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反馈对双元创新的影响综述

2023-07-18 19:34:28赵汝涵

赵汝涵

【摘  要】双元创新逐渐成为企业适应环境变化与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绩效反馈作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论文从绩效反馈与双元创新的概念出发,总结二者测量方式,并整理和分析了绩效反馈对双元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最后对研究现状作出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绩效反馈;双元创新;利用式创新;突破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3)06-0130-03

1 引言

创新是驱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有关创新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热点。企业创新可以分为利用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实施双元创新有助于企业实现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兼顾,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但是两类创新活动在搜索范围、风险承担、资源投入、研发周期和投资回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对两种创新活动的投入可能有所不同。组织行为理论认为,企业管理者会将企业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的差值作为一种反馈信号,以此作为企业何时采取何种创新决策的依据之一。绩效反馈机制为企业创新与变革等组织响应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视角,其对双元创新的影响逐渐成为企业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2 绩效反馈的概念及测量方式

2.1 绩效反馈的概念与相关研究

绩效反馈是企业行为理论的核心命题之一,是理解企业行为与决策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绩效反馈指企业决策者根据企业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之间的差距来决定企业采取什么战略行动。当企业实际绩效高于期望时,产生期望顺差;当实际绩效低于期望时,产生期望落差。绩效反馈可以成为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一个参照点,面对不同的绩效反馈,决策者可能采取不同行动。

期望顺差是一种积极的反馈,表明企业当前战略与外部环境相匹配,企业为了维持当前的绩效水平,倾向于维持当前战略,进行变革与创新的动机较小。此时企业可能会感受到同行企业追赶的压力,从而采取一些投机行为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期望落差是一种消极的反馈,表明企业当前战略与外部环境发生了偏离,企业为了改善业绩会采取一系列的战略调整行为。梳理相关研究发现,处于绩效落差状态时,决策者的行为有3种不同倾向:

一是决策者倾向于通过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资源重置、组织能力构建等具有长期导向的战略变革行为,从根本上对组织进行改变来扭转业绩困境;二是决策者通过采取贿赂、寻租、财务舞弊等不正当的短期冒险活动来快速降低损失、改善业绩困境[1];三是决策者受绩效落差的威胁表现出僵化趋势,倾向于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拒绝接纳新信息,不愿打破战略惯性。

2.2 影响绩效反馈的调节变量

绩效反馈对组织决策产生影响的过程会受到外部环境、内部资源人员的调节作用。

①从外部环境来看,行业环境与制度环境都会对绩效反馈产生影响[2]。若行业竞争激烈,顾客需求变化快、技术进步快,则会加强企业进行变革来维持或扭转绩效的动机。若制度环境好、法制完善健全,则会削弱企业进行不正当冒险活动的动机。

②从内部资源来看,若企业有丰富的冗余资源,则有更强的动机去进行变革行为。

③从内部人员来看,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会影响决策方向,风险偏好型管理者倾向于进行变革,风险厌恶型管理者倾向于规避风险。

2.3 绩效反馈的测量方式

绩效反馈是通过企业实际绩效与期望绩效间的差距来进行衡量。期望绩效可以分为历史期望绩效与社会期望绩效。历史期望绩效关注企业以往的实际绩效,而社会期望绩效反映市场上同行业企业的平均水平。现有研究更多的是以社会期望绩效为参考点,因为以行业平均水平为标准可以反映出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也能避免行业周期和宏观经济环境造成的干扰[3]。也有研究将二者以不同的权重同时纳入考虑。

对于绩效的测量,为了数据的可得性与精确性,大部分学者借助ROA(资产收益率)、ROE(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收入等财务指标来进行测量,其中ROA能更加直接地反映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更加普遍地被用于相关研究。具体测量方式包括以下两个步骤(以社会期望绩效与ROA为例):

①确定行业期望绩效。根据企业行业代码,对企业进行行业分类。以企业在(t-2)期的ROA行业中位数水平(权重为β)和(t-1)期ROA行业中位数水平(权重为1-β)加权平均得到行业期望绩效,计算公式如下:

