审查,通过不同专业的审查,集思广益,促进方案的完善,确保方案的进一步优化且具可操作性。
(3) 方案审查完成后严格按方案实施。监理机构按照“严格程序、严格标准、严格管理”的“三严”要求确保方案执行。危岩体治理前,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分部工程的开工申请,监理机构进行开工条件检查,不满足要求不允许开工,确保方案有序实施,项目有序推进。
(4) 危岩体分布在枢纽工程边坡上,施工现场高差大、交通不便,现场安全、质量管理难度大[5]。为此,监理机构安排经验丰富、工作积极的监理人员现场监理,加强日常巡视及关键项目、工序的监理,以及质量旁站监理工作,尽力消除或减小安全、质量风险,确保项目目标实现。在加强现场巡视旁站同时,在杨房沟水电站危岩体处理过程中充分利用BIM系统中视频监控进行现场检查,更能及时发现现场巡检过程中未关注、未发现的安全、质量问题,查缺补漏,进一步降低风险。
(5) 配置高水平的地质监理工程师。水电站工程最大的不确定性是地质条件,对于危岩体治理这种前期勘探不能完全到位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地质情况的排查、确认等工作对现场设计、施工尤为关键,有时会对设计及施工方案选择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设计及业主对地质问题认识意见不一致时,监理工程师权衡各方意见,作出最终选择。
(6) 危岩体治理项目点多面杂,部位分散,不能实现监理100%巡视、旁站到位。为此,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充分发挥EPC模式下总承包单位资源、技术、管理优势,激发总承包单位自律管理[6],并逐步发展部分工序监理抽检、免检,在提高监理成效的同时推进工程进展。实行部分工序抽检、免检并非不检,减少工序环节检查的同时,加强对试验检测、无损检测、安全监测等方面的监理工作,确保施工各项目检测结果满足合同及规范要求,从而确保危岩体治理安全。
3.3 重视工程计量
在EPC模式下,水电工程危岩体处理采用总价承包模式,杨房沟水电站进度款结算都是按照完成节点占合同总费用的比例进行季度结算,实际完成工程量仅供业主单位参考。对于这种不确定性多、施工风险高的大型危岩体治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监理方严格按照常规DBB模式下计量要求进行相关计量程序、计量方法的规范计量,确保实际完成工程量范围、方法准确,计算精确,确保实际完成工程量对发、承包双方的透明,确保监理工作公平性。
EPC模式下的危岩体治理监理不仅要注重实体工程量计量工作,更要注重临建、施工措施工程量的计量工作,对风、水、电管线、施工便道、施工脚手架、施工缆索吊等项目来说,同样应按照DL/T 5088-1999《水电水利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要求进行工程量计算、签证工作。实体及临建项目按照规则进行计量,为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更索赔提供准确的基础支撑资料,为项目合同管理、投资控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4 注重信息资料收集
危岩体治理是个长期过程,信息管理[7]也是复杂、繁琐的过程。为确保施工完成后能重新还原施工过程,对施工所需信息进行查询。在杨房沟水电站危岩体治理监理过程中,除常规施工监理记录信息外,还开展了全过程影像资料收集工作。对某一处危岩体,在处理实施前拍摄施工前形象,施工过程中拍摄关键工序施工照片、视频,施工完成后拍摄整体形象影像,并按照统一格式进行编辑、归档,最大限度地确保施工过程重现,对施工后期查询、验收甚至合同商务问题的处理起到积极作用。
3.5 及时跟踪合同商务问题
水电站工程中,危岩体治理一直是商务问题最多的项目[8],EPC模式下水电站同样存在该问题。为确保商务问题的顺利解决,监理方要提前谋划,对存在变更可能性情况提前介入,根据合同约定提前做出判断并执行。对已构成变更的项目要在实施过程中做好相关过程资料收集,能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危岩体治理合同商务问题跨越时间长、涉及项目较为复杂、涉及合同费用高,为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监理方在做好预控、提前介入的基础上,应积极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提前消除分歧,在节约投资的同时促进工程进展。
4 危岩体治理的监理思考
(1) 水电站工程危岩体治理较为复杂且不确定因素多,对设计、施工现场管理甚至后期维护较为困难。目前,NB/T 10137-2019《水电工程危岩体工程地勘察与防治规程》颁布不久,对危岩体治理的相关标准及要求有待完善,每个项目危岩体治理具体情况又不尽相同,施工及管理难度较大。水电站工程整体定额水平相对较低,对于危岩体治理这种临建布置工程量大但实体工程量较小的项目来说,成本太高,这也需要提升此类项目价格水平,以确保项目有序推进,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2) 受危岩体治理项目本身特点影响,施工过程中出现变更在所难免,为快速解决
变化带来的技术、商务问题,确保工程安全质量的同时推进工程进展,在合同条件设定上应具有灵活性。对大型EPC水电站项目也可在危岩体治理子项目中单独设置单价承包的合同条件,确保EPC合同更好执行,从而促进项目安全、高效推进。
(3)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危岩体治理类项目更应利用先进技术加强前期的勘探工作。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技术,系统地查清危岩体分布及产状,为工程项目实施提供更加准确、详尽的基础资料。
(4) 工程完工后电站运行期的危岩体查勘和治理工作薄弱。对于运行期为100 a的水电站项目,危岩体治理后,若在运行期出现异常再进行处理,对电站安全运行影响及付出的代价将会成倍增加。为此,在电站运行期查勘、维护时更需对危岩体的处置提供必要的通道和相关措施,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5 结 语
杨房沟水电站是中国首个百万装机EPC水电站工程项目,危岩体治理工程于2016年开工,2022年结束,历时长、治理范围广,项目投资也在不断增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从监理工作经历及视角进行了跟踪、分析、总结,指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总结出EPC模式下危岩体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以期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蔡绍宽.水电工程EPC总承包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2008,41(9):1091-1095.
[2] 陈云华.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创新[J].水电与
抽水蓄能,2018,4(9):5-10,79.
[3] 帅彬.高陡边坡危岩体治理技术[J].四川水力发电,2021,40(1):105-108.
[4] 张国平,孟顺.水电站枢纽区高位危岩体治理措施研究[J].人民长江,2018,49(24):36-38,66.
[5] 陈玉奇.水电工程合同条件下监理质量行为管理探讨[J].水利水电快报,2023,44(1):81-86.
[6] 徐建军,侯靖,殷亮.杨房沟水电站EPC模式建设管理创新与实践[J].华东工程技术,2021,9(3):1-6.
[7] 尚彦伯.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3):103-104.
[8] 钟全国.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管理探讨[J].四川水力发电,2022,41(4):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