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琴
摘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该文件指出,应将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劳动教育的稳定开展。本文主要针对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展开探讨和分析,以帮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良好品质。
关键词:劳动教育问题与策略小学语文
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加以融合,不仅是落实相关政策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剖析,立足于学生实际来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培养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以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让劳动教育融入校园和家庭生活,是我国劳动教育的新方向。首先,就教育功能而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劳动教育息息相关。充分发挥语文科目的劳动教育功能,以学科教育为载体来推动劳动教育,能够达到劳语共育、以德树人的目的。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加以结合,能够更省时、更省力地完成教学目标。其次,就教材体系而言,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之间存在诸多关联。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劳动题材,旨在讴歌劳动人民的伟大精神,传扬劳动最光荣的价值理念。充分利用此类题材,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契合点,在创新劳动教育模式的同时,不断提升教育的有效性。最后,就学生的发展层面来看,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劳动体验。语文素质教育同样强调劳动观念的渗透,因此,二者均能对学生综合素質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从上述分析来看,二者结合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实现以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
传统的劳动教育机制主要以体力劳动为核心,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劳动技能。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内容,即技能、行为与思想,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促进正确劳动思想的形成。从这一层面来看,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更能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借助思想教育培养劳动观念
我们要培养学生从小就要养成爱劳动、爱创造的好习惯。而思想观念能够对个体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因此,为了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劳动教育,首先应从思想和认知层面来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热爱劳动不仅是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确保自身能够适应社会的重要品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在此背景下,许多小学生严重缺乏参与劳动的机会或途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素质的提升。而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加大了劳动教育落实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在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充分发挥思想教育活动的作用和价值,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凸显语文课程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同时,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部编版四年级教材中《我们与环境》一课的教学活动为例,在完成文章内容的讲解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人类的行为对大自然造成了哪些影响?”随后要求学生分小组展开探讨,得出结论:人类的很多行为,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此情况下,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该思想教育,学生能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在劳动中创造美好生活,养成劳动习惯,体会幸福人生。
(二)借助文章内容开展劳动实践
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素材,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对教材中的知识或素材等加以利用,围绕语文教学内容来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在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的同时,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劳动获得乐趣,增强情感体验。比如,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具有乡土气息的文章,此类文章虽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但能够为学生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因此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充分利用此类素材来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实。
以部编版四年级教材中《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活动为例,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来为学生设计实践作业:种植自身喜欢的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该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和魅力。在该作业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来制订适合自身的劳动计划。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劳动效率,避免陷入劳动误区,教师可以以“种植活动”为核心来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种植四季豆等,并要求学生对劳动的全过程加以记录。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语文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积累与植物相关的知识,并掌握施肥、除草等基本劳动技能。
在学习部编版六年级教材课文《竹节人》中,学生对书中描写的竹节人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尝试制作竹节人,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以及发现能力。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制作材料,比如竹子、笔杆,还能结合自己的喜好给竹节人加上装饰,充分发挥想象,如:给竹节人做个披风,竹节人便成了威武的“大将军”,用牙签和丝线做成“红缨枪”等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根据自己的步骤制作详细的说明书,图文结合,更具有指导性。这就是将语文教学与手工制作相结合,也是一次成功的新劳动教育尝试。
对于小学生而言,此类勞动实践活动更具有趣味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帮助学生获得乐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难性和长期性,从而为正确劳动观的树立提供有效保障。
(三)借助写作活动总结劳动经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作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帮助其提高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深化情感体验。围绕劳动过程来开展写作,不仅能引导学生对劳动过程、劳动中的收获和经验等进行总结,同时也能促进其写作表达能力的提升,在推进劳动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以部编版五年级教材中《祖父的园子》一课的教学活动为例,在完成该篇文章的讲解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作业:阅读文章,围绕“劳动的价值”来谈一谈你的看法和感想。学生能够以文章内容为核心,根据自身的理解各抒己见。学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能深刻感受祖父对园子的情感,同时也能帮助自己认识到劳动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劳动能帮助自己实现目标,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此外,由于小学生的生活或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展示与劳动相关的视频,以更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劳动能够创造的价值。该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带来巨大的感官冲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其写作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必要时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开展户外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劳动实践经验,鼓励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对劳动的感悟,在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劳动情感的升华。比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户外开展种植活动,从种子的选取到最终收获果实需经历大量、重复的劳动。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感受劳动艰辛的同时,能够深化对劳动本质的理解和认知。如现在中小学较为火热的屋顶农场种植,不仅使学生能够躬耕实践,关键还能持续观察种子、幼苗的成长过程,既有趣还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因此,教师可将写作活动与劳动教育加以融合,以帮助学生提升劳动的成就感。但需指出的是,在引导学生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对学生的感性思维表达加以关注,同时还应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理性纪实的水平和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完成劳动过程、劳动经验的记录,在逐步提升学生表达和总结能力的基础上,为其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四)借助交际活动分享劳动乐趣
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能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引导和激励作用。鉴于此,教师在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认可和赞扬,在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的同时,减少教育活动中的阻碍。学生可通过交际活动与他人分享劳动经验,并获得认可和赞扬,从而感受劳动的乐趣。这使得语文课程的人文和情感价值得到发挥,确保学生能从根本上感受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类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劳动创造了途径和渠道。在此背景下,教师可充分利用交际活动来传扬劳动的乐趣,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创造更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腊八粥》一课的教学活动为例,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后,教师首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腊八粥的熬制任务。小组学生可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选购材料、清洗材料、烹调腊八粥等任务。在完成腊八粥的熬制后,学生不仅能够对腊八粥的熬制经验进行总结和分享,同时也可邀请其他小组学生进行点评。绝大多数学生不具备做饭的经验,因此,通过该形式的交际活动,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腊八粥相关习俗的理解和认知,也能在熬煮八粥的过程中,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在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技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本生活技能。教师也可对交际活动中表现较为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激发其他学生的劳动热情。该形式的活动能够在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劳动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劳动技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以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要求为指导来对教学活动加以设计,从借助思想教育培养劳动观念、借助文章内容开展劳动实践、借助写作活动总结劳动经验、借助交际活动分享劳动乐趣等多个维度入手,促进语文教学活动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在提高语文教学时效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小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培养基本的劳动技能,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将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相结合是一种趋势,更是教师的一种责任。学校要持续推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发挥劳动教育在“育人”中的重大作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知晓劳动文化最美丽,体验劳动教育多样化,让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收获劳动的快乐,品尝劳动的果实,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敬重平凡普通的劳动者的道理。正所谓“劳语相融,知行合一”,教师应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去实践,从而得到成长的历练、人生的思考,体会到劳动者的辛苦,养成感恩劳动者、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叶茂,邓正琴,洪晔.新时代教育视角下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建构与路径[J].教育文汇,2022(8):4144,52.
[2]叶茂,洪晔,邓正琴.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建构与路径[J].中学语文,2022(20):36.
[3]刘艳芳.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读写算,2021(27):121122.
[4]李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新时代的劳动教育[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6):6061.
责任编辑:赵潇晗
本文系合肥市教育规划课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HJG21072。