IEPi,t=(1-β)IPi,t-1-βIPi,t-2

式中,IEPi,t为i公司所在行业第t期的行业期望績效;IPi,t-1为i公司所在行业第t-1期的ROA中位数;IPi,t-2为i公司所在行业第t-2期的ROA中位数;β为权重,介于0到1之间,多数研究报告β取值为0.4、0.3、0.5或0.6的结果。

②判断绩效差距。计算(Pi,t-IEPi,t),若结果大于0,表示期望顺差;若结果小于0,表示绩效落差。通常情况下绩效落差会以其绝对值来衡量。其中Pi,t表示i公司在第t期的ROA。

3 双元创新的概念及测量方式

3.1 双元创新的概念与相关研究

双元创新指同时进行利用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其中,利用式创新是组织对现有知识、技术、能力、产品等的细化和扩展,研发周期较短,研发结果可预测性较强,能推动企业在短时间内提升活动效率,优化产品与服务,维持企业短期的竞争优势。突破式创新是一种激进的、根本的、大幅度的创新活动,旨在寻求新的组织惯例,发现全新的技术、业务、流程、产品等,研发周期较长,不确定性更高,注重企业长期收益,可以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利于企业提升长期竞争优势。基于利用式创新,企业能够快速更新、优化现有的产品或服务,以此维持企业短暂性的竞争优势;基于突破式创新,虽然周期较长,但是企业可以通过推出全新产品,优先占据市场份额,有利于创造长期的竞争优势。因此,同时追求利用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的双元创新有助于企业获取短期绩效和长期收益,从而助力企业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现有关于双元创新的影响因素可从战略导向层面、组织层面与管理者层面来概括。从战略导向层面来看,保守型战略导向的企业双元创新意识较弱;企业家导向战略更加注重突破式创新;市场导向型战略更加注重利用式创新。从组织层面来看,现有研究主要从能力与资源角度展开,当企业具备较强的能力(吸收能力、动态能力等)与丰富的资源时,越可能从事双元创新活动;当企业资源不足时,更有可能开展范围较小的利用式创新。从管理者层面来看,无论是领导个体(CEO)还是高管团队(TMT)都会影响双元创新。CEO的学习行为、授权行为、风险偏好程度等会促进双元创新行为;TMT的网络特性、工作经历、认知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等也会促进双元创新行为。

3.2 双元创新的测量方式

目前双元创新的测量方式主要有以下4种:

①利用研发投入测量。研发投入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研究阶段具有不确定性,该阶段支出进行费用化。开发阶段形成成果的可能性增大,该阶段支出可进行资本化。学者们常以研发投入费用化部分代表突破式创新,以研发投入资本化部分代表利用式创新。

②利用专利测量。该方法又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利用专利数来测量:发明专利对技术创新要求较高,具有突破性,因此可以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总和来衡量突破式创新;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一般是对技术的改进与完善,符合利用式创新的定义,因此可以企业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总和来衡量利用式创新。二是利用国际专利分类号(IPC)来测量:根据企业当年申请并或批的专利国际分类号来判断,若该专利分类号在过去5年出现过则可表示利用式创新,未出现过则表示突破式创新。

③问卷调查法。设计相关量表对突破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进行测量,对各项得分进行加总、差值等方式来衡量。

④文本分析法。根据双元创新的定义及相关研究,提取出符合二者特征的关键词,利用Python软件对上市公司年报进行分析,根据各类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总和对双元创新进行测量[4]。

4 绩效反馈影响双元创新的相关研究

4.1 绩效顺差对双元创新的影响

张妍妍[5]考虑历史和未来业绩的双重期望顺差,认为双重期望顺差下,决策者会认为当下的决策是正确的,对企业现有的绩效感到满意,不愿承担可能危及企业现有绩效的风险,进行问题搜寻的动机较低,倾向于进行风险较低的利用式創新,而非突破式创新。邢新朋等[6]关注绩效顺差差距的变化,发现当绩效顺差扩大时,企业倾向于利用式创新;当绩效顺差缩小时,企业倾向于突破式创新。总的来说,现有研究表明绩效顺差对利用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4.2 绩效落差对双元创新的影响

