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珍兰 夏素琴 康育兰
身体约束缩减行动又称为身体约束最小化策略,包括降低身体约束率,缩小身体约束范围、停止不必要的身体约束,甚至迈向无约束的医疗环境[1]。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为无陪护病房,护士是患儿住院期间的照顾者及各项治疗、护理措施的执行者。患儿年龄小,病情危重,陌生的环境、身体不舒适、与亲密照顾者分离等因素常导致患儿哭闹不安,不配合治疗。为了保证患儿顺利接受治疗、护理及预防坠床、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护士常会对患儿进行身体约束。但有文献报道,因长期身体约束可造成许多生理及心理的不良结局[2],而对患儿造成的伤害较成人患者更加明显[3]。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身体约束的缩减行动。本研究主要探讨缩减约束方案在PICU 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0 年1—7 月入住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PICU 的281 例危重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将患儿分为观察组143 例,对照组138 例。纳入条件:年龄28 d~14 岁;住院时间>6 h;约束前皮肤完整。排除条件:有出血倾向或皮肤损伤;有精神疾病史;家长不同意参加此项研究。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进行此项研究[(2018) 伦研审批第(1016)号)]。患儿家长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对照组 采用身体约束常规护理措施,即护士评估患儿的病情,管道性质,配合程度等,告知患儿及家属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医生开具约束医嘱后开展身体约束。选择适宜的约束工具,保持肢体功能位,班班交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2.2 观察组 实施缩减约束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1)约束前:运用缩减约束方案评估患儿有无约束需求。对小婴儿哭吵、烦躁首先排除寒冷、饥饿、大小便、疼痛、身体不舒适等原因,必要时请医生协助判断。对清醒年长儿,护士应主动了解患儿的需求及感受,对气管插管等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患儿,可用手势、纸笔书面沟通的方式了解患儿的需求,尽量满足患儿合理需求并给予情感支持。评估需要约束的患儿,向患儿或家属解释使用约束带的目的、必要性、可能带来的风险及具体的约束措施,家属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医生开具约束医嘱。
(2)选择替代措施:①妥善固定管道,保持管道和设备在患儿的视线之外。②让患儿手中持续握有物件,可提供安全的手抓玩具。③小婴儿可给予安抚奶嘴、抚摸、怀抱等安抚措施,年长儿可通过看动画片、听音乐、游戏等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④护士尽可能的床旁陪伴。⑤评估和减轻患儿的焦虑和疼痛。⑥查找引起患儿不舒适或躁动的原因。⑦每日评估和尽快移除各种侵入性管道。
(3)预防性约束:入院患儿存在心理/行为障碍,或者应用多种镇静药物(不包括PICU 镇静和瘫痪的患儿),即患儿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入院时给予预防性约束。入院后加强评估,若患儿情绪稳定,愿意配合治疗或患儿处于理想镇静水平,及时解除约束。
(4)约束:①选择适宜的约束工具,将患儿肢体处于功能位,选择受力面积大且内含棉垫的约束带,固定时约束带松紧适宜,容一指为宜;②每2 h 松解约束带1 次,评估约束部位皮肤血运情况,如无异常给予重新约束;若皮肤出现破损、肿胀,淤血等情况,予抬高患肢,碘伏消毒破损处,水胶体敷料保护,同时更换约束部位,避免患处继续受压,每班评估异常皮肤情况,及时处理。③每班利用缩减约束方案持续评估约束的必要性,避免过度约束或约束不及时。若谵妄、躁动患儿病情缓解,情绪稳定;或疼痛缓解,配合治疗;使用镇静药物患儿达到理想镇静水平,可给予解除约束。若未约束患儿,镇静药物减量、患儿肌力恢复、使用替代措施患儿出现烦躁等有安全隐患或有拔管倾向时,应立即给予约束。
(5)约束后:每班做好交班和记录。
(1)身体约束率:责任组组长每日18:00 统计约束情况,每例患儿约束≥1 次计1 d,约束≥1 个部位计1 次。身体约束率=同期PICU 患儿身体约束日数/统计周期内PICU 住院患儿例日数×100%[11]。
(2)非计划性拔管:指患儿有意造成或任何意外所致的拔管,即非医护人员计划范畴内的拔管,通常包含以下情况:①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儿自行拔除的导管。②各种原因导致的导管滑脱。③因导管质量问题及导管堵塞等情况需要提前拔除的导管。
(3)约束部位皮肤损伤:患儿约束皮肤出现红肿、瘀青、破损,出现1 种即为皮肤损伤,不重复计算。
方案实施前,对PICU 全体护士进行理论与技能培训,使全科护士掌握缩减约束方案的评估流程及约束方法。镇静、镇痛输液管路上粘贴醒目的特殊药物标识,防止护士漏评。妥善固定各种导管,每天查房时医生与责任护士共同评估导管留置的必要性,有拔管指针及时拔除导管。责任护士除每班重点评估约束情况,在执行各项护理、治疗操作的同时观察患儿的意识、肌力、配合程度、替代措施的有效性。低年资护士在方案评估过程有疑问时由责任组长协助评估。护士长每天参与早交班及查房,检查缩减约束方案的执行情况。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组间中位数比较采用Mann-Whitney 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构成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意识、诊断、给氧方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身体约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皮肤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只有身体约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身体约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皮肤异常发生率比较