绩效落差下,学者们的观点不一致。邹增明[7]认为绩效落差状态下,企业面临较大资源约束,在此情况下企业必须放弃大量消耗资源的行动。而两种类型的创新行为都需要大量资源投入,使企业面临高度不确定性,且创新行为无法在短时间内提高企业绩效,因此绩效落差与双元创新呈负相关关系。苏涛永等[8]认为在历史绩效落差下,企业处于“绝对穷”的状态,决策者压力来源于股东与利益相关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管理者会通过调整研发支出或减少创新投入,来使财务报表呈现出更好的业绩水平。突破式创新具有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是管理者减少投入的首选,当减少突破式创新不足以改善业绩时,会选择减少利用式创新投入,因此历史期望落差与双元创新呈负相关。

肖书锋和王可昕[9]认为随着期望落差的扩大,决策者意识到企业的经营活动存在严重问题,仅靠利用式创新的“小修小补”已不能解决问题,企业需要扩大搜索范围,加强突破式创新,此时绩效落差与突破式创新正相关。

黄蓉[10]研究发现行业期望落差与双元创新存在非线性关系。行业绩效落差较小时,决策者感知到行业威胁的压力但是程度较小,此时决策者想要快速提升业绩,倾向于利用现有知识,风险更小、周期更短的利用式创新,而非突破式创新。绩效落差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决策者感知到来自行业威胁与能力受到质疑的双重压力,想摆脱业绩困境的动机更强,会重新审视市场、克服惰性与路径依赖,扩大创新搜索范围,更多地进行突破式创新,而非利用式创新。因此绩效落差与利用式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而与突破式创新存在U型关系。

5 评述与展望

从以上的文献梳理可看出:

①现有绩效反馈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绩效落差的负向反馈,且学者们未达成一致观点。可能是因为“绩效反馈—组织响应”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组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管理者风险偏好等都会对决策产生不同影响,基于不同侧重点可能得出不同结论。此外,期望绩效的衡量标准也会对结论产生影响,历史期望与社会期望会产生不同的反馈信号。

②绩效反馈对双元创新的影响也集中于绩效落差的作用。少量关于绩效顺差的研究认为,绩效顺差下,企业倾向于进行利用式创新,而非突破式创新。在绩效落差的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绩效落差会抑制双元创新行为,进一步考虑落差的程度后发现二者存在非线性关系。

基于以上总结与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展望:

①绩效反馈的研究包括4个重点,即历史期望、社会期望、绩效顺差、绩效落差。现有研究大多只关注其中二者的结合,即仅考虑历史期望顺差、历史期望落差、社会期望顺差、社会期望落差的单一作用,但是同一时期,对于不同期望标准,企业可能处于不同状态,因此未来可同时考虑历史期望与社会期望的综合作用,即历史顺差×社会顺差、历史顺差×社会落差、历史落差×社会顺差、历史落差×社会落差。关注历史与社会双重期望的共同作用可以丰富绩效反馈的相关研究。

②在管理实践中,突破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都有助于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但是现有绩效反馈与双元创新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绩效反馈对单项突破式创新或利用式创新的促进或抑制,而未考虑二者间的平衡与协同发展,因此未来可关注绩效反馈对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影响,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双元创新的有效实施,还能为困境企业改善绩效落差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何晴晴,杨柳,潘镇.创新还是寻租?业绩期望落差对企业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0(7):15.

【2】程松松.绩效落差、网络战略与企业双元创新[D].长春:吉林大学,2021.

【3】刘丹,张峰,李东升.绩效落差、高管团队断裂带与企业战略变革——来自信息技术企业的证据[J].华东经济管理,2022,36(10):110-119.

【4】邵剑兵,吴珊.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与双元创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0,32(04):176-186.

【5】张妍妍.双重业绩期望差距对家族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1.

【6】邢新朋,方洁,刘天森,等.绩效反馈对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J].工業技术经济,2018,37(07):137-145.

【7】邹增明.冗余资源与期望绩效落差对企业二元创新的影响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21.

【8】苏涛永,陈永恒,张亮亮,等.异质性业绩期望差距与企业双元创新——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比较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1,33(04):169-182.

【9】肖书锋,王可昕.期望落差强度和持久度对探索式创新的差异化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2,43(04):136-155.

【10】黄蓉.行业期望落差与双元创新投入[D].广州:暨南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