本研究身体约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表明缩减约束方案能够有效降低PICU患儿的身体约束率。可能与我国还没有身体约束指南可以对临床身体约束措施实施指导,且目前关于缩减约束的文献研究大都不是特别针对危重患儿的,护理人员往往根据临床经验对患儿实行身体约束,约束随意性比较大。缩减约束方案能够进一步明确约束指征,帮助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识别需要约束的患儿,避免盲目约束。观察组在约束前评估及积极寻找身体约束的替代措施,转移患儿的注意力,使患儿更容易配合治疗,减少了身体约束的发生。
本研究非计划拔管率观察组为1.40%,对照组为5.8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是因为非计划拔管率临床上本来就较低,观察的样本量不足以达到有统计学意义的水平,但缩减约束方案降低非计划拔管率的趋势是显然易见的。有研究表明,身体约束是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12]。对照组拔管率较高,可能与不必要和不恰当的约束有关。患儿哭吵不配合治疗,若进行强制约束,只会加重患儿不安与恐惧情绪,挣脱约束导致拔管的发生。观察组进行约束前对患儿进行综合性评估,确定患儿行为表达的含义及其可能的原因,并及时对症处理,提高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
本研究观察组未有患儿出现皮肤异常,与护士加强约束部位皮肤的观察,及时松解,班班交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关。对照组仍有5 例患儿出现约束部位皮肤红肿现象,可能与婴幼儿皮肤娇嫩,不恰当的约束导致患儿烦躁,挣扎摩擦出现皮肤红肿,故要加强对约束部位皮肤的观察护理,减少约束部位皮肤损伤的发生。
缩减约束方案注重在约束前进行评估,护士应充分了解患儿躁动、哭吵、不配合治疗背后潜在的含义,积极满足患儿的生理需求及情感支持,同时积极寻找约束替代措施。约束替代措施主要包括PICU 病房环境的改变、转移与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以及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只有在其他措施都无效的情况下再给予身体约束。
身体约束的实施应规范化,在实施身体约束前,应开具医嘱、做好知情同意以及约束部位及约束工具的选择。在约束过程中应做好约束护理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身体约束使用的原因、使用过的身体约束替代方法、身体约束的类型、身体约束的时间、约束期间的护理以及有无约束相关并发症。同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动态评估约束的必要性及约束的有效性。为了减少患儿身体约束的时间及频率,在身体约束期间还应评估解除身体约束的必要性。为保证患儿的安全,当出现病情变化、约束效果不满意时及时调整约束方案,避免约束不及时或约束无效导致意外拔管或其他安全事故的发生。
2016 年,我国已将“患者身体约束率”纳入《临床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手册(2016 年版)》,并将其作为评价医院护理服务质量的一个敏感指标[12]。PICU 患儿年龄小,长期约束不仅会影响患儿语言功能发育[13]且患儿承受巨大的心理痛苦,远超治疗本身带来的疼痛[14]。患儿不能准确表达需求,常常通过哭闹寻求关注,护士若因为患儿哭吵,不配合治疗就给予强制约束,会导致患儿恐惧、焦虑、愤怒等创伤性体验,且有被惩罚、被忽视的不良体验,长期约束也可使患儿对未来充满恐惧与不确定感[15-16]。有大量文献指出,身体约束不仅不会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17],还可造成压疮和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18]。因此,实施缩减约束对于保障患儿安全十分重要,同时也降低了患儿的身体约束率。护士不应为了减少护理工作量而对患儿随意约束,应给予患儿更多的耐心和关爱[19-20]。
PICU 收治的患儿大多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长期身体约束会给患儿带来不可逆的伤害,目前多数学者关于缩减身体约束的研究是针对成人进行的,对于危重症患儿缩减约束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参照成人ICU 缩减身体约束行动中取得的良好效果,并结合危重症患儿特殊的生理、心理需求,权衡利弊,始终以有利于患儿的原则为前提,减少不必要和不恰当的约束,突出以患儿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缩减约束甚至创造一个无约束的医疗环境还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比如合理的镇静镇痛、游戏专家的参与、创建患儿更易予接受的医疗环境等,将通过后续的研究不断完善。但本研究存在观察时间短,样本量较小等不足,此后仍应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以做进一步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